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


摘要:四川省大型旅游演藝是四川省音樂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旅結合的產業道路上,作為音樂藝術從業者,應該思考如何創新,找到當下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方案,突破目前通用的音樂標準化生產模式,讓音樂的創作與制作呈現出更多的生動性,減少審美疲勞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旅游演藝? 實景劇? 審美疲勞
中圖分類號:J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9-0172-04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①”。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3月成立以來,各地文旅部門都在深度挖掘本地文化與旅游進行產業融合的可能性,其中,旅游目的地的大型演藝項目則是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典型代表。目前,四川省文旅結合的大型演藝項目中,除了大型博物館或大型游樂場的駐場表演以外,大抵分為室外實景演出(山水實景劇)、室內實景演出(包括沉浸式室內實景劇)和大型舞臺表演(包括原生態歌舞)三種類型,與國內普遍情況基本一致。
一、四川省大型旅游演藝項目升級打造的必要性
2007年四川省內的第一部山水實景劇《天下峨眉》問世,2019年又誕生了大型沉浸式實景劇《只有峨眉山》,截至2021年1月,都江堰、峨眉山、九寨溝、廣元昭化等地都有自己的大型旅游演藝項目。可以說,四川省的旅游演藝產業應該處于集中發展的階段。然而,當前的四川省文旅結合的大型演藝項目面臨著兩難的境地:一方面是省外成功案例的巨大吸引力(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直接推動著政府、商家和文化工作者普遍過于重視打造大型旅游演藝項目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參考十幾年來各地的經驗教訓后,各地政府部門也普遍意識到票房收入越來越難維持大型旅游演藝項目的運轉,“高成本不一定有高回報”②。目前還存在一個尷尬的局面,即觀眾對于大型旅游演藝欣賞的新鮮感降低,劇目本身的視覺亮點,如各種水上的實景裝置、室內轉場的呈現模式、3D效果等“花樣”已經被觀眾熟知,模塊化的章節構成,簡明的故事線索與音樂創作缺乏創新導致大型旅游演出的“一次性”消費現象明顯,這也意味著觀眾對作品質量期待值大幅提高。觀眾的體驗是成敗的關鍵,真正優秀的劇目能長期為旅游目的地增添經濟收益與文化內涵。
鑒于此,當前階段應當對省內大型旅游演藝項目進行二期、三期等持續打造,為旅游目的地文化名片注入新的內容。在升級過程中,一味強調進行技術性硬件更新是行不通的,必須在項目的核心——劇目本身進行內容上的升級和創新,并提高各技術環節的制作與呈現水準。大型旅游演藝項目中音樂部分的地位非常高,它從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一部劇目的氛圍和內在精神品質,并且,大型旅游演藝當中的音樂本身也應當體現當地的典型民族文化符號。在文旅結合的產業道路上,作為音樂藝術從業者,應該思考如何創新,找到當前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方案。
二、當前音樂標準化生產下的審美疲勞
以實景劇為例,上億的總投資之下,音樂方面的資金投入通常只占據了極少的百分比,真正到達音樂各環節的工作者手中一般來說總共不會超過150萬人民幣,為了節約成本,所有內容都是提前錄制好的。標準化制作的手法普遍存在于目前的商業音樂中,自然也就包括了大型旅游演藝項目。這似乎沒有什么問題,提前預制好的音樂能夠非常精準的配合各種機械、燈光的變化,在音響調試正確的情況下不會出錯,直接播放就可以了。但從實際效果來看,標準化生產出來的音樂缺乏與聽眾的互動感,感染力削弱了許多,所有音樂內容都容易變得很 “標準”,換句話講,每一次演出就是一種標準化的重復,聽起來好像很漂亮,實際經不起仔細品味,不知不覺就造成了審美疲勞。
依據心理學和美學的相關理論,審美疲勞的產生與受刺激的強度、重復頻率有關。事實上也是如此,除了上文提到的音樂預先錄制與直接播放帶來的重復以外,在標準化制作技術環節上,有兩個原因直接導致了觀眾期待的新鮮感降低:
