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超群,朱海磊,黃紅武,黃天勇,毛 喆
(1.空軍裝備部駐鄭州地區軍事代表室,河南 鄭州 450005; 2.航空工業鄭飛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5)
采用2A12鋁合金板材制成鈑金制件,板材厚度為0.5~3 mm,供應狀態為退火,在彎曲成型后進行固溶、時效熱處理,對于2A12鋁合金的固溶處理習慣上也稱之為淬火。在生產實際中,常因各種原因造成制件熱處理后不合格,嚴重時還出現制件報廢。本文對2A12鋁合金板材熱處理常見缺陷進行了總結。
2A12鋁合金板材成分符合GB/T 3190—2008《變形鋁及鋁合金化學成分標準》,具體見表1。

表1 2A12鋁合金化學成分(質量分數,%)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2A12 aluminumalloys(mass fraction,%)
2A12鋁合金板材為Al-Cu-Mg系中典型的硬鋁合金,原牌號為LY12。該合金具有良好的塑性成形能力和機械加工性能,能夠獲得各種類型的制品,是航空工業中使用最廣泛的鋁合金之一[1]。因2A12存在含銅的固溶體和CuAl2相電極電位較高,當發生不均勻沉淀時,晶間四周出現含銅較低的貧化帶與含銅較高的晶粒中心形成電位差,易發生晶間腐蝕。為此,2A12的板材兩面均用純度大于99.5%的純鋁包裹,因純鋁電位低于基體,可起到陽極保護的作用。熱處理制度一般為固溶+時效,對于工作溫度超過150 ℃的制件,為保證使用期間組織和性能的穩定性而采取人工時效的方式,其余都在自然時效的狀態下應用。本研究中鈑金制件均采用自然時效的方式進行,時效后對隨爐的拉伸試樣進行檢測,要求σb≥390 MPa,金相組織檢測無過燒現象。因熱處理固溶后2 h內材料能保持良好的塑形,熱處理固溶后制件存在變形情況,一般固溶后立即進行校正,待自然時效96 h后再對拉伸試樣進行強度和金相組織的檢測。
過燒是2A12最常見、危害最大的缺陷,輕微過燒從制件表面看不出來,嚴重過燒會導致制件出現起泡、開裂現象。實際生產中通過金相組織判斷2A12固溶后是否發生過燒,HB 5201—82《變形鋁合金過燒金相檢驗標準》將過燒的金相組織分為四種特征:共晶復熔球、晶界的局部復熔加粗、復熔三角晶界和相界面的復熔。這四種特征表示過燒的程度不斷加大,從輕微過燒到嚴重過燒,2A12鋁合金最常出現的是前三種過燒特征。
過燒是低熔點共晶融化的表現,2A12鋁合金主要有兩種共晶,即二元共晶α(Al)+CuAl2和三元共晶α(Al)+CuAl2+Al2CuMg(S相),二元共晶的熔點為548 ℃,三元共晶的熔點為507 ℃。因此, 2A12的過燒溫度一般為507 ℃。導致過燒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種。
2.1.1儀表控溫系統故障
2A12熱處理要求選用的設備為I類爐,即爐溫均勻性為±3 ℃,正常情況下不會達到熔點,但若儀表控溫系統出現問題,造成爐膛實際溫度比儀表顯示溫度高,或者因熱電偶及儀表故障造成溫度失控引起“跑溫”,將造成2A12固溶時發生過燒。
2.1.2材料元素含量
鋁合金的主要成分和雜質元素含量都有一個允許的波動范圍,不同批次的2A12板材,因冶煉工藝的差異,實際過燒溫度仍有波動。在生產中,曾出現一批2A12制件熱處理后出現過燒現象,對儀表控制精度、爐溫均勻性進行檢測,均符合要求,操作者設定的溫度為503 ℃,儀表監測最高點達到了505 ℃,正常情況不會發生過燒現象。為此,對該批材料進行化學成分分析,該批2A12制作中Cu含量為4.8%,Mg含量為1.7%,均為含量的上限。銅、鎂元素含量處于上限時,形成的三元共晶的數量多,降低了該批2A12制作的過燒溫度。
2.1.3制件表面污染
制件表面存在低熔點的物質,該物質熔化后粘附在制件表面,會加大制件的過燒傾向。如制件表面有油污,或者用鍍鋅鐵絲綁扎2A12進行淬火,固溶過程中,由于油污揮發、鍍鋅層熔化不僅會污染制件的包鋁層,還會引發過燒。
一般通過對隨爐試樣進行拉伸試驗,來判定2A12固溶時效后強度是否滿足σb≥390 MPa的要求,造成強度過低一般是以下原因。
2.2.1固溶溫度低
標準HB/Z 5125《變形鋁合金熱處理》中規定2A12鋁合金薄板固溶溫度為495~503 ℃,標準GJB 1694—93《變形鋁合金熱處理規范》規定2A12固溶溫度490~500 ℃,并注明板材可采用492~502 ℃。固溶溫度越高,合金元素溶入晶格越充分,后期自然時效過程中,強化效果越高。有時為防止過燒,采取下限溫度,常會造成固溶時效后強度低的問題。
2.2.2固溶保溫時間短
