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市齊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張方英
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國開啟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政府購買社區服務項目越來越多,尤其對移民安置社區建設力度不斷增強。南寧市齊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齊悅”)作為一家社會工作專業機構,承接了南寧市部分地區農村社區服務項目,為了能夠高質量完成服務項目,達成預期目標,助力鄉村振興,齊悅社工團隊在開展的2個移民安置社區服務項目中進行了探索,總結了行之有效的經驗。
如何確定我們社工能在鄉村振興哪些板塊發揮價值,也就是以哪個版塊為切入點是我們探索開始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為此我們設計了思路導圖。(如圖1)帶著問題我們開始了大量的走訪調研。通過對兩個服務社區的大量走訪和調研中發現,發現了幾個聚焦性的問題:一是社區兩委成員雖然工作認真負責但是現代化辦公能力和與居民的溝通力較弱;二是環境問題,雖然社區都設置了公益崗位清理社區衛生,但是由于居民的意識薄弱,隨手丟垃圾的現象普遍;三是社區都沒有自治組織;四是社區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性極低。這些問題共同的特點和需求就是對人才的需要是迫切的,所以我們一開始服務的思考和定位是,結合我們自身的專業優勢,通過一年的項目實踐,為當地培養社工專業技術人才,如果在每個項目點都招聘了當地人員作為我們人才培養的對象。但在執行過程中發現,我們最多能為每個社區培養1名能夠運用專業知識開展工作的人才,如果項目結束專業社工機構撤出之后,培養的這名專業人員就會“孤立無援”,像點燃的小火苗很容易被撲滅。于是我們就考慮到需要更多的力量聯動服務,發揮作用。所以總結發現,需要孵化當地的團體來協同發展,確定將孵化團體作為目標之一。在嘗試孵化當地的社區團體過程中,發現我們培養了人才,孵化了團體,如果沒有具體事情給他們做,前期的成果很快就會失效,發揮不了實際的作用,所以我們著眼于鄉村宜居建設,在每個社區找到一個他們可以貢獻自己力量的點介入。實現了從孤立無援到合力為鄉村振興發揮作用。

圖1 尋找項目切入點的思路導圖
將人才培養作為我們的切入點以后,接下來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找到這些人,社工剛進入到社區對社區不熟悉,如何跟他們建立關系,并找到這些人成為我們實現目標的重要環節。在這里社工運用了資源整合的技巧和關系建立的技巧。對專業社工的培養的尋找方式,是通過居委會,鎮、縣級民政系統和招聘渠道招聘,找到了合適的培養對象,2名工作人員中有1名市民政局系統推薦,有1名是行業介紹。對于孵化志愿者隊伍成員和社區團體成員的挖掘,則是通過社工和社工助理共同努力發掘,通過在社區進行了大量的探訪和走訪,與社區居民建立關系,對居民群體有了初步的了解和發現,在這個過程中項目團隊成員付出了艱辛。通過前期建立關系,效果明顯,對后期人員招募工作奠定了基石(見表1)。

表1 社區人才培養計劃表
人員確定了,如何確定培養的內容和方式,成為團隊接下來的挑戰。在內容確定方面,通過對社區的了解和工作人員的招募,我們發現每一個群體,他們對社區關注點和自身的需求點是不一樣的,那么將他們放在一起培訓,實現的目標可行性太低,所以就在思考和探索當中,我們確定了將他們的興趣點和社區的需求相結合,例如將婦女關注的親子關系溝通的問題和關愛社區兒童,創造兒童友好型社區相結合。將兒童特點與社區環境、社區便民服務和社區安全相結合。將長者的人生經歷和優勢和社區長者服務、居民文明意識提升相結合。
在培養方式方面,因為每個群體他們的需求和特征不一樣,所以傳統的培養方式即開展培訓班不能實現我們人才培養目標,考慮到在能力提升方面,它具有一定的邏輯性的,也需要一定的穩定性,所以我們就探索了如何將專業的優勢跟人才培養相結合,靈活運用了個案工作方法和小組工作方法。將不同的人招募過來,通過不同的主題內容,開展個案服務和小組服務,從結果來看效果很好。
找到了切入點,找到了培養對象,確定了培養內容及方式,那么,最后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培養的本社區人才如何服務于本社區,助力本社區振興,使其能在鄉村振興當中發揮自己的價值,有價值感才能夠持續為社區服務。所以在人與社區的互動和服務當中,我們進行一些探索和思考。為了能讓他們樹立社區服務意識,參與到社區服務中,在人才培養中,我們使用了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
對于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我們運用的是理論學習、帶領實踐的方式,通過一年項目的實踐,在社工帶領,督導的支持,通過機構的培訓以及在工作中的一些技巧的支持,使其能直接服務于社區,跟相關的服務人建立關系,與社區居委會建立關系,站在社工的角度去看待社區服務與發展。通過7個月的培養,2名當地專業人才,認同社工的專業價值觀,可以運用社工理念和專業技巧開展工作,實現了服務于社區的目標。同時與社區居民、與社區兩委及項目主管部門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初步掌握了社工專業的相關技巧,能夠獨立帶領小組,進行志愿者培訓,開展探訪服務。擁有了社區服務的概念,能積極協助孵化社區自組織。
對于志愿者團隊及社會孵化團體培養與社區服務的實踐,我們是根據他們的需求和特點與社區的需求相結合。在留守婦女方面,在滿足其了解親子溝通技巧時,使其掌握帶領兒童活動的技巧,通過一個小組過程服務開展后他們可以直接帶領開展各類兒童活動,能夠豐富本社區的兒童娛樂、學習的需求,滿足他們的發展性需求,一定程度上也預防了兒童的潛在危險。對于兒童志愿者團隊,則是將自我保護、兒童權利知識學習與社區安全、社區服務、社區參與相結合,通過小組服務和兒童議事會的開展,他們直接參與了社區服務,一部分兒童成為了社區社工站的圖書管理員,服務于本社區。一部分兒童通過社區走訪發現了大量社區安全隱患,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建議,最后呈現出社區在必要的位置設置安全指示牌,在社區學校旁邊設置路燈等。一部分兒童成為了活動的協助員,協助社區開展各類活動,定期針對社區弱勢群體開展探訪慰問活動。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能夠直接服務于社區,并從中得到肯定,他們積極性都很高。對于長者的部分,引導他們從宏觀的角度上去發現這個社區的問題。并能根據這些問題來制定相應的規則和服務,制定相應的對策,例如最后形成了本社區的居民公約,還持續地制定了居民公約的宣傳與實施的監督,確保居民有規則意識。
綜上所述,每個群體人才通過培養都能直接服務社區,結果良好,為社區的建設和發展發揮了自己的價值,同時他們也獲得了發展,實現了共建、共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