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明,張春艷,李大成,楊琪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來賓 546199)
基于協同育人的食品專業新工科建設,可通過挖掘校、政、研、企四方的協作著力面,整合校政研企各方有助于人才培養的軟硬件資源,找準兩方、三方、四方共同的交集,使兩兩簡單協作變為多方循環交叉協作,使學校單方主導協作變為多方主導協作,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參與各方的資源優勢,找準校政研企四方協作的共同利益點,從而實現育人成效最大化。民族地區政府職能部門在政策咨詢和施政方面可以借助高校豐富的智力資源,企事業單位在頂崗實習和科研開發等方面借助高校豐富的人力資源及實驗室設施,解決自身在高層次專業人才、技術人員、科研儀器設備等方面的需求。民族地區應用型高校從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標準出發,按標準育人、按需求育人,支持和鼓勵師生與協作單位緊密互動,協同開展政策研定、技術革新、產品研發、管理制度改革創新、市場開拓等,資源共享、協同創新、協同育人,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過程中實現合作共贏。
搭建協同育人的平臺和載體,可使師生能有廣闊的掛職、實習、創新的實踐基地,使政府職能部門擁有豐富的高層次智力資源用于政策咨詢,使企事業單位多了一個“研發基地”和“人力資源開發部門”。保證協同育人質量的關鍵是人才培養目標要明確,協作機制要靈活,科研教學團隊要融合,課程教材要共同設計開發,把理論與實踐結合好,把各方需求與育人對接好,在合作中既要各取所需又要有共同利益[1]。
找準癥結:學校主業是人才培養,政府主業是服務監管,研究機構主業是科學研究與推廣,企業主業是暢銷商品與盈利。學校要人才培養質量、政府要政績、研究機構要成果、企業要效益,如何把這四方“風牛馬不相及”的利益訴求統一到一起?如何把“四元”化為“一體”?關鍵就在于如何實現“共贏”。如圖1所示,在普通的協同育人模式下,學校往往是主動的,其他三方則在被動的,只形成了校政、校研、校企兩兩之間的協作,其合作關系也是“熱一陣子”,既沒有形成校政研企“四元一體”循環交叉協作,也沒有形成“共贏”鏈條下的長效模式。
圖1 協同育人原模式(1)與“四元一體共贏”長效模式(2)
對癥下藥:一方面,讓師生參與到政府部門的日常服務和監管活動,能為政府部門解決哪些問題?讓師生參與到研究機構的日常科研和技術推廣活動,對研究機構會有哪些幫助?讓師生參與到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和產品研發活動,能為企業帶來哪些好處?另一方面,“四元一體”如何實現循環交叉多方互利“共贏”?只有讓參與的四方都能“有利可圖”,并達到付出與收益相符,才能讓四方的合作關系“永葆激情”。藥方就在于:圍繞強化合作共贏理念、拓寬合作共贏渠道、豐富合作共贏方式、凝聚合作發展共識、增大各方參與主動性、擴大合作共贏成果等方面開展探索和實踐。
實施“四元雙向交流”工程,推進校政、校研、校企人才的雙向流動。一方面,學校應鼓勵從政府職能部門、企業、事業單位聘請管理、技術和服務等方面的專家到學校各相關院系擔任兼職教師或客座講師等職務,指導二級學院師資隊伍建設和學生培養工作[2];另一方面,學校應支持骨干教師到政府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全職頂崗和學習交流。與此同時,學校應邀請政府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的管理、技術和服務等方面的工作人員到學校對應院系進行學習深造和交流。全力打造一支由“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專業技術+管理人員”組成的“雙師結構”師資隊伍。把學校的教學科研專業技術骨干人員派到政府職能部門和企事業或行業單位一線鍛煉、學習和交流,把政府職能部門和企事業或行業單位的各類技術和管理人才請進學校,“四元雙向交流”架起校政、校研、校企合作的“連心橋”,將高校和地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源、文化資源、技術資源、設施設備資源和場地(平臺)資源等有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實現學校、政府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和所有參與人員的多方共贏[3]。
高校可以挖掘的教學資源多種多樣,有學校自建的實驗和實訓基地,有企事業單位的品控與研發部門,有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設備資源等,各種資源都各具特色,在人才培養上具有獨特功能和作用,建立協同育人長效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好這些教學資源。傳統教學模式已不適應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需求,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往往理論與實踐脫離,不能快速適應職場角色轉變,“眼高手低”的學生常常不受用人單位歡迎,因此必須構建符合民族地區應用型本科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特色的育人效果評價及反饋體系。民族地區應用型高校應從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亟需出發,在產教研用上主動牽頭深化融合,并注重師生思政教育,從國家和社會的根本利益和需求出發,增強師生服務國家和社會的自覺意識,通過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注重引導大學生練就精湛的專業技能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讓培養出來的人才成為民族地區區域社會穩定的壓艙石和經濟發展的助推器[4-5]。
