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寧,何敏芝,張明霞,許曉峰,鈕媛媛,方祝丹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浙江杭州 310006
在現代外科手術過程中,電凝設備因其止血速度快、效果好等優勢,被廣大醫生使用[1]。但其使用時產生的手術煙霧中含有多環芳烴、揮發的化學物及有機化合物等有害物質[2],能引起患者工作人員頭疼、頭暈、嘔吐、上呼吸道刺激癥狀,長期吸入對機體可造成持續性的危害(致畸、致癌等)[3]。手術過程中使用電凝設備止血、切割時產生的手術煙霧會影響手術視野,手術醫生需要暫停電凝設備的使用或更換腔鏡吸引器進行煙霧吸引,影響手術順利進行。有研究顯示外科手術團隊人員對手術煙霧的認知度不高,防護意識淺薄,防護設備落后[4]。為尋求便捷有效的消除手術煙霧的方法,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手術室自行設計制作了一款簡易吸煙裝置(專利號:ZL 2019 2 1960422.8),并在臨床應用,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簡易吸煙裝置主要包括墻式負壓吸引設備、負壓吸引表、連接管、吸引瓶、無菌吸引皮管、無菌調節器。墻式負壓吸引設備:為手術間設備帶上的氣體面板中的負壓通路。負壓吸引表:為持續負壓真空表,表盤顯示范圍0~100 kPa,負壓吸引表居中設置負壓調節按鈕和開關(OFF、FULL)。連接管:由軟聚氯乙烯塑料制成,直徑1 cm,長度分別為400 cm、35 cm、35 cm、35 cm,共4根,一次性使用。吸引瓶:由硬質塑料制成密封瓶,直徑17 cm、高23 cm,內含容積3 500 ml一次性使用負壓吸引袋,共2個,通過2根長35 cm連接管相連后待用。無菌吸引皮管:由軟聚氯乙烯塑料制成,直徑1 cm、長250 cm,經環氧乙烷滅菌后一次性使用。無菌調節器:取自一次性無菌沖洗管路里的調節器,經環氧乙烷滅菌后一次性使用。簡易吸煙裝置結構圖見圖1。

1.墻式負壓吸引設備;2.負壓吸引表;3.連接管;4.吸引瓶;5.無菌調節器;6.無菌吸引皮管。
腔鏡手術開始前,將簡易吸煙裝置中非無菌部分連接,即將負壓吸引表插入手術間氣體面板上的墻式負壓吸引設備,使用長400 cm、35 cm的連接管將負壓吸引表和1個吸引瓶連接(2個吸引瓶已通過連接管相連),處于待用狀態。器械護士鋪好無菌手術臺,將無菌調節器安置在無菌吸引皮管近手術操作區域端,并將無菌吸引皮管一端與手術臺下待用狀態的另外1個吸引瓶連接,處于待用狀態。術者根據手術部位和操作要求,在手術區域確定操作孔,放置5~12 mm不同直徑的穿刺器時,將無菌吸引皮管近手術操作區域端與穿刺器連接,開啟負壓,通過負壓調節按鈕調節負壓在合適范圍,進行持續負壓吸引,手術進程中,如果手術煙霧較大,可通過無菌調節器調節負壓大小,減小或增強吸引煙霧的強度,以控制煙霧吸除的速度,同時吸出電凝切割產生的有害氣體。無菌吸引皮管、無菌調節器、連接管、吸引瓶中接液袋(一次性使用負壓吸引袋)均一次性使用,手術結束后按醫療垃圾規范處理。
醫院手術室配合開展婦科、胃腸外科、胸外科等腔鏡手術,腔鏡手術量約10 000例/年。自2019年1月起,行腔鏡手術過程中使用簡易吸煙裝置,在自制簡易吸煙裝置持續負壓吸引的作用下,引導了手術煙霧的走向,減少了手術煙霧撲鏡頭現象。手術醫護人員反映因手術煙霧產生的不良體驗明顯好轉,且手術間空氣質量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使用簡易吸煙裝置后手術間PM2.5、PM10、TVOC值好于未使用簡易吸煙裝置的手術間。
自手術劃皮開始使用電刀,手術煙霧即產生,有效使用手術室配置的負壓吸引能有效減少手術煙霧。但是在實際手術配合中,尤其在微創的腔鏡手術過程中,傳統的負壓吸引,需要術者使用額外的通道及專用腔鏡器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手術進程。自制的簡易吸煙裝置,合理利用手術室的負壓設置,直接連接穿刺器,進行持續低負壓吸引,達到引導手術煙霧的走向,減輕了手術煙霧撲鏡現象,也達到吸引手術煙霧的效果,提高手術房間空氣質量,醫護人員反饋較好。可見,自制簡易吸煙裝置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手術煙霧,提高手術室空氣質量,減少手術患者及外科手術團隊人員手術煙霧的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