首先,導演通常會要求音樂制作人做出音樂的demo小樣,音樂制作軟件無論是用Cubase、Sonar或者打譜軟件Sibelius都會要求預設特定的速度,如四分音符=120等等,雖然能夠做出一些漸快漸慢等速度變化,但這些速度變化是人為用“速度線條”畫出來的,與演奏家自然做出的速度變化有一定區別,而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音樂速度是機械化固定不動的。看似音高不同的橫向進行當中實際上存在一個高頻率重復的機械化速度內核。眾所周知,如果是真正的演奏家是不可能真正按照預設節拍一成不變地演奏的。也許你會認為,到了錄音環節,這個問題是否就改善了?實際上,改善的空間極小,因為錄制環節也是一種非常標準化的操作,其核心是根據場面的要求制定的標準化的速度,在實際操作中會生成一條固定的“Click節拍器”,所有的軌道都在這個上面運行。用預制的“click節拍器”與直接按照總譜演奏會得到截然不同的兩種效果。在古典音樂的現場演奏中,同樣的曲目由不同的演奏家來演奏,甚至音樂意圖都會有令人驚訝的不同表現。演奏大師在處理樂句之間的關系時,微妙的控制著音與音之間的時值比例。而在“Click節拍”的束縛下,任何大師都無法演奏出令人特別滿意的音樂。
其次,采樣音源的標準化使用也成為審美疲勞的來源。國內外廠家出品的采樣音源被廣泛運用到各類音樂當中,無論是現在流行的Hollywood音色、中國與世界民族樂器采樣、各類Loop等等都被廣泛運用,給音樂的生產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捷,并且節約了制作成本。采樣音源進入市場的時間已經很長了,目前,作為專業的音樂工作者,很容易在多個地方的不同劇目里面找到相同廠牌的音色,同廠牌采樣音源的廣泛使用也會帶來音樂創作語言的同質化。這一點,尤其在四川藏族風格商業音樂制作當中體現得非常明顯,同樣的打擊樂音色和織體的運用大大降低了音樂本應該具有的靈動個性。采樣音源的采樣范圍永遠達不到真樂器演奏的豐富程度,當類似相同的素材出現在音樂市場當中之后,普通觀眾雖然不能直接找到直接原因,但會不由地覺得越聽越覺得類似,反正“都差不多”。非遺的元素、民族文化的典型符號被抹上了一層商業化的色彩。
三、突破標準化生產的框架限制,固定模式與可動模式相結合
在大型旅游演藝劇目打造的過程中,音樂呈現的軟肋就受制于硬件裝置、舞美設計、表演方式、調度設計等因素,無法與歌劇、芭蕾舞劇等傳統綜合藝術一樣,在每一場演出都存在“不確定性”帶來的新鮮感。但是,我們仍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準化生產的框架限制,在音樂制作與呈現的“固定模式”當中尋求一些“可動模式”,減輕審美疲勞帶來的負面影響。在音樂與畫面、場景、演員的表演結合方面,我們不妨參考電影、芭蕾舞劇等典型的綜合藝術形式的處理辦法。根據劇目設計的導演為音樂制作留下的發揮空間的大小,有一些不同的手法可以使用,下文將具體分析。
第一,參考電影音樂的處理方法,在管弦樂錄制環節中強調同期錄音與指揮的作用。電影和實景劇都非常強調畫面與音樂的匹配,尤其是“點對點”的準確性。但實際上,除去必須要對上的畫面點之外,仍然有不少較為自由的空間。正如《On the track:A Guide to Contemporary Film Scoring》中提到的“雖然,現在有大量的配樂采用打點軌道方式進行錄制,但是對指揮家來說可仍然有很多事情去做……并不是所有音樂都可以打點,在打點與自由時間碼之間切換可能會是最好的解決方案③”。此外,許多經驗表明,在帶有“click速度軌”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運用指揮。如電影《開羅宣言》的配樂就是在布拉格錄制時就運用了指揮加速度打點的方式進行的。“click速度軌”主要由指揮聽見,最終的效果的確比僅讓樂隊演奏家從耳機里面參考時的演奏效果要真實得多,更加自然,這也同時說明了指揮家的作用遠遠超過節拍器。
回到實景劇或舞臺劇的視角,運用同期錄音與指揮同樣是提升音樂新鮮感、現場感的最有效的手段。下表顯示了固定打點與自由演奏的結合方式的假設。音樂本身雖然是一樣的,但部分運用了同期solo、指揮之后,音樂呈現方式就有所變化,得到的最終效果也會有很大不同。一些民族特色較強的元素,比如,藏族的金剛鈴、手搖鼓等音頻素材,可以在主要樂隊錄音之后,采取后期剪切的方式貼上去,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商用打擊樂采樣音源的乏味感。
成本控制方面,同期錄音帶來更靈活的音樂處理,同時也伴隨著制作成本的提高,這往往是音樂制作人不愿意接受的。此時就需要主辦方具有專業性的遠見,能夠意識到增加小幅度制作成本預算的必要性。