以“長效”為目標,從校、政、研、企各方抽調負責人組成項目模式創新組,深入探索和挖掘校、政、研、企四方協作的著力面和四方協作的共同利益點,為“四元一體共贏”長效模式打牢基礎。以“共贏”為根基,圍繞強化合作共贏理念、拓寬合作共贏渠道、豐富合作共贏方式、凝聚合作發展共識、增大各方參與主動性、擴大合作共贏成果等方面開展探索和實踐。以教學改革推動校政研企深度合作,組建校政研企協同管理團隊、文化建設團隊、教學科研團隊等各類團隊建設,在企事業單位生產、管理及產品開發中發揮高校師生科研資源優勢的同時,讓學校師生實質性參與到企事業單位生產、管理及工藝改造、新產品研發等過程中。一方面,促使學生查找和反思自身不足,明確今后學習和努力方向,以期更好地完善和提升自己,提高學生發展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通過對用人單位日常工作重點難點、經營管理狀況、人力資源狀況、市場營銷狀況和財務狀況等的掌握,可以在早期為學生提供創業參考和借鑒,活躍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與此同時,學校師生的參與,為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提供“免費”人力資源和技術解決方案,可以促進用人單位提升業績,實現校、政、研、企深度合作,互利共贏,構建新工科育人長效模式。以“一體”為抓手,新工科建設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新工科建設要求培養的人才能滿足新時代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要求,人才培養質量緊跟世界發達國家,必須以協同育人為著力點,狠抓人才培養質量。如表1所示,以“平臺”為載體,搭建和完善相應的項目研究平臺和基地,學校分別與政府食品市場監督部門、研究所和企業建立高層密切溝通聯系機制,分別與政府、企事業單位設立多方聯絡協調機構和聯絡協調人員(平臺秘書),負責四方的日常聯絡和協調工作。
表1 平臺組織機構、人員配備及職責表
推動教、政、研、產融合,如圖2所示,統籌教育、政策、創新、產業有機融合,打造協同育人的循環鏈條,讓互利共贏成為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6]。四方共建“連心橋”,必須堅持以互利共贏為基礎,從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標準出發,研究食品類新工科人才培養長效模式。合作方在政策咨詢、人才選聘、掛職交流、員工培訓、科研合作等方面互相支持。學校主動深入政府職能部門和企事業單位調研政策需求、人才需要和技術需求,積極為企事業單位排憂解難。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為企事業單位服務是學校的辦學宗旨,相互合作會使人才培養目標更加明確,培養方案、培養計劃、培養手段更加精準,又能促進科研成果更好轉化。四方共筑“一條心”,必須堅持以互利共贏為動力源,校、政、研、企四方共同承擔學校食品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共同實施相應的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一方面,政府職能部門對食品生產加工、流通、監管等方面發現的問題與企業、學校分享,促進政策修訂和人才培養內容的改進;另一方面,企事業單位生產加工、檢測過程中對人才的需求和企業對技術的需求為學校新工科人才培養標準制訂提供指導。堅持以校、政、研、企多方合作為特色,各方的利益與責任要高度統一,在管理上實行統一領導、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統一檢查考評的“五統一”[7-8]。
圖2 協同育人“四元一體共贏”長效循環模式構建
協同育人的關鍵是育人,讓育人效果成為檢驗長效模式的“金標準”。一方面,注重增強學生的就業及發展能力,結合民族地區的產業特色,通過對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標準進行分析,結合學生自身素質及特長愛好,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和分類、分方向培養,甚至為每類學生有針對性地量身定制一套適合的培養方案,并嘗試開展STEAM教育等方式,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組織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參與企事業單位經營管理實戰,親身感受創新創業氛圍,參與創新創業風險歷練,增進學生對創新創業的風險認知,提升學生步入社會后創新創業的成功率。與此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和終身學習能力,通過推薦高水平大學的MOOC課程以及虛擬仿真教學資源等方式,拓寬學生獲取新知識的途徑和方法,使學生自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自我學習,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習慣,增強學生在學業和職場競爭中的晉升能力。
確定人才培養的特色,基于民族地區的人才需求特點,按照新工科建設的理念、標準和要求,結合食品類本科專業的人才就業特點和人才發展特點等,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實行“產、教、研、用”深度融合,探索基于新工科的食品類“四體協同”“五新教育”協同育人長效模式,共同設計適合民族地區的食品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專業教學標準,組建“食品類新工科建設”專業教學團隊。密切互動“提質量”,必須堅持以密切互動為手段,學院定期組織專業理論教師到企業現場培訓,請企業高級技師或能工巧匠來學院講座,請政府職能部門就食品行業的新動態和新問題派人到學校給老師和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通過校、政、研、企互動,教師對如何深化理實一體化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及對人才需求標準的認識會更全面,實現理論與實踐互補和融合,提高新工科人才培養質量。我國協同育人基地建設還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如校、政、研、企合作更緊密、政府資金投入加大、政策法律法規更完善、組建的師資隊伍更合理、基地設施設備更先進等優勢,積極與國外協同育人基地進行交流,探討和完善食品專業“四元一體共贏”的新工科育人長效模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