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艷
摘要:專業音樂節在中國的土壤中呈現出了一派花繁葉茂的景象,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憑借“中國—東盟音樂周”這個得天獨厚的藝術實踐平臺,結合自身優勢特色,創新應用了專業音樂節視域中藝術類高校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優化路徑。本文在分析專業音樂節視域中藝術類高校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優化路徑內涵的基礎上,進而對該路徑目前存在的優勢及不足之處進行了探討,引出其對于藝術類高校學科建設、教學質量提升、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重要意義。隨著“中國一東盟音樂周”平臺的持續完善和拓展,專業音樂節視域中藝術類高校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優化路徑也將有著更廣泛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專業音樂節? 藝術類高校? 應用型? 人才培養? 中國—東盟音樂周
中圖分類號:J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9-0178-05
“音樂節”是一種持續數天或數周,通常是在特定區域舉行的連續性的演出活動,并囊括了一種或多種藝術形式的慶祝聚會活動,其本身包含階段性臨時存在、多位藝人輪流演出、參與人數多的客觀條件。專業音樂節是眾多音樂節活動中流行甚廣的重要類別之一,其受眾主體是音樂專業群體,承載著演出、教育、學術交流等多項歷史使命,成為推動世界文化發展與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專業音樂文化展示與交流的特殊場合,每年在廣西南寧舉辦的“中國——東盟音樂周”活動均扮演著其獨特的角色。自2012年舉辦以來,現已成功舉辦八屆,憑借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地域優勢以及“中國—東盟博覽會”合作契機,“中國—東盟音樂周”以其不拘一格的定位、演出數量多、表演形式多樣化、包容性極強等別具一格的國際性音樂活動,現已躋身為與“北京現代音樂節”“上海當代音樂周”并駕齊驅的中國現代音樂創作及展演三大重要音樂交流平臺之一,也是目前國內較為重大的專業音樂節活動之一。
“中國—東盟音樂周”在八年的成長歷程中,逐年擴大其自身規模與參與度,通過吸收和總結經驗,實現了一次次重要轉型,而且在繼續保持其原有高端學術性、教育教學改革和國際文化交流三大板塊發展模式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了專業音樂節面向社會大眾、服務社會群體的文化目標。廣西藝術學院憑借這個得天獨厚的重要平臺,持續創新研究生、本科生人才培養優化路徑的研究與改革,使之不斷融入現代音樂文化產業體系建設、社會文明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建設之中,逐步成為推動區域文化軟實力發展的重要引領者。
一、專業音樂節視域中藝術類高校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優化路徑內涵
(一)專業音樂節視域中藝術類高校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優化路徑定義及目標
專業音樂視域中藝術類高校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優化路徑是以階段性舉辦的“專業音樂節”活動為依托,承載了藝術展演、學術交流以及教育改革等多重使命,重點突出專業化與實踐性的高度統一,最終在“高校”這個大背景特定區域載體中逐漸形成一種應用型人才培養與管理的新模式。
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逐漸使其實現與高端音樂文化親近、與社會服務項目交融、與世界文化品牌接軌,是其趨于完善的重要指標因素。
(二)專業音樂節視域中藝術類高校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優化路徑特點分析
1.實踐性強
通過各種形式的音樂會、高峰論壇、音樂理論研討高端對話、國際大師班講座、藝術歌曲創作比賽、研究生學術論壇等主題活動的開展,中國—東盟音樂周為音樂學院全體師生構建了一個具有音樂學科特色的藝術實踐平臺。該藝術實踐平臺涵蓋了音樂學院四個專業的藝術實踐活動: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音樂學專業師生可以帶著自己的原創作品參與到作曲比賽、音樂評論比賽之中;音樂表演專業師生可以通過舞臺表演形式獎作曲比賽獲獎作品傾情演繹;錄音藝術專業師生則是承擔了全部音樂會演出現場錄音、攝像等工作,任課教師直接可以將《錄音技術》《音響評價與聽辨》《舞臺音響技術與應用》等課程移動到音樂會演出地點,現場實踐教學。此外,廣西藝術學院交響樂團、廣西藝術學院民族樂團、廣西藝術學院合唱團等團體演出也為師生創造了許多藝術實踐機遇。由此可見,依托于中國—東盟音樂周平臺下的專業音樂節視域中藝術類高校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優化路徑,不僅為有潛力、有才華的青年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很大的藝術實踐空間,而且為藝術實踐團體的建設創造了更多不可多得的實踐機遇,實踐性強是其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
2.專業化高
