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周銳濤,覃鈺焙
1.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2.河海大學;3.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
為推進落實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關于黑臭水體治理的工作部署,按照廣東省委、省政府和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的工作要求,加快落實《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關于印發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的通知》(建城〔2018〕104號)和《廣東省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粵建城〔2018〕230號,廣州市水務局于2018年12月印發實施了《廣州市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要求自2018年起,通過3年的時間全面提升全市水環境質量,到2020年底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并實現長制久清。主要任務中提到強化監督檢查,定期開展水質監測,定期對列入全市整治清單的黑臭水體開展包括透明度、溶解氧、氨氮、氧化還原電位等指標的水質監測,定量監測水質變化,實施掌握整治成效。2020年底,廣州全市147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100%。
將評價水體分為“不黑不臭”“輕度黑臭”和“重度黑臭”三級。評價指標包括透明度、溶解氧(DO)、氧化還原電位(ORP)和氨氮(NH3-N)等4項,水體污染程度分級標準見表1。

表1 水體污染程度分級標準
單個監測斷面的水體污染程度,取4項特征指標的最差判定結果。整條河段的水體污染程度,取上、中、下游斷面各項特征指標平均值進行綜合判定。
一期摸查了增城區在冊的205條在冊河涌,僅有1條河涌的綜合評價結果為“重度黑臭”,占比0.49%;有25條河涌的綜合評價結果為“輕度黑臭”,占比12.2%;其余河涌的綜合評價結果均為“不黑不臭”,占比87.40%。一期摸查的369條小微水體中(白水涌一期未測),共有11條水體的綜合評價結果為“重度黑臭”,占比2.98%;有48條水體的綜合評價結果為“輕度黑臭”,占比13%;其余小微水體(邊溝邊渠)的綜合評價結果均為“不黑不臭”,占比84.01%。
本次評價將監測斷面不跨鎮街的水體按監測均值進行污染程度評價,監測斷面跨鎮街的水體按斷面所在鎮街進行污染程度評價。
一期監測的574條水體(包括河涌和小微水體)上、中、下游監測斷面跨鎮街的有10條,分別為增江、三合圍排洪渠、仙村運河、仙村涌、東江北干流、永和河、雅瑤河、塘口涌、西福河、矮崗河。監測斷面不跨鎮街的564條水體中,寧西街4條,黑臭水體4條,黑臭占比100%;朱村街47條,黑臭水體19條,黑臭占比40.43%;增江街20條,黑臭水體5條,黑臭占比25%;永寧街8條,黑臭水體2條,黑臭占比25%;中新鎮36條,黑臭水體9條,黑臭占比25%;新塘鎮50條,黑臭水體9條,黑臭占比18%;小樓鎮72條,黑臭水體9條,黑臭占比12.5%;石灘鎮75條,黑臭水體9條,黑臭占比12%;正果鎮105條,黑臭水體12條,黑臭占比11.43%;荔城街18條,黑臭水體2條,黑臭占比11.11%;派潭鎮63條,黑臭水體4條,黑臭占比6.35%;仙村鎮63條,黑臭水體2條,黑臭占比3.17%;荔湖街3條,無黑臭水體。
監測斷面跨鎮街的10條水體共包括33個斷面,中新鎮斷面1個,黑臭斷面1個,黑臭占比100%;石灘鎮斷面3個,黑臭斷面2個,黑臭占比66.7%;新塘鎮斷面7個,黑臭斷面3個,黑臭占比42.9%;寧西街斷面5個,黑臭斷面2個,黑臭占比40%;增江街斷面3個,黑臭斷面1個,黑臭占比33.3%;仙村鎮斷面7個,黑臭斷面1個,黑臭占比14.3%;永寧街和小樓鎮,均無黑臭斷面。
