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茜蓉,閆鳳茹
山西醫科大學管理學院,山西030001
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大約有2.55億人,其中獨居和空巢老年人約1.18億人[1-2]。人口老齡化趨勢已成為我國面臨的重要問題,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3]。2016年7月,山西省民政廳、衛生健康委員會等9部門聯合制定《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實施意見》,明確全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全面落實老年醫療服務優待政策,為老年人提供就醫便利服務。2018年醫養結合工作列入了山西省委、市委改革重點任務。山西省太原市作為我國醫養結合的第一批試點城市,將醫養結合工作列入重點民生事項和深化改革重點指標,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資源共享,初步形成“醫療護航、健康養老”服務機制[4]。太原市作為山西省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城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18%,其中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增長,高齡化、空巢化趨勢愈發明顯,并將繼續呈現“未富先老”趨勢。在此研究背景下及時分析目前太原市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現狀,并分析主要影響“醫養結合”的需求和影響因素,為及時優化“醫養結合”服務提供參考,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1.1 調查對象 采取隨機抽樣調查方法,隨機抽取太原市6個主城區的老年人各100人進行調查。調查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居住時間≥6個月;③認知及反應能力正常;④所有研究對象均被告知調查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調查內容及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包括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健康狀況、健康養老現狀、是否支持醫養結合以及具體健康養老服務需求5個部分,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填寫人的基本信息、就醫情況、參保信息、養老服務模式認知等,若碰到相關專業性的問題,由調查員向老年人進行簡單的解釋及說明。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問卷578份,其中有效問卷546份,有效回收率為91%。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對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數據分析,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太原市老年人基本情況 546名老年人中女性占51.1%,男性占48.9%;城鎮老年人占46.5%,農村老年人占53.5%;年齡集中在65~79歲;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初中及以下占83.0%;月收入<2 000元占35.9%,2 000~4 000元占51.3%;患有慢性病者占97.43%;醫保類型主要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占68.9%。
2.2 太原市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支持情況(見表1)

表1 太原市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支持情況(n=546) 單位:人
2.3 太原市老年人口養老服務需求現狀 在對醫療服務需求方面,21.99%的老年人認為醫藥費太高;12.64%的老年人認為看病距離遠,交通不便;10.27%的老年人認為因為行動不便,不方便看醫生;4.76%的老年人因為醫生服務態度不好,導致不愿意看病;3.38%的老年人認為醫療技術條件差,認為看醫生無用;2.14%的老年人認為就醫擁擠而導致看病困難。在健康養老服務需求方面,41.38%的老年人選擇了醫療保健服務,36.59%的老年人選擇了緊急救護服務。在社會養老服務中,27.26%的老年人看重醫療保健,21.66%的老年人看重支出費用,19.53%的老年人注重專業素養,17.49%的老年人看重居住環境,2.13%的老年人看重文化學習。
3.1 太原市“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現狀“未富先老”一直是養老服務中面臨的重要問題。本研究結果顯示,居民的收入和醫療服務支出是“醫養結合”需求的重要影響因素;月收入≤4 000元的老年人占80%以上,但大多數老年人的醫療服務支出集中在3 000元以下,反映出太原市老年人面臨著養老資金的短缺問題。本次調查結果表明,太原市老年人對“醫養結合”的概念了解不足,及時宣傳可以加深老齡化人群對“醫養結合”理念的理解,從而結合自身的需要選擇“醫養結合”的服務。太原市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還處在逐漸完善的階段,醫養結合服務的質量和種類還需要不斷提升,一些傳統的養老服務機構盡管融入了更多的醫療服務元素,但是其服務質量還不能滿足需要。
3.2 建議
3.2.1 養老機構分級管理,合理配比養老支出 可以通過建設小規模、性價比高的養老機構,利用社區醫療資源,就近配備,與醫療衛生服務站、康復中心等捆綁合作,形成分散式、網絡化的養老體系[5]。建立小型的養老機構,依據文化程度、月收入、主要職業分級管理,能更好地減少建設成本,進而縮減養老服務支付費用[6-7]。
3.2.2 普及預防篩查,增設老年預防保健 近年來,高血壓、心臟病、血脂異常、血糖升高等常規重點關注的慢性病比例較高,發展成為更需重點防治的慢性疾病[8]。因此,需要加大對老年人高發慢性病的早期篩查,定期開展健康飲食宣傳、保護心臟等預防保健活動[9];同時應加強養老機構在“養”方面的服務,主要包括健康行為的倡導,建立健康生活、飲食習慣;開設老年食堂為老年人搭配營養餐;在老年服務中心內增設理療室、復健設備等,促進老年人康復訓練,從而緩解或預防疾病。
3.2.3 提供差異化服務 目前,我國失能老年人數量龐大,且多數都患有慢性疾病[10],多數失能老年人面臨的是醫院不能養、養老機構不能醫的困境,康復治療難度大。失能老年人作為一個社會關注度較高的弱勢群體,其生活質量不容忽視,需要開展更深入的關于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長期照護需要、照護體制、心理護理等的研究[11]。醫療與養老設施應按照老年人的基本情況范圍劃分[12],可以將常見的藥房、非綜合性門診部(牙科醫院)等機構類設立坐診[13],并且定期為老年人進行體檢,關注老年人的健康,若有問題及時進行救助;同時為不同的老年人提供合適飲食指導、運動與休息指導、心理疏導等方面的養老服務。由社區聯合志愿者組織、心理健康協會等非營利性組織促進病人的精神健康,開放老年活動中心,定期開展心理咨詢服務[14]。通過醫養結合形成醫院-社區-家庭為核心的連續性照護體系。
3.2.4 建立規范化醫療、養老模式 老年人對于“醫養結合”服務有較高的要求,尤其不能忽視老年人對心理護理的需求,有學者提出“醫養心整合養老模式”,是在原有醫養結合的基礎上加入心理服務的理念,更好地踐行人性化治療和人文關懷的服務理念[15]。但目前養老機構因缺少政府的規劃和引導,面臨著許多問題和難題,如定位混亂,不同層次、不同級別的養老服務存在矛盾和沖突,管理標準不統一等[16]。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出臺標準示范性文件,根據實際情況結合醫養機構的具體特點,科學制定養老服務體系總體建設規劃[17]。明晰各種“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性質、服務對象和服務范圍,制定和完善統一、具體的機構建設標準、設施標準、服務標準和管理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