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摘 要:RCEP簽訂之后,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壁壘削弱,商品進口難度下降。在跨境電商領域,RCEP中的關稅減免政策、便利化貿易舉措、消費者權益保護共識等條款為中國與東南亞開展跨境電商合作提供了巨大機遇。與此同時,也應關注到RCEP簽訂之后,跨境電商領域仍存“規則赤字”、消費者對本土平臺存在路徑依賴、核心優勢產品面臨再定位、東南亞電商物流配套短板明顯、地緣政治因素沖擊跨境電商業務等現實問題。未來中國同東南亞跨境電商合作,可從完善落實中國-東南亞電子商務國際細則、深耕電商本地化運營、深化亞洲區域供應鏈協作、推動中國“快遞公司”出口、實施“普惠型電商外交”戰略等方面著手,助力雙邊跨境電商合作持續深化。
關鍵詞:RCEP;東南亞;跨境電商;貿易合作
2020年11月,歷時八年談判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簽署。RCEP由東盟十國發起,主要目標是減弱關稅與非關稅貿易壁壘,實現區域貿易自由化。RCEP簽署之后,締約國之間將維持對區域內國家電子商務免征關稅,加速跨境電子商務監管方式數字化進程,實現消費者權益保障的跨國協同。伴隨RCEP協定條款的陸續落地,締約國原材料、生產成本、商品價格也將呈下降趨勢,各國開展跨境電商迎來歷史機遇。在此契機下,中國與東南亞開展跨境電商合作迎來廣闊發展空間。由此,分析RCEP下中國與東南亞跨境電商合作機遇與挑戰,以求更好地明確雙方合作方式與推進策略。
一、RCEP下中國與東南亞跨境電商合作的機遇
(一)關稅減免政策為跨境電商拓寬了增長空間
對于跨境電商而言,出口物品類型及規模同目標國關稅高低息息相關?,F階段,中國針對跨境電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政策適用于2018年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及財政部聯合通知,即單次消費5000元可免關稅,年度交易限值為26000元,超過后按一般貿易管理。雖然關稅政策有所優惠,但總體力度偏小,更適用于小規模、低頻次、低關稅的進出口貿易。至于跨境電商處于快速成長期的東南亞國家,其跨境電商關稅政策同中國類似,即超出最低限額后按照一般貿易進行處理。此次RCEP協議內容中,最引人關注的一項是關稅減免取得重大突破。最終通過的“漸進式”零關稅政策意味著區域內90%以上貨物貿易將最終實現零關稅。各締約國可根據自身實際發展情況,在10年內“漸進式”實現零關稅承諾。RCEP簽署之前,跨境電商出口貨物必須繳納不同程度的關稅。如印度尼西亞進口稅為10%-20%,泰國是5%-30%,菲律賓是0%-20%。而伴隨RCEP協約國逐步落實“漸進式”零關稅政策,跨境電商出口貨物所需繳納關稅將大幅縮減,可出口物品種類和數量迎來廣闊增長空間。據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黃奇帆預判,到2035年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有超過50%的外貿交易額有望通過跨境電商交易完成。
(二)便利化舉措為跨境電商贏得了交易空間
