付鑫,胡炳德,梁丁保
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已經可以被胃鏡檢查檢出,在日本等國家EGC的檢出率高達50%,經手術切除治療的EGC患者5年生存率高達95%[1-2]。外科和內鏡手術治療EGC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其中,內鏡手術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護患者消化系統功能,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但術前需對腫瘤病灶進行全面的評估,尤其是腫瘤浸潤深度的評估將直接影響手術效果[3-4]。目前,超聲內鏡(endoscopic ultrasound,EUS)可以清晰的區分胃壁S和SM層次,可以為EGC患者提供較為準確的分期診斷,但內鏡檢查和組織活檢結果可能出現不一致的情況[5]。所以,為了更準確的對EGC患者的病灶進行評估,本研究引入浸潤深度預測評分(depth-predicting score,DPS)作為EUS檢查的補充,分析兩者聯合檢查對腫瘤浸潤深度的預測價值,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60例在海軍安慶醫院行早期胃癌根治術患者的病例資料。納入標準:(1)行外科手術或內鏡下黏膜剝離術;(2)經術后病理學確診為早期胃癌,TNM分期為T1;(3)每例患者只存在1處病變;(4)有完整的臨床病歷資料。排除標準:(1)術后病理學提示為進展期胃癌;(2)合并其他惡性腫瘤;(3)患有血液系統疾病或傳染病等;(4)伴隨肺間質疾病或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納入60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62.34(s=6.28)歲;發病部位:胃下1/3處32例,胃中1/3處21例,胃上1/3處7例;合并潰瘍17例,未合并潰瘍43例;內鏡下分型凹陷型占34例,隆起型26例;60處病變僅有5例未分化型,分別是2例低分化腺癌、2例粘液腺癌和1例印戒細胞癌。
1.2.1 基本資料收集 回顧性分析了所有患者的手術資料,內容包括:性別、年齡、腫瘤大小、腫瘤部位、術后病理結果等。病理組織學檢查:對手術取得的標本進行整體評估,記錄病灶大小、顏色、切面、形態、手術切緣、肉眼分型、淋巴結清掃等,制作石蠟切片,取材2~3 mm,切片3~5 μm,病理結果根據早期胃癌浸潤深度分期[6]分為黏膜層(mucosa,M)和黏膜下層(submucosa,SM)。
1.2.2 EUS檢查 患者檢查前8 h禁飲食,口服局部麻醉藥物和利多卡因,利用電子胃鏡Olympus GIF-H260、MAJ-935超聲探頭驅動器和UM-DP12-25R超聲微探頭(探頭頻率5~20 MHz,日本Olympus公司)探查病變處,記錄完整的超聲圖像并判斷浸潤程度。浸潤深度評價標準[7]:正常EUS鏡頭下,胃壁由內向外分為黏膜、黏膜肌、黏膜下、固有肌和漿膜層,若第1、2層出現回聲增強而第3層完好記為T1a;第4層回聲無改變,而第2、3層回聲顯著變細記為T1b;增厚的暗區到達第4層,外層仍保有完整的回聲邊界記為T2;各層結構完全消失,保留最外側高回聲帶記為T3;各層結構均消失,在漿膜層可觀察到強回聲線突破“白線”記為T4。
1.2.3 DPS評分標準[8](1)表面顯著發紅記1分;(2)表面不整記1分;(3)病變長徑≥30 mm計2分;(4)邊緣隆起記2分,最后得分≥3分,預測胃癌浸潤至SM。
1.2.4 EUS聯合DPS評分對EGC浸潤深度的評估標準 選擇本科室5年以上鏡操作經驗的主治醫師5名,對于EUS和DPS評分評估出現不一致的情況,綜合5名醫師的經驗進行判斷。(1)M層:病灶邊緣略微隆起,隆起病灶表面平滑,凹陷型病灶基底平滑,病灶粗糙集中;(2)≥SM層:病灶表面不規則,褶皺明顯,病灶邊緣顯著隆起。
數據分析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則納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60歲,黏膜發紅、表面粗糙、邊緣隆起、腫瘤大小、組織學分型和早期胃癌的浸潤深度相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腫瘤部位的浸潤深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和圖1。

表1 影響早期胃癌浸潤深度的單因素分析(例)

注:A:胃鏡檢查可見胃體后壁平坦凹陷型病變;B:超聲內鏡檢查可見1~2層結構消失,判定分期T1a;C:胃鏡檢查可見病灶表面不規則;D:內視鏡超音波檢查顯示黏膜層有輕微高回聲病變,判定分期T2圖1 超聲內鏡對于黏膜下浸潤的判定圖例
以胃癌的浸潤深度為應變量,有統計學意義的單因素為自變量進行賦值(年齡<60歲=1、≥60歲=0;組織學分型:無=1、有=0;腫瘤直徑:<3 cm=1、≥3 cm=0;合并潰瘍:無=1、有=0;邊緣隆起:無=1、有=0;黏膜發紅:無=1、有=0;表面粗糙:無=1、有=0),Logistic回歸分析提示,邊緣隆起、腫瘤直徑≥3 cm是影響早期胃癌浸潤深度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影響早期胃癌浸潤深度的多因素分析
以術后病理學診斷為金標準,60處病灶中有55例(91.67%)為M層浸潤癌,5例(8.33%)為SM層浸潤癌。患者經EUS和DPS評分診斷后,將評估結果與病理檢測結果進行比較。見表3。

