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徐曉春
杭州市中醫院,浙江杭州 310006
急性胸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急癥之一,具有危險性大、病情兇險的特點,如救治不及時,死亡風險顯著增加[1]。胸痛中心是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診療通道的部門[2],通過整合院前院內資源,規范醫療救治流程,縮短胸痛確診時間、再灌注治療時間,極大提高患者生存率,節約醫療資源,改善患者健康相關生活質量和就診滿意度[3-4]。杭州市中醫院在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期間,按認證標準要求[5],設計胸痛優先標識,并在患者病歷、身體明顯部位(胸部或手臂)、心電圖檢查單、血試管等處使用,有效的改進就診流程,縮短了門-導絲時間,現報道如下。
采用便利抽樣方法,選取2019年6月至11月在杭州市中醫院胸痛中心建設期間就診的胸痛患者667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自主就診、120急救中心護送的急診門診胸痛患者;院內發生的急性胸痛患者;胸痛診斷標準符合胸痛基層診療指南[6]。排除標準:年齡<14歲;非心源性胸痛患者;不能配合或不愿意配合此項研究者。按照應用胸痛優先標識前后進行分組,2019年6月至8月(應用胸痛優先標識前)收治胸痛患者277例為對照組,2019年9月至11月(應用胸痛優先標識后)收治胸痛患者390例為觀察組。對照組:男155例,女122例;年齡(48.92±19.76)歲;急診門診胸痛245例,院內胸痛32例。觀察組:男190例,女200例;年齡(51.25±19.72)歲;急診門診胸痛349例,院內胸痛41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對照組
1.2.1.1 急診門診胸痛患者
按照醫院就診流程診治。胸痛患者進入預檢分診流程由預檢護士評估分診,根據患者生命體征情況及接診護士個人經驗確定分診等級,安排就診診室。醫生接診,對初診患者開具心電圖及血液檢驗項目,進行檢查檢驗,根據初步心電圖結果,患者符合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后請心內科專科醫生會診;若由下級醫院轉診患者,根據患者前期資料直接請心內科專科醫生會診。心內科專科醫生開具相關醫囑,完成相關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準備,如開通靜脈通路、皮膚試驗、心電監護、吸氧、遵醫囑服用藥物、更換手術衣褲及備皮等。辦理入院,準備好運送物品,聯系導管室、勤務中心,送患者入導管室并交接。
1.2.1.2 院內胸痛患者
按照院內診治流程診治。護士根據患者癥狀、主訴及生命體征情況,立刻報告主管醫生。醫生開具心電圖及血液檢驗項目,進行檢查檢驗,根據初步心電圖結果,患者符合ACS后請心內科專科醫生會診。主管醫生開具相關醫囑,完成相關PCI準備,如開通靜脈通路、皮膚試驗、心電監護、吸氧、遵醫囑服用藥物、更換手術衣褲及備皮等。準備好運送物品,聯系導管室、勤務中心,送患者入導管室并交接。
1.2.2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胸痛優先標識。
1.2.2.1 胸痛優先標識的制作
根據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標準[5],結合臨床特點及專家討論,自行設計并制作胸痛優先標識。該標識包括兩種,一種為直徑5.0 cm圓形標識,紅底白字寫著“胸痛優先”,主要用于粘貼病歷、患者身體明顯部位(胸部及左上臂位置);另外一種為5.0 cm×1.5 cm長方形標識,紅底白字寫著“胸痛優先”,主要用于貼在心電圖檢查單、血試管蓋上端、住院證右上方等。
1.2.2.2 臨床應用
胸痛優先標識由各病區內專人負責管理,存放在專門的胸痛優先標識盒內,放于統一指定位置,如門急診放于預檢分診臺抽屜里、病區放于護士站血試管抽屜里。急診門診患者:胸痛患者經預檢分診后,即刻予病歷及身體明顯部位(胸部、手臂等處)貼圓形的胸痛優先標識,并予告知;急診患者,首診醫生即予行心電圖檢查,門診患者予轉急診胸痛流程,并在心電圖檢查單上貼長方形胸痛優先標識,醫生陪同至心電圖室予優先檢查。胸痛患者的血試管蓋上方貼長方形胸痛優先標識,急診室即行床旁肌鈣蛋白等檢驗;門診運送及檢驗予優先(已配備專項儀器)。患者考慮ACS后,通過胸痛優先專線予心內科專科醫生會診,開具相關醫囑,完成相關PCI準備,在入院證上貼長方形胸痛優先標識,可優先辦理。通過胸痛優先專線聯系勤務中心,予優先轉運至導管室。院內患者:護士根據患者癥狀、主訴及生命體征情況,立刻報告主管醫生,予身體明顯部位(胸部、手臂等處)貼圓形胸痛優先標識,并予告知。護士做好抽血、開通靜脈通路等準備工作。醫生立即給患者做床邊心電圖,血液檢驗項目,進行檢查檢驗。根據初步心電圖結果,患者符合ACS后請心內科專科醫生會診。并在心電圖檢查單上、血試管蓋上方貼長方形胸痛優先標識,血標本運送及檢驗予優先。確診后,胸痛中心醫生協助科室醫護人員完成PCI前準備。通過胸痛優先專線聯系勤務中心,予優先轉運至導管室。
首份心電圖時間:急診門診患者為首次醫療接觸到第1次心電圖完成時間;院內患者為患者主訴有胸痛癥狀到第1次心電圖完成時間。肌鈣蛋白檢測結果時間:指患者抽血后出結果的時間。門-導絲時間:急診門診患者進入醫院大門至導絲通過罪犯血管時間;院內患者為患者主訴有胸痛癥狀到導絲通過罪犯血管時間。
觀察組首份心電圖時間、肌鈣蛋白檢測結果時間、門-導絲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觀察指標所用時間比較 min
標識管理是一種以規定的方式進行產品標識與檢驗的一種方法[7],利用標識形象直觀、醒目等優點,以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傳遞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標準中要求首份心電圖在患者首次醫療接觸后10 min內完成[5]。胸痛優先標識應用,優化流程,其中急診患者,首診醫生即予行心電圖檢查;門診患者,予轉急診胸痛流程,醫生陪同至心電圖室予優先檢查;院內患者,立即行心電圖檢查。標識是信息的載體,醒目的視覺標識一目了然,能起到一種警示作用[8],胸痛患者即刻予病歷及身體明顯部位(如胸部、手臂等處)貼醒目紅底白字的“胸痛優先”標識,在心電圖、肌鈣蛋白檢測、血試管等處貼胸痛優先標識,勤務中心予優先運送,檢驗室予優先檢測(已配備專項儀器),通過紅色的醒目標識,方便檢驗人員對標本進行分類處理操作。表1結果顯示, 觀察組首份心電圖時間、肌鈣蛋白檢測結果時間、門-導絲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應用胸痛優先標識優化了胸痛患者的診療流程,縮短診治時間。
本研究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影響門-導絲時間原因很多,如患者及家屬對PCI術認知不同,導管室及手術人員協調問題等,需進一步研究;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后續可進一步與兄弟醫院合作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