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蕾,施燕禧,張月珍
1.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護理學院,福建362000;2.泉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
隨著現代醫學觀念的轉變,心理保健已成為圍產保健的重要環節[1]。初產婦在適應妊娠、分娩、產后恢復等生理改變的同時,心理上也會產生應激反應[2]。順產初產婦因經歷分娩陣痛易產生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甚至分娩之后此情緒仍不能緩解,剖宮產初產婦則因產后宮縮痛、剖宮產術后瘢痕有礙美觀等因素產后易出現情緒障礙[3]。相比足月產婦,早產初產婦照料早產兒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與財力,且需承受更多的精神壓力與經濟壓力,更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4]。產后抑郁是產后常見心理障礙,與產后生理狀態的恢復及產婦長期生活質量密切相關[5]。因此,早產初產婦的心理健康問題應受到廣泛關注。育兒勝任感是指母親在育兒過程中的自我感知能力和育兒過程中自我獲得的滿足感[6],是用以評價母親角色行為的全新指標[7]。已有研究顯示,育兒勝任感較低的父母易在產后1周出現消極情緒[8],心理彈性是用以反映個體積極應對逆境的良好指標[9]。然而,育兒勝任感與心理彈性對早產初產婦產后抑郁的影響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早產初產婦產后3個月內抑郁現狀,并探討育兒勝任感及心理彈性對產后抑郁的影響,為實施針對早產初產婦產后心理保健項目提供參考。
1.1 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法,抽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于泉州市婦幼保健院與泉州市第一醫院婦產科分娩的205例產婦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分娩時孕周28~<37周的初產婦;②有基本閱讀、理解能力,能配合調查;③早產兒病情基本穩定;④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早產兒患有重大疾病或伴有畸形;②初產婦合并非產科因素導致的重大疾病。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自行編制調查表,內容包括初產婦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家庭居住地、喂養方式、產后并發癥等。
1.2.2 育兒勝任感量表(C-PSOC) 該量表由楊曉等[6]漢化,包含效能(8個條目)和滿意度(9個條目)2個維度,共17個條目,各條目采用6級計分,“絕對不同意”計1分,“絕對同意”計6分,其中9個條目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表明育兒勝任感水平越高。
1.2.3 心理彈性量表簡化版(CD-RISC) 該量表用于測量個體心理彈性水平。本研究選用由于肖楠等[10]翻譯并修訂的中文版CD-RISC,包括堅韌、自強、樂觀3個維度,共25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0~4分)評分法,各個條目得分之和為心理彈性水平總分,得分越高表示個體心理彈性水平越高。
1.2.4 中文版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 該量表由國外學者Cox等[11]于1987年編制而成,現已是國內外應用最廣泛的產前與產后抑郁篩查評估工具,用以評價過去1周抑郁癥狀的嚴重程度,量表包括情感缺失、焦慮及抑郁3個維度,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計0~3分,本研究中使用的EPDS界值為13分,EPDS總分≤9分無抑郁癥狀,10~12分為有抑郁傾向,≥13分為有抑郁癥狀[12]。
1.3 調查方法 本研究經相關倫理委員會審核且一致通過。正式實施調查前統一對調查員開展線上培訓,調查實施過程中調查員向產婦解釋研究目的與意義,產婦知情同意后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發放問卷,在調查結束后回收問卷,且立即現場檢查有無漏填、錯填問卷,若有立即請產婦進行修改與補充。本研究共納入215例早產初產婦,經過3個月的隨訪,失訪10例,失訪率為4.7%。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運用描述性分析、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