作為現代化、全面性的高水平互惠協定,RCEP通過了一系列貿易便利化舉措。借助預裁定、抵達前處理、無紙化貿易等措施,中國同東南亞跨境電商的交易空間約束將被打破,越來越多的交易環節將轉移到線上進行。對于果蔬、蛋、奶制品等對交易時效性要求較高的貨品,其跨境貿易有望進一步增長。具體來說,在通關方面,RCEP協定通過無紙化貿易與電子認證/電子簽名提高通關效率(見表1)。RCEP條款中明確規定,普通的跨境電商交易只需遵循電子認證原則便可,且各締約國需要鼓勵電子商務企業使用可交互操作的電子認證,此前的窗口紙質辦公的業務模式將逐漸被取代。并且,RCEP簽署之后,成員國還可利用抵達前處理與預裁定方式,實現交易的提前進行,進而有效壓縮通關時間。在物流時效性方面,RCEP提出快運貨物,加快商品的跨境移動效率。這一思路的提出,無疑會幫助易腐類產品開展跨境業務。2020年12月,國務院在部署加快做好RCEP生效實施工作中進一步指出,對于易腐爛或有快運需求的貨物,要實現6小時放行。可見,在RCEP通關與物流時效性等便利化條件影響下,跨境電商迎來了更為廣闊和便利的交易空間。
(三)消費者權益保護共識為跨境電商運營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境內網購相比,跨境電商業務涉及多個國家,中間環節也更為復雜。如何做好售后服務工作,解決產品質量、到貨周期以及退換貨服務等問題,進而保障消費者權益一直是跨境電商運營難點所在。有鑒于此,RCEP在電子商務條款中明確提出要保護線上消費者權益與信息,這一權益保護共識為雙邊跨境電商運營提供了法律保障。在保護線上消費者權益方面,RCEP規定締約國應當采取或維持法律法規,保護區域內跨境電商消費者免受欺詐和誤導行為而造成的損失。并且,按照RCEP協議要求,跨境電商必須向海外消費者提供具體的權益保護策略,包括消費者如何尋求救濟、如何維權等內容。在線上信息保護方面,RCEP規定締約方必須采用能夠保證電子商務消費者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規。在制定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法律框架時,締約方需借鑒國際組織標準與原則。并且,RCEP還規定締約國在開展跨境電商合作過程中,需鼓勵相關法人公布線上消費者信息保護方式與具體保護流程。RCEP簽署之前,天貓全球購、京東全球購等跨境電商平臺雖有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條款,但發生問題后的裁定權掌握在境外法院與仲裁機構管轄手中。雙方對于條款的解讀不同不僅在加大消費者維權難度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跨境電商的正常運營。此次RCEP協定中,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達成的共識在法律層面上弱化了這種分歧,使得跨境電商運營得到有效保障。
二、RCEP下中國與東南亞跨境電商合作的挑戰
(一)消費者對本土平臺存在路徑依賴
在跨境電商領域中,本土平臺更容易吸引消費者。例如在亞馬遜購物和天貓全球購中,中國消費者很明顯會偏向后者,而美國消費者則更青睞前者。由于東南亞地區各國地理位置分散,居民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傳統文化差異性極大。這種差異性進一步放大了消費者對本土平臺的路徑依賴。RCEP協議簽訂后,中國與東南亞跨境電商互相滲透對方市場已成必然趨勢。這種形勢下,消費者對本土平臺的天然路徑依賴使得外來跨境電商經營難度加大。大型跨境電商平臺尚可通過并購、入股等方式實現雙方平臺的有機合作,降低經營難度。如現階段東南亞本土發展較好的跨境電商平臺為Shopee及Lazada,二者合計所占市場份額超過70%。前者最大股東為騰訊,對應股份占比為33.4%,Lazada的控制權則掌握在阿里集團手中。但對于中小型跨境電商平臺而言,如何快速獲得當地消費者認可仍難得到根本性解決。
(二)核心優勢產品面臨再定位