一般2A12板材在井式電爐中固溶的保溫時間大約按10 min/mm計算,比一般的鋼件淬火的保溫時間長。實際工作中,曾出現工藝人員對2A12板材進行固溶處理時,按鋼件淬火的保溫時間計算,3 mm厚2A12板材,規定保溫時間僅15 min,造成制件固溶時效后σb為280 MPa。發現此問題后,修訂工藝文件,對制件重新進行固溶處理,σb為405 MPa。
2.2.3冷卻速度慢
根據鋁合金的等溫分解曲線,“鼻子”溫度一般在300~400 ℃之間,在此溫度范圍內應保持足夠的冷卻速度[2]。在生產中采用水作為固溶后的冷卻介質。造成冷卻速度慢主要是因為轉移速度慢和水溫過高。工件從爐門開始打開到工件最后一角浸入水中的時間為轉移時間。當轉移過程較長或冷卻水溫過高,會導致固溶體發生部分分解,從而降低時效強化效果,造成強度不足。
造成2A12鋁合金板材固溶后變形過大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裝爐時互相堆積,在加熱時制件間相互擠壓造成變形;二是2A12鋁合金板材采用水冷淬火產生變形。生產中常利用固溶2 h內2A12可保持良好塑形的特點,水冷后立即進行校正。這種方法對形狀簡單的鋁合金板材十分適用,但對于形狀復雜的薄板制件,常會因水冷淬火變形過大而難以校正。
工藝文件應按規定進行編制、校對、審簽等流程,并制定相應的職責和權限,保證工藝規程編制正確[3]。防止工藝人員因工藝參數編制錯誤而導致制件熱處理不合格。在選擇2A12板材固溶溫度時,既要防止制件過燒報廢,又要兼顧固溶充分能起到時效強化的效果,最好選用范圍控制在495~500 ℃之間,在生產操作時,設定溫度在497 ℃。
3.2設備控制
對于鋁合金淬火爐,應選用I類井式電爐,還應采用“雙聯溫度系統”,即爐內配置兩支熱電偶,一支熱電偶安裝在有效加熱區內,連接溫度記錄儀,以便準確反映加熱時間情況;另一支熱電偶接控溫儀表,進行爐子溫度的自動控制。并將其中一支熱電偶并聯溫度報警裝置,將溫度報警值設定為505 ℃,若溫度超過505 ℃時,自動報警并切斷電源。
鑒于2A12過燒溫度與淬火溫度比較接近,生產中最好使用專用設備進行固溶處理,保證設備的校檢和使用都在同一溫度下,減少了檢定誤差,同時也避免設備因在不同溫度下使用而導致控溫儀表在2A12固溶溫度時出現偏差。
規范操作步驟,加強日常監督[4],通過強化過程控制有效保證2A12板材固溶處理質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在進行2A12板材固溶處理前,應確定設備按規定進行了爐溫均勻性檢測;同時在每天工作的第一爐先選取試樣進行,對試樣固溶后立即進行金相檢查,經檢測無過燒后再進行零件的批量處理。
2)加強2A12板材入爐前的質量控制,要求使用汽油清洗制件表面油污,并且對需要綁扎的制件,采用鋁絲綁扎,嚴禁使用銅絲和鐵絲。
3)工件與框架、夾具或間隔物應成點或線接觸,不允許有面接觸[5]。零件之間應保持一定間距,保證加熱時爐內空氣和冷卻水可在各工件之間自由循環流動。
4)控制出爐的轉移速度,在開爐門和轉移過程中,避免在過程中出現停留。一般2A12板材的轉移時間控制在15 s以內。
5)控制水溫在10~30℃,在零件入水后開啟水龍頭進行補水,避免零件入水后溫度上升過高而影響固溶質量。
對于不合格2A12板材的處理,應針對不同不合格現象進行不同處置。
1)一般對于出現過燒組織的鋁合金制件都按報廢處理,但對于2A12板材來說,HB 5201—82《變形鋁合金過燒金相檢驗標準》中4.2條規定:“LY12合金薄板淬火后組織中僅有共晶復熔球不作為報廢的依據”。2A12板材僅出現共晶復熔球對其強度影響不大,只是抗腐蝕性下降,當出現此類情況時,應根據零件在產品中的使用情況,結合后期是否進行氧化、噴漆等表面防護措施,決定該批制件能否使用。
2)對于固溶時效后出現強度不夠的2A12板材,應分析造成該問題的原因,是固溶溫度低還是轉移時間長、水溫高等原因,并針對分析的原因,制定控制措施,重新進行固溶、自然時效處理。
3)對于變形過大的制件,因已經自然時效而強化,校正困難,需對制件完全退火后再進行校正。退火規范為350~410 ℃,保溫1~3 h,以每小時不大于30 ℃的冷卻速度隨爐冷至260 ℃以下出爐空冷,經完全退火后的2A12塑形強,便于校正。校正后可重新進行固溶、自然時效處理。但在重新固溶前,應分析上次造成制件變形大的原因,若是因零件堆積加熱造成的,返修時因保證零件在爐內均勻擺放,相互之間有一定間距。若因制件自身結構導致固溶水冷后易變形,可通過設計專用夾具來控制變形,也可采用聚合物淬火介質代替水冷卻。
2A12板材的熱處理操作看似簡單,但在生產過程中稍不注意就會造成制件整批報廢,需要嚴格按照工藝規范保證2A12板材熱處理質量長期穩定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