2.1 早產初產婦產后抑郁現狀 早產初產婦產后1周EPDS得分≥13分62例,占30.2%;10~12分117例,占57.2%;≤9分26例,占12.6%。產后1個月EPDS得分≥13分79例,占38.5%;10~12分106例,占51.7%;≤9分20例,占9.8%。產后3個月EPDS得分≥13分65例,占31.7%;10~12分111例,占54.1%;≤9分29例,占14.1%。3個階段產后抑郁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3個階段產后抑郁水平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早產初產婦產后EPDS得分具體見表1。
表1 早產初產婦產后EPDS得分情況(±s) 單位:分
表1 早產初產婦產后EPDS得分情況(±s) 單位:分
時間產后1周產后1個月產后3個月F值P例數205 205 205情感缺失1.34±0.91 2.01±0.96 1.93±0.89 11.473<0.01焦慮4.97±1.74 5.32±1.49 4.63±1.67 14.463<0.01抑郁4.71±1.38 5.34±1.54 5.01±1.39 12.984<0.01總分11.02±2.56 12.67±2.98 11.40±2.29 23.293<0.01
2.2 不同特征早產初產婦產后抑郁得分比較(見表2)
表2 不同特征早產初產婦產后3個月EPDS得分比較(n=205,±s) 單位:分
表2 不同特征早產初產婦產后3個月EPDS得分比較(n=205,±s) 單位:分
項目年齡統計值P F=1.126 0.527職業F=6.772<0.001受教育程度F=2.595 0.054家庭月收入F=16.318<0.001家庭現居地F=1.189 0.307喂養方式分類18~24歲25~35歲>35歲教師或公務員職員自由職業無業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專專科及以上≤6 000元6 001~10 000元≥10 001元城市鄉鎮農村純母乳人工喂養混合喂養F=14.154<0.001產后并發癥有無例數32 155 18 27 46 78 54 75 57 73 43 149 13 74 66 65 134 20 51 68 137 EPDS得分11.41±0.87 11.39±2.03 11.38±0.71 10.37±0.60 11.32±0.64 11.37±1.14 12.45±1.12 11.95±2.95 11.14±1.32 10.87±2.05 12.38±0.79 11.37±1.69 10.49±1.57 11.41±3.14 11.84±1.67 11.09±1.60 11.99±2.33 10.00±2.34 10.43±1.57 12.10±2.74 11.06±1.97 t=3.123<0.001
2.3 早產初產婦產后育兒勝任感與心理彈性得分情況 早產初產婦產后3個月C-PSOC總分為(59.32±10.01)分,其中效能分量表得分為(30.97±8.01)分,滿意度分量表得分為(28.35±5.39)分;CD-RISC總分為(57.42±12.01)分,堅韌維度得分為(28.14±6.84)分,自強維度得分為(19.38±5.43)分,樂觀維度得分為(9.90±2.45)分。
2.4 早產初產婦產后育兒勝任感、心理彈性與產后抑郁相關性分析(見表3)
表3 早產初產婦產后3個月育兒勝任感、心理彈性及產后抑郁相關性分析(r值)
2.5 早產初產婦產后抑郁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早產初產婦產后3個月EPDS總分為因變量,以職業、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喂養方式、產后并發癥及C-PSOC、CD-RISC總分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見表4。結果表明,喂養方式、家庭月收入、產后并發癥、育兒勝任感、心理彈性進入回歸方程,可解釋抑郁總變異量的52.9%,見表5。
表4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5 早產初產婦產后3個月抑郁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