RCEP的簽訂為中國及東南亞跨境電商營造了一個更加均等化、國民待遇化的政策環境。這一背景下,原有貿易方式迎來變革,雙方跨境電商在對方境內能夠享受公平待遇。然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RCEP帶來的這種變化無疑是對此前已經形成的市場競爭環境進行重塑,中國及東南亞跨境電商需要對自身優勢產品進行重新定位。以中國較為流行的電動自行車跨境電商為例,RCEP簽訂前,泰國電動自行車進口關稅高達50%,越南為45%,菲律賓則為30%。高額的關稅很大程度上保護了本土電動自行車行業的發展。伴隨RCEP“漸進式”零關稅政策的逐步落地,上述國家對應關稅會進一步下調,中國電動自行車跨境電商利潤空間則進一步增長??梢?,在RCEP所促成的市場大環境中,無論是中國還是東南亞的跨境電商,均需要重新審視自身優勢,抓住發展契機,尋求具備優良功能屬性及外銷遞延屬性的產品及服務。
(三)東南亞電商物流配套短板明顯
無論是關稅減免,還是貿易便利化措施,其本質均為消除協約國之間的貿易壁壘。對于中國跨境電商而言,RCEP的簽訂意味著貿易需求大幅增加,與之相匹配的貨運需求隨之增長。然而,現階段東南亞本土的電商配套短板明顯,難以滿足雙方跨境電商貨物出口的物流服務要求。據Deloitte調查顯示,除新加坡外,東南亞國家物流水平整體偏低,物流配送效率不佳,特別是最后一公里配送存在很大的不足。一方面,東南亞國家地理環境復雜多變,本身配送難度較高,以有萬島之國之稱的印度尼西亞為例,該國由17000多個大小島嶼構成,消費者分布極為分散,一件物品的到達往往需轉經多個島嶼,貨物運輸配送極為不便。另一方面,絕大多數東南亞國家本身欠缺如中國“四通一達”(圓通、中通、申通、百世、韻達)這類成熟物流公司,當地物流行業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物流終端協議與貨物特征(重量、包裹大小、距離等)關聯度較小,運送效率及服務質量整體欠佳。
(四)跨境電商領域仍存“規則赤字”
作為新興經濟領域,跨境電商的順利開展離不開相關國際規則的規范和支持。首先是貨物貿易規則,如商品質量安全檢測、通關管理、電子簽名及認證均屬于此類。其次是數字貿易規則,涉及數字產品的非歧視待遇、數字稅。最后是數據要素流通規則,典型代表有數據安全防護、數據歸屬權認定、存儲設施本地化。對于中國和東南亞跨境電商的合作而言,RCEP的簽訂在很大程度上對這些規則進行初步確認和完善,如通關管理、非歧視待遇、存儲設施等條款,均作出了相對明確的規定。但就整體而言,部分跨境電商領域仍存在嚴重的“規則赤字”問題。以用戶數據保護為例,RCEP協定中的第十二章第八條規定:“締約方需采取或維持電子商務用戶信息受到保護的法律框架。”但就實際情況來看,除新加坡已經形成相對完善的個人信息保護立法模式外,中國同其他東南亞國家在線上個人信息保護方面依舊存在真空地帶。雖然2020年10月,中國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公開征求意見,但離其完全落地實施尚有一段距離。
三、RCEP協定下中國與東南亞跨境電商合作的創新建議
(一)完善并落實中國-東南亞電子商務國際細則,消除跨境電商“規則赤字”
盡管RCEP就協約國之間的跨境電子商務關鍵規則作出一定要求,但整體而言,現階段所形成的約定更大程度上是一種基礎框架,很多具體細則仍需后續跟進。因此,中國應積極聯合東南亞國家,加快完善雙方之間的電子商務國際細則,填補規則空白。具體而言,中國需加快落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針對跨境電商領域積極完善已有的《電子商務法》及《網絡安全法》,實現全方位、成體系的跨境電商法律框架。在此基礎上,以中國及東南亞國家雙邊自貿區協定談判協定為“試驗田”,在雙方關心的跨境支付、關稅減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提出各自方案,通過小范圍的實踐達成不同國家之間細則的有效對接。此外,中國及東南亞國家還應積極融入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UNCIRAL)、世界海關組織等國際多邊機制,主動對接國際層面所通用的商務規范及技術標準。
