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峰,范雪明,姚天悅,袁文華,趙智赟,宋云霄
(1.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檢驗科,上海 200031;2.上海市寶山區月浦鎮盛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1900)
前列腺癌是前列腺上皮源性惡性腫瘤,我國男性人群發病率為8.78%,死亡率為1.23%,在男性惡性腫瘤中發病率居第2位,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危害男性的健康[1-2]。因此,亟待尋求一種簡單、快速、可靠、低成本的前列腺癌診斷生物學標志物。紅細胞平均分布寬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紅細胞體積異質性的參數,可反映紅細胞生成障礙、異常紅細胞和體內炎癥環境[3-4]。有研究發現,RDW是預測死亡敏感的獨立危險因素[3,5-7]。近年來的臨床研究發現,外周血RDW水平對診斷肺癌[3]、卵巢癌[7]、喉癌[8]等有重要價值。此外,胡秦等[9]發現,前列腺癌患者RDW為(13.34±1.24)%,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2.78±0.64)%](P<0.01),提示RDW可能是前列腺癌的一個預測指標。然而,目前關于RDW水平與前列腺癌相關性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通過開展大樣本的病例對照研究和回顧性隊列研究,探討RDW水平與前列腺癌的相關性,并進一步分析RDW對前列腺癌的診斷價值和預后預測價值。
選取2016年1月1日—2020年6月1日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497例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癌組),以同期健康體檢者519名作為對照組。隊列研究:納入2016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前列腺癌患者100例,進行3年的隨訪,其中88例患者完成隨訪,并進行了詳細的體格檢查和血液學檢查。本研究經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所有研究對象或其家屬均知情同意。
前列腺癌患者納入標準:經病理學檢查證實為前列腺癌;年齡≥18歲;接受血液學檢查;具有完整的臨床、實驗室、影像學資料;無血液性疾病;無嚴重的系統性疾病,如急性感染性疾病、休克、器官衰竭和其他腫瘤等;未接受影響RDW檢測的抗感染或藥物治療。對照組納入標準:年齡≥18歲;接受血液學檢查;具有完整的臨床和人口學資料;無血液性疾病;無嚴重的系統性疾病,如急性感染性疾病、休克、器官衰竭和腫瘤等;未接受影響RDW檢測的抗感染或藥物治療。
1.3.1 一般資料 收集所有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糖尿病、高血壓、吸煙史、飲酒史等。按年齡將所有研究對象分為<60歲、60~69歲、70~79歲、≥80歲4個年齡組。
1.3.2 樣本采集及檢測 采集所有研究對象靜脈血2 mL,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鉀抗凝。采血后30 min內,采用BC-6800 plus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深圳邁瑞公司)檢測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和RDW水平。采用CL-6000i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深圳邁瑞公司)及配套試劑檢測總前列腺特異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游離前列腺特異性抗原(free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f-PSA),計算f-PSA/t-PSA比值。
1.3.3 患者隨訪 通過門診進行患者隨訪,每3個月獲取1次隨訪記錄,直至研究個體死亡或隨訪結束,隨訪時間截至2020年7月。根據納入標準,共招募100例患者進行隊列研究,在隨訪期間,有12例前列腺癌患者(退出8例、無應答4例)被排除,最終納入88例完成隨訪的前列腺癌患者。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檢驗對數據進行正態性分析。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表示,2個組之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在單因素分析基礎上,以RDW作為自變量,以有無前列腺癌(有=1,無=0)作為應變量,建立二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對年齡、性別(男=0,女=1)、體質量指數、糖尿病(有=1,無=0)、高血壓(有=1,無=0)、吸煙史(有=1,無=0)、飲酒史(有=1,無=0)、t-PSA、f-PSA、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變量進行校正,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校正協變量)分析前列腺癌發病的危險因素。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分析各項指標對前列腺癌的診斷效能。采用多因素Cox回歸分析(校正協變量)分析RDW與前列腺癌患者預后的相關性。患者臨床終點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采用Log-rank檢驗進行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前列腺癌組f-PSA、t-PSA、RWD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01);其他指標2組之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前列腺癌組與對照組各項指標比較
前列腺癌組<60歲、60~69歲、70~79歲、≥80歲4個年齡段的RDW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同年齡段(P<0.001)。見表2。
表2 不同年齡前列腺癌患者與對照者RDW水平比較 %,

表2 不同年齡前列腺癌患者與對照者RDW水平比較 %,
注:空白表示無此項。
組別 例數 <60歲 60~69歲 70~79歲 ≥80歲前列腺癌組 497 13.87±1.68 13.96±1.87 13.78±1.96 13.70±1.66對照組 519 13.02±1.25 12.49±0.52 12.55±0.46 12.58±0.42統計值 9.119 9.016 7.723 7.902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多因素二分類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RDW水平升高[比值比(odds ratio,OR)=3.300,P<0.001,95%可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為2.290~4.753]、體質量指數升高(OR=1.086,P=0.042,95%CI為1.003~1.177)、t-PSA升高(OR=1.255,P<0.001,95%CI為1.198~1.315)是前列腺癌發病的危險因素。見表3。

