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姍姍
關鍵詞:韓國新村運動;鄉村振興;鄉村治理
2020年,我國已完成脫貧攻堅戰,實現了全部貧困人口的脫貧。但這并不意味著貧困的終結,城鄉差距仍然很大,中國離高質量脫貧還存在一定差距。如何減貧,實現鄉村振興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永恒話題。而韓國自1970年開始的新村運動是全球范圍內公認的鄉村振興典范。韓國與中國同處于東亞儒家文化圈,不僅文化背景相似,而且改革的背景、面對的問題也有許多共性,總結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與教訓,對于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中韓兩國共性分析
(一)改革背景相似
1970年的韓國,剛剛經歷了工業化的改革,韓國的經濟進入了快速增長時期。但是隨著工業化的推進,韓國陷入了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困境。城市與農村收入明顯拉大,不少農民背井離鄉,涌入城市生活。60年代韓國經濟的騰飛主要表現在制造業和進出口方面,工業發展迅速,但農業發展緩慢。我國目前雖然已經實現全員脫貧,但是農村和城市收入差距仍然很明顯。如何振興農業,提高農村生活水平,也是我國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文化背景相似
韓國和中國都屬于東亞儒家文化圈,歷史上韓國受中國文化影響非常大,兩國在生活習慣、民族信仰、民俗文化上十分相像。與中國相似,韓國農村不僅也是熟人社會,其文化也深受“血緣”“地緣”關系的影響。因此,中韓兩國農民在思維方式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三)管理思維相似
韓國在樸正熙總統當政時期,是一個從軍人政權向民主化統治的過渡時期。就管理方式上,仍屬于政府主導的管理方式。韓國新村運動之所以成功,跟政府的倡導有著非常大的關系。在新村運動初期,韓國政府的推動方式是一種由上到下的推動,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這種由上到下的運動變成了農民自助式的運動。這對于同屬于政府主導改革下的中國,無疑是有借鑒意義的。
二、韓國新村運動的成功經驗
(一)政府主導與村民自主相結合的運動方式
20世紀70年代,韓國的250萬農民當中只有20%能通電,80%住的是茅草屋,5萬個自然村中只有60%可以通汽車,可以說發展相當落后。韓國政府經過工業化的發展,雖然綜合國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全面資助農民的能力仍然不足。政府缺乏足夠的能力來資助農民,由于政府經濟能力有限,故對農民的支持主要以提供物資的方式展開。為了鼓勵農民開展建設,韓國政府對農民資助了水泥和鋼筋。1970-1978年,平均每個村莊獲得水泥84t,鋼筋2.6t,折合價值每個村莊8年共2000美元,每個農戶約為35美元。這種資助力度,雖然不能完全滿足農民的改建需求。但是政府的倡導,對于提高農民的自主性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政府按照農民對農村的參與熱情,把村莊分為三類,分別是自助村,自立村和基礎村,其中,自助村參與力度最大,農民的積極性最高,而基礎村的參與力度較小。對于積極參與的村莊,政府在第一次資助之后,第二年再給予500包水泥和1000kg鋼筋,而參與度低的村落就不再給予。這種政府主導的資助方式,極大地激勵了農民的參與熱情。1971至1978年間,每個村子改善道路的長度是2600m,新修建的小橋7萬多座,混凝土水庫24000座,上百萬的茅草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水泥瓦的屋頂。在新村運動初期,這種“官主導”的運動方式,對于激發農民運動熱情,并為運動從“官主導”轉向“民主導”打好了基礎。
(二)多主體參與的新村教育
1972年3月份,在韓國全國教育工作者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要開展新村教育。新村教育是韓國新村運動的核心部分,也是最重要的內容。有不少學者認為,韓國新村運動最大的貢獻在于“韓國精神”的宣揚,在于把新村運動的主旨“勤勉、自助、合作”作為一種民族精神加以貫徹。