國內的三大專業音樂節均是由高校發起并主辦的,并以高校為特定區域載體來舉辦連續性的演出及學術交流活動。在“高校”這個大背景中,專業音樂節視域中藝術類高校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優化路徑融匯了專業化的理論思想、專業化的技術水平、專業化的科研團隊、專業化的教學成果、專業化的管理制度以及來自世界各國專業化的音樂家團體等等,這與比比皆是的社會機構組織的音樂節活動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其“專業化”特征不言而喻顯現出來。
3.應用面廣
在我國經濟轉型的大社會背景驅動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意識導向。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全面探索實踐教學途徑的創新,改變過去單一的理論教學思維,探索新的、實踐性強的教學方式與手段,從而進一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
專業音樂節視域中藝術類高校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優化路徑依托各類專業音樂節活動,音樂會演出實踐、面對面學術交流、音樂作品的實踐創作等活動,無不為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構建了廣闊的實踐平臺,破除了單一的顯性課堂理論教學模式,更好更快地加速高校教學教學質量內涵式轉型,而這種轉型的變革,正是我國所有藝術類高校的需求。因此,專業音樂節視域中藝術類高校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優化路徑的研究可以為其他藝術類高校提供豐富的參考價值,其應用面也可以“以點帶面”式拓展到各類藝術類高校人才培養之中,衍生出更多頗具創新意義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二、專業音樂節視域中藝術類高校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優化路徑優勢
(一)理論教學與藝術實踐互通的壁壘
歷年來,廣西藝術學院音樂與舞蹈學科在注重基礎理論教學的同時,也將藝術實踐平臺的建設齊頭并進,通過多類形式努力構筑具有音樂與舞蹈學科特色的藝術實踐平臺,深化教學質量內涵式發展。中國——東盟音樂周活動本身是廣西藝術學院輻射范圍深遠的一個重要藝術實踐平臺,自2012年舉辦以來,現已成功舉辦八屆,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活動期間展演了上百部國內外作曲家的精彩作品,均首演于廣西南寧,師生在排練、展演這些首演作品的過程中,極大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藝術實踐能力,同時也是基礎理論教學的橫向空間延展和深化。中國——東盟音樂周不僅有豐富的音樂會展演、藝術歌曲創作比賽、鋼琴作品創作比賽、大師班授課等藝術實踐活動,還有“高峰論壇”學術交流、“訪談錄”、音樂評論比賽、研究生論壇等配套理論教學研究,對實現廣西藝術學院理論教學與藝術實踐融匯互通大有裨益。
(二)理論專業與表演專業互助的橋梁
中國—東盟音樂周活動自2012年舉辦以來,已成功演出了上百場專業音樂會,展演了數百部來自國內外作曲家創作的優秀音樂作品,呈現了數十場百家爭鳴式的“高峰論壇”“大師班講座”等學術交流活動。這些音樂會、作品以及學術交流活動為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以及音樂理論家提供了良好的溝通交流平臺,通過這個廣闊的平臺,作曲家為歌唱家、演奏家創作音樂作品,歌唱家、演奏家為作曲家實現音樂作品的舞臺藝術表演活體展示,與此同時,來自國內外專業院校享有盛譽的音樂理論家們,對作曲家的作品、歌唱家和演奏家的舞臺展演呈現不同視域和維度的理論研究,音樂理論家們多維度的理論深度、多學科的學術視野、多方面的批評建議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又可為作曲家的創作、歌唱家和演奏家的展演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理論指導。通過這種互惠互助的無限循環模式,充分實現了理論專業與表演專業無縫對接的堅實橋梁。
(三)顯性課堂與隱性課堂交融的平臺
顯性課堂是看得見的課堂,而隱性課堂則是看不見但又真實存在的課堂。在中國——東盟音樂周這個專業藝術實踐活動中,顯性課堂是通過數十場“高峰論壇”“大師班講座”以及上百部表現力極為豐富的音樂會作品展演來直觀地傳輸給現場師生,實現了知識學習的“傳-收”過程。而在這看似簡單明了的“傳-收”過程中,現場的師生又能由點及面式的發散各自的能動思維,繼而引發出對學院平臺建設、現有課程建設、培養體系完善的思考,對音樂創作、藝術展演的思考,對跨境文化傳播、文化品牌打造的思考,對音樂人事、生態發展的思考,還有其社會延伸意義的思考等等,這些思考形成文字成果后,無形之中又為學校人才培養與管理模式的提升注入了無窮的新鮮活力,對師生的綜合素質軟實力的培養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完好的彌補了剛性課堂之外的柔性理念,實現剛性要求與柔性環境的互補,這就是隱性課堂催化的優勢成效。
(四)國際文化與國內文化共贏的邂逅