第二,打破傳統樂隊組合的編制形式,用現場演奏展示民族風情的立體感,增強觀眾與演員之間的互動。各種綜合藝術當中,現場樂隊參與的演出有特殊的魅力,樂隊與舞臺表演者之間有一種心靈上的互動,這種互動帶來的審美是觀眾們愿意多次購票觀看的重要原因。那么,大型旅游演藝當中是否能夠融入現場樂隊呢?考慮到大型旅游演藝項目在劇目呈現形式上追求個性化,因此,傳統的樂隊形式不能一成不變的融入其中,必須進行創新性的改變。另外,還必須考慮成本因素,大型現成樂隊的成本過高,但小型編制的民族室內樂、爵士樂或混編小型樂隊仍有可操作的空間,在兼具創新性與控制成本的前提下現場樂隊演奏完全可以運用。
背景音樂或場景音樂的部分通常情況強調的是一種情緒氛圍,不用與裝置、畫面、表演等點對點貼合。以《只有峨眉山》“云之上”最后一個篇章的表演為例,這是一個如夢一般的老村落,演員分布在各種不同的空間收集游客的簽名,然后待游客坐定后,演員站在高處將剛才游客的簽名逐一向場內展示,最后演員下來將寫滿祝福的紙條發給在場的觀眾。整個過程更像是一種行為藝術,音樂完全是背景性的,沒有高對比度的情緒變化。在經歷了“云之上”前五個篇章之后,這部分的表演已經讓人覺得新鮮感下降,很容易出現審美疲勞。這時候如果在場景中加入6-8位民族樂器的演奏家,分部在“村落”各處,樂器之間的關系可以是合奏或者是對話的模式進行,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個別樂器甚至不用擴音,因為在這個封閉的空間里,觀眾與演員的距離已經足夠接近,這反而是一般音樂廳里不具有的欣賞視角,會帶來新的審美體驗。在演出費用成本控制方面,樂器演奏家比普通群眾演員1650元一個月的待遇④肯定要高一些,但成本是可控的,因為并不需要高級別的演奏家駐演,通過短時的訓練,四川省專業音樂院校的畢業生或在校生學生完全可以勝任此類工作。通過校地合作,或者通過四川省音樂產業方面的項目支持,完全可以形成資源共享,達到多方共贏的效果。
第三,轉封閉模式為開放模式。同樣的空間、裝置、演員等硬件條件能夠塑造出不同藝術內容,只不過在預設的劇情內容當中無法得到發揮,這是一種“封閉模式”。如果在最初的導演設計中打破封閉的線索,運用可動的“開放模式”是一種有效的減輕審美疲勞的手段。此時,音樂也會配合場景可以衍生出不同的版本,讓觀眾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尋找。
上圖為虛擬的“開放模式”劇目的音樂設計圖,為了簡單說明“開放模式”的原理,圖中僅顯示了三個不同的場景。根據圖中的箭頭數量所示,8個板塊的不同音樂當中可以衍生出16種欣賞的可能性。考慮到成本因素,16種欣賞的可能性不用同時進行,僅根據時間段、季節等定期或不定期更換。同樣,通過為觀眾配發無線耳機等方式,在相同的視覺場景中能夠容納多首不同的音樂,通過智能手段識別用戶動作,將某一條適合的音樂發送給觀眾,以此亮點增加演出過程的隨機性,讓原本按單一邏輯運行的劇目呈現變為活態運行。
四、結語
四川省大型旅游演藝是四川省音樂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時代使命。從藝術欣賞的角度來講,四川省目前的大型旅游演藝的音樂標準化制作與呈現是在成本音樂制約下的優化策略,但并不是最佳方案。在觀眾對劇目欣賞要求提高的當前階段,如果四川省演藝劇目本身不做出升級,審美疲勞很容易帶來票房收入的下降,這無疑會成為四川省旅游和音樂產業發展中的一大遺憾。因此,要適時對項目進行二期、三期的持續打造,為旅游目的地文化名片注入新的內容。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應在劇目各個環節的設計中力求創新,在音樂方面,音樂創作者、表演者也應以更高的藝術水準來定位,突破當前音樂標準化生產與呈現框架限制,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為大型旅游演藝劇目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所提到的三種突破音樂標準化生產的框架限制手段旨在推動打破固定的商業音樂制作模式,具體執行起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需要策劃人、政府、投資人、音樂人等的共同重視與努力,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找出最優的模式制定合理的方案,提升音樂制作標準,豐富音樂在劇目中的呈現形式。最終,通過實際成果獲得行業內認同,逐漸擴大到讓廣大游客和觀眾普遍接受,以此帶動旅游和演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