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當年,延安和陜甘寧邊區雖是貧困和艱苦的地方,但曾經在那里戰斗、生活和學習過的人總是津津樂道:“這里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勾心斗角,有的是團結友愛,互相幫助”,還有人說,這里擁有“為著一個地方的光明與簡單生活氛圍而愉快著”。
民以食為天,圣地同樣如此。延安的日常主食一般是小米干飯,用洗臉盆裝著,大伙蹲著圍成一個圈,說說笑笑,就把一盆飯吃完了。機關每周改善一次伙食,少不了肉熬粉條子、菠菜湯,好的時候,每周能吃一頓面條,里面摻豬肉。
陳學昭初居延安一年,列出了一個“延安美食榜”:最好吃的是饃,切成片烤一下,像面包;其次是大米飯;再次是大米與小米合成的飯;第四是小米與紅豆燒成的稀飯;第五是小米稀飯,第六是小米飯。當然,對這位從巴黎歸來的、愛吃甜食的“女紳士”來說,讓她備感不習慣的是,吃白糖太不容易。
在延安,穿衣一律是發的布軍裝。冬天發一套棉衣褲和棉鞋帽,夏天發一套單衣,被褥也是公家給發。女大學員仿照蘇聯服裝式樣,把舊衣服裁剪縫制出了絕無僅有的校服——列寧裝:大翻領、雙排扣、收腰身,標致極了。鞋子本是邊區老百姓做的千層底布鞋,底子很厚實,幫子壞了,底子還好好的,于是女同志就用一塊舊花布或幾根布條做“解放鞋”,倒是既實用又美觀,還挺時髦。
在延安,所有機關學校都過著軍隊式的生活。起居作息均有嚴格的時間規定,以哨為令。青年學生們,包括工人、農民們,都把學習當成生活必須。晚上,青年學子們結束一天的學習工作,回到窯洞還要圍著油燈,繼續讀書學習、開會討論。工友們也不覺疲倦,晚上還繼續進行政治的、文化的、軍事的各種學習。
延安大學有著極大的特色:不規定入學資格,也不偏重考試,1300個學生中,有工、農、店員、學徒、軍人,以及大學、中學、小學出身的人。父子同學、夫妻同窗,都是有過的。在學校中,學生還可以帶家眷來。
忙,實在是延安生活的一大特征,勞動力的利用也達到極點。在空前動員、空前參與的大生產運動中,邊區的領導人們整天開荒、耕地、施肥、下種,完全同老農夫一樣。在拔草的季節,他們大清早四點多鐘就上山了。陳云、李富春等經常在一塊兒翻泥土,種土豆。
盡管環境艱苦,物質匱乏,但連斯諾也贊嘆:這里的人們是世界上拿薪水最少但最快樂的一群人。最能說明革命者們快樂狀態的,就是在延河兩岸回蕩不已的嘹亮歌聲了——
每天起床號一吹,抗大校內就歌聲四起。不僅起床后唱,出操行軍唱,上課前也唱。尤其是開大會聽毛主席等領導人作報告之前,隊伍一帶到會場,彼此拉歌,副校長羅瑞卿、一大隊政委胡耀邦等經常是同學們拉歌的對象。當然,最重要的是唱出了革命豪氣,唱出了生活樂趣。
延安總是熱鬧歡樂的,除了歌聲,舞蹈也是延安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前有交際舞,后有大秧歌,都是延安的革命者所喜愛和參與的,還有平劇(京戲)、電影、話劇、活報劇、秧歌劇等文娛活動,在周末成為延安生活者的最大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