“一帶一路”是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對外交流合作倡議,自“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召開之后,“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中國外交方案得到了全球的共鳴,中國——東盟音樂周活動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日趨成熟、日漸成長的,長期致力于推動中國與東盟各國民族音樂的交流與發展,并以音樂作為國內文化與國際文化交融的有效載體。中國——東盟音樂周以素有“歌海”之稱的廣西為根據地,活動中展演的大部分音樂作品以其優秀而獨特的民族音樂文化魅力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音樂家前來汲取創作養分,對提升國內文化的知名度無形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各國音樂家通過中國——東盟音樂周這個平臺,吸收了廣西民族音樂文化,豐富其創作,也承擔了宣揚其本國民族文化的歷史責任。中國——東盟音樂周運用文化互鑒的有效舉措,達到了國際文化與國內文化合作雙贏的雙向發展模式。
三、專業音樂視域中藝術類高校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優化路徑不足及思考
(一)民族音樂文化輻射區域不夠廣泛
一直以來,中國——東盟音樂周活動秉承“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民族與世界的融通”這一宗旨,民族音樂特色顯著。歷屆中國——東盟音樂周活動中,不僅上演了近半的民族音樂作品,而且常以民族管弦樂作品作為閉幕式音樂會的壓軸大戲,逐漸形成了自身的活動特色,即在現代音樂創作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地方民族音樂的地位,將民族音樂元素與現代多元化音樂有力結合,不乏推出了《布洛陀的故事》《古城新韻》《布洛陀詩篇》等別具廣西少數民族音樂色彩的優秀作品,同時還展演了濃縮豐富“東盟元素”的民族風味作品,如《和平之路》《吳哥窟和長城》《火之舞》等等。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在其幾千年的歷史文明進化中創造了大量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有著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民族音樂體系,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文化、色彩繽紛的四域文化(如長江中游的楚文化,西北、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等)為代表,地域民族音樂文化亦是數不勝數。
縱觀八屆中國——東盟音樂周音樂會展演作品以及學術交流主題,以廣西本土民族音樂文化、東盟各國音樂文化元素居多,幾乎未納入中國中西部或東北部的民族音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其民族音樂文化輻射區域的局限性。作為一個國際大型音樂文化交流及創作展演平臺,定位在“傳統與現代結合,民族與世界融通”的高度上,中國——東盟音樂周的民族音樂內涵不應該僅局限于廣西本土的民族音樂,更應該輻射為“中國的民族音樂”,在弘揚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更有利于推動其國際化發展的進程。
(二)學分制管理融合度較低
學分制管理是一種以學分來計算學生學習量的柔性教學管理制度,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廣西藝術學院人才培養模式中,學分制的應用是衡量學生學習質和量的綜合量化管理舉措,以規定的畢業最低總學分作為衡量學生培養目標和畢業標準的重要依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與興趣,在學制范圍內合理安排個人的修學計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也便于教師因材施教,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潛能。
根據《廣西藝術學院關于修訂2018版本、專科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性意見》(廣藝政發〔2018〕150號)文件要求, 2018版培養方案重點突出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深化課程教學改革,不斷地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專業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在課程設置和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等方面做了大幅的調整。即便如此,各專業2018版人才培養方案與中國——東盟音樂周平臺的關聯并不直接,歷屆中國——東盟音樂周舉辦期間,廣西藝術學院均需以大面積師生停課或調課的方式來支持活動開展;體現教師教學改革成果的新課程設置,也未能融洽的應用到以中國——東盟音樂周為平臺的實踐教學當中;參加中國——東盟音樂周演出活動的學生,僅可以申報獲得0.3分的創新學分獎勵;參與中國——東盟音樂周活動志愿者,且表現突出取得志愿者證書的,方可申報獲得0.5分的創新學分獎勵。除了僅有的兩類創新學分獎勵外,各專業2018版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均未體現與中國——東盟音樂周平臺下的人才培養與管理模式更為融洽的結合點,兩者之間的學分置換管理辦法尚未完善,潛移默化中制約了平臺的專業化發展路徑。
(三)受眾參與度仍待進一步擴大
借助“一帶一路”的東風,中國與沿線各國,乃至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前景更為便利與廣闊,這同時也為擴大中國——東盟音樂周對外影響力提供了舉足輕重的良好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創辦伊始,中國一東盟音樂周就有著旗幟鮮明的創作宗旨——“與東南亞各國音樂廣泛交流,奉獻多元民族特色的高質量音樂節目。以推廣新作品、新劇目為核心,形成音樂周穩定的作曲家群,逐漸培養出一大批忠實的觀眾”。