二期復測是建立在一期摸查初評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復測水體選取原則如下:對于跨鎮街的河涌和水體,由于距離過長,可能會因測點位置造成誤差,所以選擇二期加密復測;對于不跨鎮街的河涌,一期摸查結果上中下游某段面存在超標,再次復測;由于透明度在監測時容易產生誤差,故對一期透明度指標不合格的小微水體選擇了二期復測。
二期復測了增城區在冊的52條河涌條和17條小微水體。二期復測的52條河涌中,沒有水體綜合評價結果為“重度黑臭”;有20條河涌的綜合評價結果為“輕度黑臭”,占比38.5%;其余復測河涌的綜合評價結果均為“不黑不臭”,占比61.5%。二期復測的17條小微水體中,沒有水體綜合評價結果為“重度黑臭”;有8條水體的綜合評價結果為“輕度黑臭”;其余9條水體的綜合評價結果為“不黑不臭”,占比約為52.9%。
二期復測的69條水體(河涌和小微水體)上、中、下游監測斷面跨鎮街的有7條,分別為增江、三合圍排洪渠、東江北干流、永和河、雅瑤河、塘口涌、西福河。
復測斷面不跨鎮街的62條水體中,中新鎮8條,黑臭水體8條,黑臭占比100%;新塘鎮14條,黑臭水體9條黑臭占比64.29%;朱村街11條,黑臭水體5條,黑臭占比45.45%;正果鎮3條,黑臭水體1條,黑臭占比33.33%;荔城街4條,黑臭水體1條,黑臭占比25%;石灘鎮4條,黑臭水體1條,黑臭占比25%;;增江街4條,黑臭水體1條,黑臭占比25%;小樓鎮6條,黑臭水體1條,黑臭占比16.67%;荔湖街、寧西街和派潭鎮,均無黑臭水體。
復測斷面跨鎮街的7條水體共包括21個監測斷面,新塘鎮斷面3個,黑臭斷面3個,黑臭占比100%;石灘鎮斷面3個,黑臭斷面1個,黑臭占比33.3%;寧西街、仙村鎮、永寧街、中新鎮、小樓鎮和增江街,均無黑臭斷面。
將二期復測的52條在冊河涌和16條小微水體(白水涌僅進行了二期監測,不參與比對)兩期均值評價結果進行比對,復測水質比一期水質有提升(一期為輕重度黑臭,復測為不黑不臭)的河涌有16條河涌和6條小微水體,占復測水體總數比例32.3%;復測水質比一期水質惡化(一期為不黑不臭,復測為輕重度黑臭)的河涌有13條河涌和4條小微水體,占復測水體總數比例25%;其余23條復測河涌及6條復測小微水體均與一期監測評價結果保持一致。
水體黑臭的主要原因是外源污染,包括點源和面源污染。點源污染是由于部分區域污水處理能力不能滿足區域經濟人口發展,工業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進入水體,或污水處理廠超負荷運作將未處理達標的污水直接排放;雨污合流也是導致水體黑臭的另一個因素,初期雨水夾帶污染物質濃度較高,作為雨水直接排入自然水體。面源污染即河道岸邊隨意堆放的生活和建筑垃圾以及垃圾滲濾液隨雨水排入河道;周邊種植養殖使用的農藥化肥等匯流進入水體導致。內源污染是導致水體黑臭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污染底泥中含有較高的有機物和氮、磷,在一定的條件下,這些污染物會從底泥中釋放,產生致使水體黑臭的生CH4、H2S等氣體。水動力條件也是影響水體黑臭的因素之一。當水體循環不暢、流動性變差時,水體復氧能力衰退,在氣溫升高的氣候條件下,更易引起水體水質惡化甚至出現黑臭現象。
針對此次摸查水體黑臭可能存在原因,按照打造“水清、水活、水美”的工作目標,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議:一是全面排查摸清問題癥結,針對黑臭水體的特定污染源按“一河一策”制定針對性強、科學性強、可行性強的整治方案,從源頭對進入水體的污染物進行控制,從而實現“水清”的目標;二是引補活水提升水動力條件,通過引水調水、再生水補給、活水循環等方式增強水體的流動性與復氧能力,有效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從而實現“水活”的目標;三是景觀綠化結合生態修復,結合硬化河岸帶的景觀綠化工程,通過植草溝、生態護岸、透水磚等形式進行生態化改造,逐步恢復岸線及水體的自然凈化功能,實現“水美”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