表3 前列腺癌危險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RDW、t-PSA診斷前列腺癌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780、0.840,最佳臨界值分別為13.35%、26.75,敏感性分別為63.88%、87.72%,特異性分別為90.15%、84.18%。RDW和t-PSA聯合檢測診斷前列腺癌的曲線下面積為0.859、敏感性為80.42%、特異性為88.68%。見圖1。

圖1 RDW、t-PSA單項及聯合檢測診斷前列腺癌的ROC曲線
對2016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收治的100例前列腺癌患者進行3年隨訪,其中88例患者完成隨訪,有22例患者死亡。
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基線高RDW水平[風險比(hazard ratio,HR)=7.439,95%CI為4.278~21.088,P<0.001]、高TNM分期(HR=3.951,95%CI為1.209~12.908,P<0.023)、飲酒史(HR=3.460,95%CI為1.006~11.907,P<0.049)為前列腺癌患者3年總生存率的危險因素。見表4。

表4 前列腺癌患者3年預后的多因素Cox回歸分析
根據RDW水平將前列腺癌患者分為高RDW水平組(RDW≥13.8%)和低RDW水平組(RDW <13.8%),高RDW水平組3年總生存率(66.67%)顯著低于低RDW水平組(90.32%)(P<0.001);TNMⅢ~Ⅳ期患者3年總生存率(70.00%)顯著低于TNMⅠ~Ⅱ期患者(94.44%)(P=0.044)。見圖2。

圖2 前列腺癌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線
前列腺癌是高發的惡性腫瘤,早發現、早治療十分重要。本研究通過大樣本病例對照研究探討外周血常規指標RDW與前列腺癌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RDW水平顯著升高,而RDW水平升高是前列腺癌發病的危險因素,并具有作為生物學標志物的潛在價值。高水平RDW(RDW≥13.8%)為前列腺癌患者3年總生存率的危險因素。
RDW水平變化與腫瘤患者預后有相關性,并可作為腫瘤標志物。周臣等[10]的病例對照研究結果顯示,腎細胞癌患者RDW水平[(17.6±2.0)%]高于腎良性腫瘤患者[(14.9±1.8)%]和對照者[(13.8±1.1)%](P<0.05)。梁國剛等[11]發現,結腸癌患者RDW水平顯著高于對照者(P<0.05);聯合檢測RDW、C反應蛋白和癌胚抗原可提高診斷結腸癌的敏感性和診斷符合率,對早期發現、治療結腸癌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CHENG等[12]和YAZICI等[13]的研究結果顯示,胃癌患者RDW水平顯著升高。此外,有小樣本病例對照研究發現,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RDW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P<0.01)[14]。胡秦等[9]也發現,前列腺癌患者RDW水平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P<0.01)。提示RDW可能是前列腺癌的一個預測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RDW水平顯著高于健康體檢者,與文獻報道[12-14]一致。
RDW水平可作為預測腫瘤患者預后的標志物[15-17]。HAN等[16]對574例食管癌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術前RDW水平較高的患者臨床預后較RDW水平較低的患者差。CHENG等[17]發現,胃癌患者RDW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對照者,且術前RDW水平與胃癌進展和預后密切相關。目前,關于RDW與前列腺癌預后的研究較少。本研究結果顯示,在88例接受治療的前列腺癌隨訪患者中,RDW≥13.8%和RDW<13.8%的患者3年總生存率分別為66.67%和90.32%(P<0.001)。為了控制混雜偏移,防止各因素之間的互相重疊、互相掩蓋,本研究采用多因素Cox回歸分析校正混雜因素。結果顯示,RDW≥13.8%是前列腺癌患者3年總生存率的危險因素。RDW<13.8%的患者預后明顯好于RDW≥13.8%的患者,說明RDW水平對于接受治療的前列腺癌患者預后具有很好的預測價值。術前外周血細胞學檢查,是一項簡單、快速、可靠、成本低的常規檢查,可結合RDW水平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評估患者的預后。本研究為回顧性隊列研究,未充分評估某些混雜因素(營養狀況、亞臨床狀態、應激等)可能對RDW水平的影響,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RDW水平升高是前列腺癌發病和預后的危險因素,但RDW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確,還需要開展相關基礎研究來進一步探討RDW與前列腺癌之間的具體相關機制。本研究發現,RDW和t-PSA聯合檢測診斷前列腺癌的曲線下面積為0.859,敏感性為80.42%,特異性為88.68%,對前列腺癌具有較好的診斷價值。
總之,前列腺癌患者RDW水平顯著升高,是前列腺癌發生和預后的危險因素,RDW與前列腺癌的發生、發展具有一定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