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 付永峰
鄉土文化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內動力,也是增強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條件之一。就目前而言,鄉村文化的振興還存在不少阻礙,因此,需要基于文化自信視域思考相關措施,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的盡快實現。
1? 鄉村文化振興的難點
1.1? 缺乏完善的傳承制度
我國的鄉村文化幾乎沒有規范合理的傳承方式,很多鄉土地區的精神文化和實體文化,如宗祠、族譜、村規民約等基本是依靠農村人言傳身教的方式來進行傳承。鄉村地區沒有專門用于記錄這些文化資料的檔案庫,也沒有負責尋找、整理和展現鄉村文化的藝術館。對于鄉村地區的住民而言,鄉村文化是一種世代相傳的生活規則,規范鄉村居民的行為生活,但是當鄉村地區的新生代沒有從上一輩的身上了解鄉村地區的傳統文化,或者無意傳承傳統文化,那么這些文化就將面臨消亡的問題。從文化自信和鄉村振興的角度而言,鄉村文化具有濃郁的鄉村特色,可以增強鄉村居民的情感聯絡,為鄉村建設注入濃郁的文化色彩,如果讓鄉村文化斷承,那么無疑是讓鄉村地區丟失了一大筆可供開發利用的文化資本。
1.2? 流行文化的沖擊
流行文化的來襲正在逐步瓦解鄉村傳統文化的地區影響力,也在重構鄉村地區的文化意識和藝術形態,譬如近年來不少鄉村地區的特色手工藝品推出市場,很多民間風俗習慣也不再舉行。鄉村地區的節日活動越來越偏大眾文化,流行音樂、網絡語言、潮流藝術設計成為鄉村地區常見的文化元素。那些具有濃厚傳統氣息的傳統文化在商業化、大眾化的藝術符號侵入下已經瀕臨滅絕,鄉村地區正在慢慢喪失自己的文化特色,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盡快采取保護措施,避免鄉村文化的消失。
2 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建議
2.1 將鄉村文化和鄉村公共服務融為一體
鄉村文化的振興有利于提高鄉村居民的綜合素養,構建起穩定的鄉村社會秩序,可以說,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前提條件,只有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建立起文化自信,才能讓鄉村住戶的主流意識增強、思想素質和政治覺悟提高。因此,充分挖掘鄉村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調動鄉村居民群眾的參與意識,激發鄉村居民的社會責任感成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目標。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要結合當地的風俗民情,大力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多渠道開展鄉村文化教育和培訓活動,借助提供教育服務的機會傳播和弘揚先進理念,讓傳統文化的傳承制度化、規范化。在文化教育過程中,要合理的采取教育策略,注重社會、教育機構的教育引導,讓鄉民的文化教育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緊密的結合起來,提升鄉村居民對文化的重視程度,主動肩負起對文化事業的傳承責任,讓優秀傳統文化得到發揚。
2.2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增強文化影響力
傳統文化是歷史發展過程中農村共有的文化記憶,時至今日,很多村落都還保留著獨特的生活習慣,沿襲了傳統的民風民俗和家規家訓,其中傳統村落文化最具價值,它體現了本地區獨有的習俗、禮儀,蘊含著獨特的建筑風格、親孝禮儀和認知觀念,在很大程度上約束和規范了村民的行為舉止、道德品質。因此,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必須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提煉有意義、有價值的文化精髓,從而使得傳統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等內容結合起來,保護好鄉賢故居、遺址等,積極搭建宣傳平臺,擴大鄉村文化的地區影響力,將文化特色品種或當地土特產手工藝品等開發成系列產品,使其變成鄉村特色鮮明的商品,使所有鄉村樹立起自己的品牌。借助銷售和宣傳等銷售手段,使鄉村文化產品產業化,用文化品牌展示鄉村地區的發展潛力,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發展,助力家鄉建設和文化宣傳,讓傳統文化引領文明鄉風,用文明鄉風促進鄉村的發展。
鄉村文化的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一環。為此,應當正視鄉村文化的價值,注重鄉村文化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將文化價值變成商業價值,提升鄉村文化對地方經濟、社會形態、民眾素養的影響和推動效果,以鄉村文化帶動地方發展,從而實現鄉村地區的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