表3 EUS和DPS評分對早期胃癌浸潤深度的診斷結果與病理相比較(例)
EUS聯合DPS評分診斷EGC浸潤深度的準確率、敏感度為95.00%、96.36%,均高于EUS、DPS評分單獨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EUS聯合DPS評分診斷EGC浸潤深度的過度分期率為3.33%,低于EUS、DPS評分單獨檢測的15.00%、2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者聯合診斷的分期不足率、特異度、陽性/陰性預測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EUS和DPS評分對早期胃癌浸潤深度診斷的準確性比較(%)
胃癌是全球最常見的5種腫瘤之一,中國地區發病率居世界前5,發病率占全球總例數的42%,已經成為危害國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9]。據統計,胃癌患者以男性居多,與其不良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其中EGC患者的預后情況明顯優于進展期胃癌(AGC),所以盡早篩查、診斷早期胃癌對延長患者生存期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10-11]。隨著微創手術的發展,對胃癌患者的根治除經典外科手術外,內鏡手術因其出血少、并發癥少等一系列優點,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12]。
胃癌浸潤程度對手術方式的選擇起到指導作用,既往研究指出,EGC浸潤深度局限于黏膜層(M、T1a層)時,患者出現淋巴結轉移風險低于5%,而當浸潤深度達到黏膜下層(SM層),淋巴結轉移率大于20%,因而推薦外科手術進行完整的淋巴結清掃,例如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多項研究已經證實ESD作為有代表性的微創手術,對早期胃食管癌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患者術中出血少、住院時間短、術后恢復快[13-14]。本研究中分析了影響早期胃癌浸潤深度的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60歲、黏膜發紅、表面粗糙、邊緣隆起、腫瘤直徑、組織學分型和早期胃癌的浸潤深度相關(P<0.05),Logistic回歸分析提示,邊緣隆起、腫瘤直徑≥3 cm是影響早期胃癌浸潤深度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腫瘤的浸潤深度與腫瘤形態及其大小密切相關。臨床上對于EGC浸潤深度的判斷方式多樣,朱敏等[15]指出通過內鏡檢查判斷EGC浸潤深度可以通過白光內鏡、超聲內鏡等,但沒有統一診斷標準,導致檢查主觀性較大。
林言等[16]比較了129例EGC患者的內鏡檢查情況,發現超聲內鏡可以為傳統內鏡不能評估的病例提供準確的診斷,為83.72%的患者提供準確治療方案。本研究中,共納入EGC患者60例(累計病變60例),以術后病理學診斷為金標準,發現55例(91.67%)為M層浸潤癌,5例(8.33%)為SM層浸潤癌,EUC對EGC浸潤深度的評估準確率為81.67%,過度分期率為15.00%,陰性預測值僅有25.00%,提示EUC單獨診斷EGC浸潤深度的準確性較高,對浸潤達到SM層的胃癌預測值偏低。為了進一步提高EUC的診斷準確度,減少診斷過程中的主觀性,本研究選擇DPS評分來進行補充。DPS評分是一種根據腫瘤大小、邊緣形態、表面粗糙等特點總結得到的評分標準,既往研究指出其診斷準確率為80%[17]。本研究中,DPS評分對EGC浸潤深度的評估準確率為75.00%,過度分期率為23.33%,提示DPS評分單獨診斷EGC浸潤深度的準確性偏低,容易對浸潤程度判斷過度。
程暢等[18]比較指出EGC下層浸潤的影響因素為合并潰瘍和邊緣隆起,DPS評分可以提高對浸潤深度的判斷準確度。本研究中,聯合EUC和DPS評分共同為EGC的浸潤深度進行評估,結果發現對于M層浸潤誤診1例,對于SM層浸潤誤診2例,兩者聯合的診斷準確率為95.00%,過度分期率為3.33%,分期不足率為1.67%,提示兩者聯合提高了診斷正確率,減少誤診情況,靈敏度高于單一指標診斷。隨著微創手術的發展,術前準確的判斷EGC浸潤深度可以為患者提供更準確的治療方法,避免進行二次手術,減輕患者生理和心理負擔[19]。但本研究納入的病例數較少,而且回顧性研究的病例選擇存在偏倚,有待擴大樣本進行前瞻性研究,驗證EUS聯合DPS評分對術前EGC浸潤深度的診斷價值。
綜上所述,術前判斷早期胃癌的浸潤深度,EUS檢查的主觀判斷影響較大,聯合DPS評分可以提高診斷客觀性,兩者結合可為EGC的浸潤深度提供更準確的判斷,為手術方式的選擇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