中國——東盟音樂周平臺在歷經8年的發展進程中,其活動規模、開展形式、輻射群體都在一定程度上逐漸擴大。以 2018年第七屆中國——東盟音樂周為例,該屆活動來訪國家(地區)共有27個,中外演出團體共有23個,來訪音樂家近300余人。其中,共舉辦了21場音樂會、3場高峰論壇、5場大師班講座、1場鋼琴獨奏作品比賽、1場當代音樂評論比賽、1場中國一東盟音樂家聯盟年會暨學術研討會。這些活動的開展,場地局限于學校室內音樂廳以及廣西音樂廳、廣西文化藝術中心等政府管理的室內音樂廳,與校外普通民眾以及社會音樂愛好者的距離較遠。音樂會項目基本以贈票形式為主,對外宣傳渠道不夠廣泛,現場觀眾也主要以高校教師、藝術類學生和業內音樂專業人士為主。此外,部分“小眾高雅音樂”作品,其獨特的記譜方式和演奏技巧使得各類音樂會演出及觀摩群體僅限于學術圈,本校普通本科學生難以參與到音樂會演出實踐活動之中,很難吸收并消化該類型作品的創作內涵以及文化底蘊,這些因素無形之中限制了平臺的受眾參與度。在今后的發展中,不僅要鼓勵本校師生多創作新作品,展演更接地氣的親民作品,同時還需進一步細化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逐步擴大平臺的受眾面,不斷拓展專業音樂節語境下的人才培養與管理模式的應用范圍,使之為高校教學質量內涵式發展轉型建設工作錦上添花。
四、結語
在“雙一流”教育思潮引導下,廣西藝術學院音樂與舞蹈學科緊扣地域區位發展戰略,圍繞地域民族文藝藝術資源,中國—東盟民族音樂文化在比較研究與交流以及國際化學生平臺打造方面不斷凝練學科特色。專業音樂節視域中藝術類高校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優化路徑隨著中國——東盟音樂周活動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通過邀請或者聘請國內外具備豐富經驗的藝術家參與到組委會管理工作中,引進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演出管理者,緊扣國際性民族音樂品牌定位,樹立鮮明民族文化旗幟,共享地域民族音樂文化資源,擴大交流,開展與東盟各國藝術人才合作培養,為學校音樂與舞蹈學科的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培養環境與條件,同時也為廣西與東盟國家高等音樂教育的發展架設了寬闊的橋梁。
此外,依托中國——東盟音樂周藝術實踐平臺,在不斷深化教學質量內涵式發展的同時,該優化路徑也對提高音樂學院的就業率和社會滿意度有著舉足輕重的催化作用。中國——東盟音樂周活動創辦初期,其大型演出場地均是定在廣西演藝集團下設管理的廣西民族宮音樂廳開展。通過多次與廣西演藝集團展演合作交流,2015年廣西藝術學院與廣西演藝集團正式共建大學生音樂藝術校外實踐基地,為平臺的實踐教學常態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軟、硬件設施保障。隨著平臺的發展與擴大,校企合作機制不斷得到完善,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教學成果及藝術作品的市場轉化,形成良性長效機制。近年來,音樂學院大批量優秀畢業生直接就業于廣西演藝集團下屬子公司。在為企業培養和輸送更多優秀藝術類人才的同時,該平臺也大力推進了除課堂教學之外大學生研究性教學能力和自主性學習理念的形成,以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實踐教學與展演活動當中,教學質量顯著提高,社會滿意度隨之上升,兩者相輔相成。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一項重要舉措。多年來,中國——東盟音樂周活動與時俱進,不斷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時刻牢記“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建設使命,繁榮和發展廣西區域文化事業,以“文化事業”促進“文化產業”形成,以廣西區域文化發展為基點,逐步帶動整個嶺南地區社會文明程度穩步提升,拓展新時代文明中心建設。其次,利用平臺優勢音樂文化資源,中國——東盟音樂周不斷擴展其社會受眾參與度,提升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夯實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為深化音樂文化體制改革、健全現代音樂文化產業體系以及進一步推動中外音樂文化交流與多層次音樂文明對話貢獻了舉足輕重的力量。此外,中國——東盟音樂周活動為廣西藝術學院師生及社會人士提供了志愿服務平臺,不僅有效銜接了學校創新學分申報、評獎評優社會公益服務等工作的開展,而且也為建立健全廣西區志愿服務體系推陳出新展示有效實施機制。
2015年,中國——東盟音樂周成功加入到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SCM),并成為國際現代音樂協會的正式會員。專業音樂節視域中藝術類高校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優化路徑將隨著中國——東盟音樂周的日趨完善有著更為廣泛的發展前景,努力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完善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楚卓.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2013中國一東盟(南寧)音樂周綜述[J]藝術探索,2013(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