(二)深耕電商本地化運營,實現運營前置
RCEP的簽署為東南亞跨境電商發展提供了巨大機遇,加之2020年的疫情倒逼東南亞跨境電子商務蓬勃發展,使得東南亞跨境電商成為了一個價值洼地。但是,東南亞是一個11個國家組成的碎片化市場,存在一定的復雜性。消費者對于本土平臺更是存在嚴重的路徑依賴。有鑒于此,中國跨境電商需把握RCEP所帶來的國民化待遇政策,實行電商本地化運營戰略,實現運營前置。在入駐東南亞國家市場前期,中小跨境電商企業可選擇將運營工作交給當地電商代運營公司進行,通過代運營模式摸索與了解東南亞電商市場,降低試錯成本。在此期間,企業可聘請具有運營經驗的中國人才做市場數據分析,了解各國用戶特質。條件成熟后,則可在銷售目的國開設兼容當地文化的運營平臺,充分發揮海外倉多功能特性,逐步滿足用戶在咨詢服務、退換貨及技術指導等方面的要求。
(三)深化亞洲區域供應鏈協作,重塑優勢產品供應鏈
長期來看,RCEP所提倡的區域內“漸進式”零關稅、貿易便利化等政策有助于降低跨境電商經營成本,減少經營不確定性。但與此同時,也關注到RCEP對各行業市場環境的重塑。特別是在亞洲區域,RCEP能夠為跨境電商帶來低成本生產基地、高端制造中心及人口紅利。這一形勢下,中國與東南亞跨境電商需重新審視自身優勢業務,充分整合包含商品流通、服務資本、人才交流等在內的各類商業資源,實現供應鏈的優化升級。一方面,實施產品差異化路線,充分發揮本國已有產業優勢。同東南亞國家相比,中國機電、人工智能、玩具制造等產業優勢明顯,而東南亞國家則在水果、服飾、水產品等方面具備較強實力。中國及東南亞國家需做足市場調研工作,分析RCEP對原有業務的可能沖擊,提前做出調整。另一方面,加快落地服務終端體系。對于跨境電商而言,如果能夠提供銷售、配送、售后一體化的全流程終端服務,利潤點將大幅提升。因此,跨境電商可借力RCEP所賦予的時代契機,探索供應鏈中多角色的扮演,如通過自建、并購海外倉等形式,實現對現有產品供應鏈的優化與重塑。
(四)推動中國“快遞公司”出口,助力東南亞物流水平提升
RCEP簽訂后,東南亞國家物流發展軌跡短期內很難跑贏電商增速。而與此同時,經過十余年的飛速發展,中國物流水平顯著提升。以“四通一達”為代表的多個物流巨頭企業將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融入運輸環節,極大提高了物流效率。近年來物流企業之間的價格大戰更是揭示出國內物流企業競爭已有陷入內卷化趨勢。這一形勢下,中國應鼓勵“快遞公司”走出,在電商藍海市場的東南亞落地生根,以自身運營經驗、技術帶動東南亞整體物流水平的提升。一方面,中國物流企業可攜手Lazada等東南亞大型電商平臺,搭建國際物流樞紐,快速完成轉運中心及快遞站點的合理布局。另一方面,物流企業可積極對接東南亞國家海關部門,借助全球智慧路由等數字技術,將海關商檢同國際運輸相鏈接,切實提升通關速度。具體流程可借鑒菜鳥物流與馬來西亞海關合作模式,二者共同開發的快速清關系統大幅壓縮了跨境物流通關時間。
參考文獻:
[1]雨果網.全球最大自貿區協議達成RCEP將給東南亞跨境電商帶來哪些影響?[EB/OL].https://www.cifnews.com/article/83012[2020- 11-18].
[2]中國經濟時報.視點丨RCEP帶給跨境電商兩大利好[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683853017999097938&wfr=spider&for=pc[2020-11-20].
[3]白東蕊.中國與東南亞跨境電商合作的發展趨勢與挑戰[J].對外經貿實務,2018(7):18-21.
[4]楊天紅.新時期中美跨境電商合作面臨的困境及擴大路徑[J].對外經貿實務,2020(5):38-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