新村教育的培訓對象有村民、市民、婦女、公職人員、青少年、外國人等多種主體。培訓主體除了采取知識分子授課之外,還引入了大量具有成功創業經驗的農民,通過案例分享和小組討論的形式,分享經驗,鼓舞士氣。1972年,韓國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專門培養新村運動的指導員,對農民開展教育。在新村教育中,幾乎所有的部門都竟相參與到新村建設之中。韓國政府要求公務員和大學教授責任到村,包村包戶。隨著新村運動的深入開展,企業、科研機構等也參與其中,規模不斷擴大。在為迦南培訓學校制定的培訓計劃中,韓國農業部官員縮短了農業政策和農作物生產技術方面的實踐,拉大了宗教團體開設講座的時間。這些宗教團體成員包括和尚、牧師和全國知名的教育家。農業部的官員認為,這些群體適合培養農民的生活倫理。韓國政府通過這種鄉村運動,以一種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農民“勤勉、自助、合作”的精神,使其以一種全新的面貌投入到新村建設的運動中來。
(三)政府扶持下的非政府組織發展
在韓國的民主化進程中,市民社會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漸進的過程。當韓國公共物品供給不足,政府政績不佳時,不少大學生紛紛走向街頭,組織了一些政治性組織,韓國的市民社會也由此發展壯大。在韓國新村運動過程中,不少非政府組織也應運而生,其中,經濟領域類的非政府組織最為活躍,它們除了發揮經濟作用以外,還承擔著不少公共管理方面的任務。以農協為例,在新村運動中,韓國農協組織在社會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需要指出的是,韓國農業在不同發展階段都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特別是在新村運動初期,政府不但資助農協,甚至還直接參與了相應的管理工作。農協在韓國新村運動中,其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受政府委托,農協負責籌集生產工具、資金、化肥、農藥等,并給予最經濟的價格,配合農民順利完成生產工作。二是農協積極引導農民發展農家經濟,將農產品生產和銷售規模化,實現了農業產業化。三是農協辦理了“農協超市”,其網點遍布各鄉村鎮。“農協超市”在農村設立了收購站和保鮮庫,向農民收購農產品,解決了農民銷售的困境,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種糧種菜的積極性。
韓國的成功經驗,在于政府扶持發展了非政府組織。這些非政府組織相對于其他經濟組織而言,其政府的主導發展使其在爭取資源的時候占據了很大優勢,很容易得到政府的財政支持,因此,其在發展過程中帶有壟斷陛的特點。也正是因為非政府組織的強大優勢,使其有足夠的力量擴大和發展。如農協,它不僅解決了農村貸款問題,還為農村經濟發展以及社會事業的良性互動提供了足夠的支持。
(四)強有力的管理體制
新村運動的開展,關鍵在于如何把松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如何改變農民消極怠工的情緒,使其積極投入到家鄉建設中來。因此,韓國組織了強有力的管理體制。“新村運動”一開始由中央內務部直接領導和組織實施,建立了全國性組織——“新村運動”中央協議會,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國性網絡,同時建立“新村運動”中央研修院,培育大批新村指導員。到了1981年,當新村運動進入了第二個歷史時期,韓國建立了新村運動中央本部,這是一個全國性的民間組織。這不僅解決了傳統官僚組織的弊病,并且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參與改革的積極性。此外,創辦了村民會館,加深了政府與農民之間的聯系,及時傳遞了農民的實際需求。
為了實現對農民的直接指導,樸正熙總統由農林部擬定了每個村的村莊領導人,并由迦南農民培訓學校完成對這批領導人的培訓。為了提高女性參與新村運動的積極性,自1973年起,學校還開始了對女性領導人的培訓。通過采取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的方式,提高了村莊領導人的管理熱情和管理動力。通過培訓,也使得村莊領導人這一批基層管理者有章可循,并且信心十足地開展對村莊的管理工作。
三、對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啟示
(一)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實現農村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同步推進
韓國新村運動告訴我們,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就可以消除城鄉二元化的差距。在新村運動初期,韓國剛剛經歷了工業化的發展,城鄉差距明顯,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大量農民涌向城市造成了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但是通過新村運動,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1970年開始,韓國實行“工農業均衡發展”的戰略,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加大。數據顯示,1970年開始,農民收入迅速提高,甚至反超城市居民。農民與城市居民戶均收入之比在1970年為67.2%,到1974年這一比值超過100%,農村家庭收入超過了城市家庭。韓國的經驗證明,只要方法得當,就可以實現城鄉同步發展,而且農村不僅不會影響工業化的發展,反而會為工業化提供人力和市場的支持。