3.1 早產初產婦產后抑郁現狀及其特點 本研究中早產初產婦產后1周抑郁檢出率為30.2%,產后1個月抑郁檢出率為38.5%,產后3個月抑郁檢出率為31.7%,高于國內學者李真等[13-14]針對產婦的研究結果,也高于國外學者研究[15-16]結果。可能由于本研究所調查的對象是早產初產婦,初產婦產后首次面臨母親這一人生新角色的變換,對照顧新生兒感到信心不足,育兒自我效能感較低[17],因而易出現不良情緒,影響其生活質量[18]。相較于經產婦,初產婦缺乏經驗,會因無法應對傷口恢復不良、哺乳期形象紊亂、母乳喂養效果不佳等產后恢復問題及育兒問題而導致產后抑郁的發生率較高。與足月兒相比,早產兒出院后更需要母親的精心護理,早產兒的照護問題困擾著大多數產婦,對于早產初產婦來說,早產兒的照顧問題尤為突出,不僅會給產婦帶來精神方面的應激與壓力,還會影響產婦產后生理健康狀況的恢復。造成惡性循環,使早產初產婦產生抑郁等負性情緒。由于早產兒病情較重,有的需要入住新生兒監護室進行后續治療,其治療費用對于一般收入家庭是巨大的沖擊[17]。加之缺乏對早產兒病情的科學認識、擔心病情預后、缺乏相關護理知識與技能導致難以勝任早產兒的照顧工作等因素都易致早產初產婦面臨巨大心理應激,從而產生不良情緒。早產初產婦產后3個階段中產后1周抑郁水平較低,產后1個月抑郁水平最高,可能由于產后1周時大多早產兒還未出院,早產初產婦所承擔照護早產兒的壓力較小,而產后3個月時早產兒健康狀況有所改善,產婦也逐漸掌握早產兒的生長發育規律、照護要點等,育兒自信心增強,負性情緒有所改善;此外,產后1周產婦及其家屬還沉浸在迎來家庭新成員的喜悅中,而產后1個月早產兒的各項照護問題及自身恢復問題逐漸顯現,導致心理應激加重,易產生抑郁等負性情緒。提示臨床與社區醫務人員在對早產初產婦進行常規產后康復護理的同時,應切實做好健康宣教工作,指導早產初產婦及其家屬使之掌握各項針對早產兒的護理技能。并重視早產初產婦心理健康狀況,及時識別早產初產婦產后抑郁相關危險因素;對于檢出產后抑郁的早產初產婦,應將其陽性指標作為出發點,制定并實施針對性的心理干預。
3.2 早產初產婦育兒勝任感對產后抑郁的影響 相比與足月兒,早產兒出生后生存質量與長期生活質量都處于較差水平,疾病的發生率處于較高水平,早產初產婦缺乏照料早產兒的信心,育兒勝任感處于較低水平。此外,部分早產兒父親與其他親屬因缺乏相關照護知識與技能,照顧早產兒的積極性較低,某種程度上加重了早產初產婦的生理與心理負擔,有可能進一步加重其產后抑郁狀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育兒勝任感是早產初產婦產后抑郁的保護因素。王秋靜等[19-20]研究同樣顯示,具有較高育兒勝任感的產婦,發生產后抑郁的可能性較小。已有研究表明,當父母認為自己能勝任照護新生兒時,將更傾向于采取積極的態度與行動,這不僅對早產初產婦心理狀態產生積極的影響,還能對新生兒的健康成長與家庭氛圍產生積極效應,產生良性循環[18]。因此,提示臨床與社區護理工作者,可開展線上聯合線下延續性護理服務,通過手機APP或公眾號向早產初產婦及其配偶與家屬提供相關信息支持與技能培訓指導,以提升早產初產婦育兒信心與勝任感,從而降低其產后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此外,在進行產后隨訪時,也可開展針對性的心理保健等健康管理項目,以緩解早產初產婦的心理應激反應,使其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況。
3.3 早產初產婦心理彈性對產后抑郁的影響 早產初產婦作為特殊群體,既有分娩后的身心不適,又有患兒病情危重給其帶來的心理沖擊。產后不僅要面對自身生理系統的恢復,還須面對養育與照料早產兒的重大責任,以及來自工作、家庭等的壓力,持續緊張與負性應激使其極易產生不良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彈性是早產初產婦產后抑郁的保護因素,心理彈性水平高的產婦,面對產后的重重困難與重大應激源時能積極適應、獲取正性能量,以積極的信念與態度面對育兒負擔與產后生理、心理方面產生的不良應激,從困境中“復原”,成功應對壓力、戰勝困難,有效緩解因個人角色轉變而產生的親職壓力,促進正性情緒的建立,緩解負性情緒。個體普遍具備心理彈性,此能力可通過培訓、學習得以提升。通過提高早產初產婦家庭環境的支持度、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干預等方法均能提高其心理彈性水平。提示臨床與社區護理人員,應鼓勵早產初產婦配偶及家屬與產婦保持密切且有效的溝通,并告知其家屬在照料早產兒的同時,切不可忽視初產婦,應關注早產初產婦心理健康狀況,給予其更多的關愛與照顧。還可開展針對早產初產婦的心理拓展訓練,挖掘其正性成長能量,提高心理彈性水平,降低產后抑郁的發生率。
本研究顯示,早產初產婦產后3個月內抑郁發生率較高,育兒勝任感與心理彈性是早產初產婦產后抑郁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臨床與社區醫務人員在產后護理工作中應以提高早產初產婦育兒勝任感與心理彈性為切入點,實施行之有效的心理保健干預,以促進其身心健康。今后還可開展以社區為中心,醫院-社區-家庭聯合健康管理項目,為發展以社區為紐帶的基層健康管理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