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郭淑巖 李喜琴
1.國家衛生健康委醫院管理研究所,北京 100044;2.國家衛生健康委黨校,北京 100024
公立醫院改革緩解了看病難等問題,但部分醫院的盲目擴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醫療資源配置結構不合理和醫療費用的快速增長[1-2]。在我國,公立醫院是衛生服務的主要供給方,其運營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醫療服務供給的系統績效[3]。因此如何能夠在給定的投入下提高醫院的運營效率,避免醫院進一步的規模擴張,是目前改革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在醫院配置效率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技術效率是決定醫院運營效率的關鍵[4]。我國公立二級綜合醫院在醫療服務體系中作為農村三級醫療保健網中的龍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統籌城鄉衛生發展的關鍵環節[5]。為解決包含多投入、多指標的績效評價體系的賦權和不同量綱問題,可嘗試引入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等綜合評價方法[6-7]開展醫院運營效率測量,目前已有學者應用該方法開展了二級或縣級醫院的運營效率研究[8-10]。本研究利用數據包絡分析對我國中部某省(以下簡稱“SX 省”)全部二級公立醫院運營效率進行測量和分析,為提高醫院的運營效率提供證據支持。
收集2018 年度SX 省所有二級公立醫院業務數據,進行初步數據清洗后得到154 家醫院相關指標。
本研究采用DEA 方法測量樣本醫院的相對效率。該方法是分析醫院多種投入和多種產出的綜合效率評價的有效方法,也是醫院運行管理及衛生決策有效的輔助工具[11]。適合評價多投入、多產出的性質相近或相同的機構或單位間(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12]。由于醫療市場屬于非完全競爭市場,醫院自身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醫院的最優規模不是恒定的,因此在評價醫療機構的運營效率時,使用DEA 中的BCC 模型[13-14]。
該模型將醫院綜合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TE)分解成純技術效率(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PTE)和規模效率(scales efficiency,SE)。綜合效率指醫院的總體運行效率,綜合有效指該醫院處在有效生產前沿面上,為最佳規模。純技術效率是指在該投入(如資金、人員等)下,醫院是否能夠獲得最大的產出,包括總收入、總治療人次數等,純技術有效是指在目前的資源投入下,該醫院獲得了最大產出。規模效率有效是指醫院以最適合的生產規模運行,且三者之間符合“規模效率值=綜合效率值/純技術效率值”關系。DEA的評價結果在0~1 內,且結果越接近1 表示決策單元有效程度較高,越接近0 表示有效程度越低,效率值等于1 表明該決策單元DEA 有效。
綜合國內目前關于醫療機構運營效率評價的文獻可以發現[15-18],研究者多選擇以醫療資源作為投入指標,衛生服務利用情況和患者的健康結局作為產出指標來進行醫院之間效率比較研究。因此本研究根據現有數據確定了5 項投入和2 項產出指標。見表1。
表1 DEA 分析投入—產出指標
采用SPSS 24.0 對樣本醫院指標進行統計學描述,計量資料經過正態性檢驗后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最大值、最小值進行描述。采用Deap 2.1 軟件對醫院的運營效率進行分析,并且對非DEA 有效的醫院進行投入和產出的投影分析,二級醫院共包括154 個決策單元。
SX 省二級醫院各投入、產出指標呈正態分布,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154 家二級醫院年平均總支出9719 萬元,年平均總收入為9963 萬元,平均實有床位285 張,平均職工人數348 名,年均診療人數106 601 人,年均出院人數8632 名。
表2 154 家二級醫院投入—產出指標描述性統計(2018 年度)
DEA 結果顯示,2018 年SX 省二級醫院綜合技術效率的平均值是0.857,純技術效率的平均值是0.904,規模效率的平均值是0.946。
SX 省二級醫院公立醫院效率分布顯示,154 家二級醫院中,TE=1 的醫院共有33 家,占總數的21.43%;PTE 的醫院共有61 家,占總數的39.61%;SE=1的醫院共有35 家,占總數的22.73%。121 家醫院沒有達到總體技術效率有效,占比78.57%,其中91 家醫院同時存在技術效率不足和規模效率不足。
從規模報酬情況來看,二級醫院中,35 家醫院為規模報酬不變狀態,占比22.73%,顯示醫院處于最佳規模,不需要再進行規模調整,醫院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以及規模效率均為最合適狀態。57 家醫院為規模報酬遞增狀態,占比為37.01%,提示部分醫院投入增長的幅度低于產出增長的幅度。62 家醫院為規模報酬遞減狀態,占比為40.26%。
計算二級醫院中TE<1 的醫院投入產出的投影值,得到非DEA 有效的醫院通過改進相應的管理措施之后可以減少的投入及增加的產出。其中,二級醫院共有121 家非DEA 有效。見表3。
表3 SX 省非DEA 有效二級醫院平均各項指標投影分析(2018 年度)
每家二級醫院可以節省大約81 名職工、50 張床位、1084 萬元總支出和4380 萬元的總資產,節省的比例分別為21.32%、16.50%、10.74%和30.52%;同時增加總診療量約2518 人次、出院587 人和總收入4 萬元,增加的比例分別占到2.30%、6.65%和0.04%。
研究結果顯示,SX 省二級醫院整體效率不高,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平均值分別為0.857、0.904 和0.946。整體來看,二級醫院中達到DEA 有效的醫院數量占21.43%,未達到DEA 有效的醫院數量占78.57%,杜晶琳等[19]關于江蘇省二級醫院運營效率評價結果顯示,二級醫院中DEA 有效的醫院數量占46.2%。由此可見,與其他省二級醫院運營效率比較,SX 省二級醫院的整體效率水平還有待提高。
從規模收益角度來看,SX 省二級醫院僅有22.73%處于最佳規模狀態,規模報酬遞減的醫院占比最大,提示SX 省二級醫院投入增長幅度遠大于產出增長幅度,提示二級醫院規模過大,可能面臨過度擴張風險,建議進一步減少投入,改變發展方式。
本研究發現二級醫院達到DEA 有效后能夠減少的投入占比較大,這也提示二級醫院的運營效率提升空間較大。建議該省找出潛在的改善空間和改革方向,重點促進二級醫院管理水平的提升和醫院規模的調整,使其達到DEA 有效[20]。目前很多醫院采取的管理方法較為粗放[21],不利于醫院精細化管理和效率水平的提升。因此,建議醫院引入或強化管理工具的應用,通過加強醫院內部的成本核算管理,提高資產使用效率,改革績效考評機制,改善服務流程等方式提高醫院精細化管理水平進而提升醫院整體運營效率[22]。
分級診療和縣域醫共體建設已經成為SX 省醫改工作的重點任務[23]。本文描述性統計結果顯示,SX省內二級醫院的規模差異較大,部分醫院衛生人力資源相對不足,部分醫院還面臨著規模擴張風險。因此,結合SX 省實際情況,建議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水平,合理調整各項資源投入水平[24-25],通過科學管理實現運營效率最大化[26],進而提升二級醫院綜合實力。在此基礎上,推動分級診療政策落地并重點關注醫聯體建設,加強二三級醫院之間聯系與協同發展,更好地優化醫療資源配置[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