中國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國家,而把二元結構一元化一直是我們改革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的主要措施就是農村工業化和農村現代化,城市化的適度同步發展。與韓國相比,我國目前的鄉村發展狀況要優于新村運動初期。2020年我國已經解決了1億多農村人口的貧困問題。但是,中國農村與城市的二元差距仍然很大,中國農村的發展既要重視城市反哺農村,又要協調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
(二)發展鄉村振興,就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韓國的新村運動,不管是物質上的發展還是精神上的凝聚,都是在政府主導下發展起來的。從鄉村建設過程中的物資提供,到“勤勉、自助、合作”新村精神的倡導都是政府主導的結果。韓國總統樸正熙,還創造了“新村之歌”來振奮農民的運動熱情。正是政府在各個層面建設過程中的主導,使得韓國農村面貌有了非常大的改觀。特別是通過1970至1979年第一個時期的新村建設,韓國農村不僅村村通了公路,而且原有的茅草房也消失殆盡。韓國的新村運動說明了處于儒家文化圈的東亞國家適合采取政府主導式的發展模式。
我國地緣遼闊,人口眾多,地區差異明顯,為確保新農村運動的順利開展,政府必須總攬全局,將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貫穿新農村建設的始終。由于我國目前城鄉差距明顯,因此,以政府為主導,加大對農村的投資力度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借鑒韓國政府的改革方法,加大對農村建設的物力和財力的支持力度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三)發展鄉村振興,就要發揮農民的自主性
韓國新村運動的成功,與農民極大的參與熱情是分不開的,通過政府倡導和新村教育,韓國農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韓國政府雖然大力倡導改革,但是不包辦。同時,其管理機制采取獎勤罰懶,對項目建設優異的村落再獎勵水泥等材料,這對于提升農民的參與熱情是非常有效的。
我國在進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借鑒韓國的經驗,要以農民為本,培養農民的奮斗意識,提高農民的經驗水平。要讓農民自己組織起來,而不是通過政府強行的組織。要讓農民自己有脫貧致富的意識,否則一旦政府資助撤走之后,農民還是不愿意勞作去改變生存現狀,就有可能會重返貧困,影響我國鄉村振興的實現。
(四)發展鄉村振興,就要構建合理的治理模式
韓國新村運動的成功與其治理模式的選擇有很大關系。在新村運動初期,樸正熙政府選擇了軍人去擔任地方政府的官員,大部分軍人在韓國首都區各地方任職。但是這種“降落傘”式的任命卻使得樸正熙推行的政令很難推行下去。樸正熙很快意識到這個問題,把政府權力大幅度放權到地方,極大地發揮了地方政府的主動性。有了上級政府的委任,地方官員的責任感增強,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田間地頭與農民和農民推選出來的新村領導者進行交流。由于韓國新村運動中樸正熙政府向地方政府進行了有限制的放權,并合理地利用了官與民之間存在的相互利益關系,使相互影響和協作的鏈條很好地將國家與社會通過市場聯結到一起。
我國的鄉村治理,在保證廣大群眾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激發了廣大群體參與基層治理的激情,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存在很多問題,其中,農民民主意識的缺乏,缺少參與動力是鄉村治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何通過管理機制,把官與民聯系起來;如何通過教育和引導提升農民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以民主法治理念重塑基層政府的治理模式是我國鄉村治理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