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婁葑街道香堤瀾灣幼兒園 譚紅梅
隨著學前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課程資源建設成為幼兒園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我園在結合園所文化和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在課程資源建設方面進行了創新和改革,以問題為導向,初步形成了全兒童觀下園本課程資源庫。本文結合我園前期課程資源建設的探索與經驗,凝練了過程中產生的思考和階段性成果。
在我園的課程改革背景下,課程資源日益豐富多樣起來,自然而然就需要對這些資源進行管理,在課程資源管理和課程資源建設的過程中,梳理總結發現了幾種常見的問題:對資源建設缺乏整體、周密、細致的布局規劃;資源建設與課程實施、兒童發展不夠緊密,園本特色凸顯不夠;課程資源建設后常態維護困難,缺乏有效機制。我們嘗試積極面對問題,以問題為導向,進行了以全兒童觀下的課程資源建設實踐研究。具體研究過程如下。
全兒童觀下課程資源建設的觀念和邏輯是在借鑒了現代兒童觀理論基礎上形成的,我們對概念進行了梳理明確。
全兒童觀即兒童立場,學前教育必須珍視幼兒的世界與生活,這是現代教育邏輯的起點。進入21 世紀,為了進一步保障兒童生存權和發展權,國務院于2001 年5 月22 日發布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將兒童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保障了幼兒的各種權益,尊重了幼兒的人格與個體價值,因此“以幼兒為中心”的幼兒教育觀主導了21 世紀的幼兒園課程改革。
以兒童發展為課程資源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為兒童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滿足兒童主動投入探索、發現、交往和表達的過程,滿足兒童深度學習的可能。
課程資源即課程實施過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資源的總和。課程資源建設能拓展幼兒園課程內容,豐富課程實施的途徑,彰顯幼兒園的園本特色。
針對園所現有資源的特點和現狀,對接課程項目組進行了深度審議,基于兒童視角,整理已有經驗,以“資源”為關鍵詞,大膽重構,讓課程資源動起來。
1.動起來的資源地圖
在門廳改造創設了“長故事的園子”課程資源地圖,實時呈現課程探索主題,便于班班互通、互動,真正實現場地資源由靜態變為動態。
資源地圖采用便于拼搭、構建、展示的洞洞板,將幼兒園的平面圖以兒童素描的方式進行設計涂鴉,作為洞洞板的底紋,讓每個班級、每個場域的孩子都能及時分辨出所在位置,同時也能從地圖上讀懂同伴的話題。
教師通過“長故事的園子”,能第一時間直觀地獲取信息,了解同一個主題下班級不同的活動開展和不同主題下各班級活動開展情況。同時發揮各場室預約功能,教師根據課程開展的需要,和幼兒一起在資源地圖上進行預約,有效地整理利用現有資源,讓每一塊場室發揮作用。

改造前

改造后
2.火起來的資源收集小站
資源收集是課程活動資料來源的有效方式之一。課程會因為某種資源的缺失而不能進行或者不能有價值地進行。我們針對這樣的難題,在門廳設置資源收集小站,固定每周二由“環保小衛士”按照園所活動需要,面向全園幼兒、家長、教師,為課程開展收集需要的實物資源。
3.細起來的資源中轉站
隨著資源小站火了起來,資源得到了源源不斷地提供,于是怎樣擺放歸類成了新的問題。根據現有地理位置及場室布局,將資源歸放到公區、走廊及戶外室場邊,形成“資源中轉站”,將適合的對應實物資源進行分類擺放,張貼圖標,便于師幼就近、按需利用。
4.滿起來的資源存儲室
隨著源源不斷的實物越來越豐富,急需專門放置的地方。我們將一樓的倉庫開辟為資源室,分區分類進行管理:木質類、布藝類、塑料類、泡沫類、紙質類、線繩類、零星物品類等。分層歸類、分框擺放,實現存儲、開發和利用等功能。豐富的資源為幼兒的活動開展、經驗習得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1.梳理共性需要
依據各年齡段課程開展,梳理共性需要,規劃學期資源開發內容。
例如學期規劃重點:(1)完成泥沙水區、草坪小山坡的改造;(2)開展“瓶瓶罐罐”“秋日私語”等實物資源收集,保障了課程活動的需要。
在戶外小山坡開發中,挖掘邊角空間,對一些裸土、綠植雜亂的地方、不適合游戲的地方,聯合愛心企業進行了改造,清理雜亂綠植,翻新裸土,種上適合孩子活動的草皮,共計種上了約600 平方米的草皮,為孩子的戶外探索增加了安全有趣的空間。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各個班級圍繞秋天討論了很多不同的話題,于是我們將秋天的資源作為共性需求,開展了為期4 次的系列實物收集活動,帶來的麥子、狗尾草、石榴、橘子、豆類等,在共性的基礎上,滿足各個班級個性的需求,充分發揮資源的作用。
2.凸顯個性需求
根據班級主題開展需要,有目的地開發和利用各類資源,門廳“資源訂單處”以個性訂單為依據,通過“環保小衛士”活動,即時收集各班所需資源;“小當家任務收集站”收集各班在各室場開展活動時的任務需求,比如“打掃雞籠”“清理水池沉積物”等,讓班、團、組、個體形成需求互通,拓展了資源內容,保障了班本課程的有效實施。
1.實物資源庫
園內開辟4 個實物資源庫:資源地圖、資源收集小站、各資源中轉站、資源存貯室,面向幼兒、家長、教師,按需收集歸類,形成規章制度,實現實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2.電子資源庫
在園內網建主題資源包,內含主題實施路徑、話題資源包、觀察案例、成果(生成活動案例及音像、課程樹或學習地圖等)、課程環境創設路徑、課程環境改造案例等六個庫,通過網絡資源傳承與共享,避免已有資源的隱形浪費,高效發揮已開發的課程資源的價值作用。
1.層級目錄清晰
電子資源庫形成四級目錄,一級目錄(主題資源包)——二級目錄(園本課程、特色課程)——三級目錄(大班、中班、小班)——四級目錄(例、主題標志)——五級目錄(主題實施路徑、話題資源包、觀察案例、成果、環境等),層層設立,清晰便捷,便于利用及管理。
2.拓展利用豐富
在原電子資源庫的基礎上,可根據課程開展進行主題資源包的補充,根據活動大小分條目豐富。在逐步完善充實的同時,拓展了對電子資源庫的利用,逐建共享機制。如在中班組不同班級開展了同一個話題活動,每個班的形式、過程、成果等肯定不同,教師的觀察反思也肯定不同,我們把自己班級的這些過程性資源放置資源庫,變成大家共享的資源,真正做到“1+1 >2”,既是提升當班教師的專業能力,也是為后面的同類話題開展提供經驗。
資源建設是幼兒園課程發展的支柱和保障。通過社會調查、資料收集、網上搜尋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廣泛搜尋可利用的課程教育資源,并遵循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和認知基礎進行篩選和整理,圍繞園內外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人力資源、場地資源、文化資源等進行開發建設,初步形成內容科學、管理有序、應用有效的課程資源庫。
課程資源建設是一個持續漸近、螺旋上升的過程,它永遠在變化更新中。切實有效的運行機制,是課程資源建設不可或缺的,進一步完善資源庫制度建設,形成實物資源庫及電子資源庫分類管理,提升資源庫的開發及利用,為幼兒園課程建設服務,為孩子的全面發展服務,為辦人民滿意的學前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