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沫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紋梅瓶
元明清三代青花瓷中,康熙青花瓷歷來以其胎、釉精細、青花鮮艷、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頗負盛名。清人陳瀏在其《陶雅》一書中說:“雍、乾兩朝之青花蓋遠不逮康窯,然則青花一類,康青雖不及明青之秾美者,亦可以獨步本朝矣。”由此可見康熙青花的藝術成就之不凡。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紋梅瓶,何愛群先生珍藏,高30.3、口徑4.2、底徑3.7厘米。撇口,短頸,豐肩,斂腹,下承圈足。瓶體修長,線條婉約,造型俊逸。
其口沿以青花淡描如意紋,腹部通體描繪青花山水人物圖,通景繪湖泊高山,遠景層巒疊嶂,近景山石皺染,周圍襯以蒼松翠柏,祥云繚繞。畫面當中,兩位高士站于岸邊高談闊論,一旁小童持琴待侍,漁夫撐蒿前行,動靜相宜。整體用筆流暢,以寥寥數筆描繪出細微的人物神態、峻偉的自然景觀,青花發色艷麗,畫面意境幽雅,分水皴法的描繪富有濃淡深淺的層次感。畫面彌漫著豐富的生活情趣,表達了人民安居樂業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底部露胎,中心圓圈處上白釉,落“大清康熙年制”雙行六字青花款。
康熙青花瓷中的山水畫面表現出一種情景交融、澄懷觀道的藝術理想境界,展示的是簡淡、玄遠的意味,以大自然的山川草木、云煙明晦為創作源泉,賦予瓷器本身以靈感,山水人物成了創作者書寫情思的媒介,意欲將人生境界和藝術境界融為一體,表現出當時文人畫所追求的思想情趣和審美趨向。而瓷繪山水早在金元時期的磁州窯瓷器中已經出現,但它的廣為流行則始于明代晚期的景德鎮窯,至清代更為盛行。除青花還有粉彩、五彩等品種。此件梅瓶的青花繪畫不僅有濃淡不一的水印痕,而且山石以斧劈皴畫成,這種皴法是受明代繪畫影響產生,雖在明晚期的瓷器上已經出現,但康熙的斧劈皴更善于表現山石的宏偉氣勢。
清康熙青花“郭子儀祝壽圖”棒槌瓶
清康熙青花“郭子儀祝壽圖”棒槌瓶,何愛群先生珍藏,高49、口徑12.3、底徑13.2厘米。通體施透明釉,白中微閃青,青花濃淡相宜。盤口,口沿下繪有一圈云頭紋,頸部中間以青花描繪連珠紋、回紋和如意紋為主要裝飾,折肩,橢圓形長腹,圈足,器型挺拔秀麗,為典型的棒槌瓶式樣。底部白釉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雙行六字款。
這件康熙青花棒槌瓶的腹部通景繪制“郭子儀祝壽”場景。只見汾陽王郭子儀夫婦慈眉善目端坐于上,其眾子婿聚于廳堂之中,拱手而賀,畫面背景祥云繚繞,整器青花發色深沉,畫工流暢寫意,畫面布局合理,人物神態描繪生動。人物與背景之間協調巧妙,這種移步換景的構圖方式,給人以密不透風之觀感,雖畫面滿而全,但主次關系分明,人物關系安排合理,錯落有致,既面面俱到,又重點突出。
郭子儀為中唐名將,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其武舉人入仕,官極統帥,為肅宗、代宗二朝皇室武相。郭子儀在平亂和抵御外侵之戰中作出極大貢獻,忠孝二全,封“汾陽郡王”,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生而主不疑”,享有極高的聲望。當唐朝江山處于外侵內亂之時,他勇于出征解難,為唐中期奠定了至少30年的安定局面,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肝膽英雄。他享年85歲,皇賜“謚忠武”,配饗代宗廟廷。相傳郭子儀有七子八婿,均在朝為官,其中一子還是當朝駙馬,每逢壽辰,七子八婿均攜子來賀,可謂官高位顯、子孫滿堂。
后人多隆郭子儀的功業,頌其德行,并附會其很多傳說,加之他多子、多福、多壽,因此,常常成為一種人生、功業、家庭和長壽集于一體的理想化身,也是世俗生活理想的生命狀態。康熙時期景德鎮工匠將此場景繪成畫作,以祈富貴長壽、子嗣興旺,亦稱“大富貴亦壽考”。
清康熙時期,政權鞏固,社會經濟開始出現繁榮景象,反映在制瓷業上,官窯、民窯相互促進,品種不斷創新,棒槌瓶即為此時期流暢久遠且最具康熙朝特征的一類品種。
清乾隆天藍釉包袱瓶
中國陶瓷工藝發展到清代,在繼承明代瓷器制作技術的基礎上,受其他手工藝門類及西方工藝美術的影響,有了飛躍發展,創造出很多新的品種,如各種顏色釉瓷和仿生瓷等,各種類型的瓷器在造型和繪畫上爭奇斗艷,成就了中國制瓷藝術上的一個高峰。其中,包袱瓶又叫布袋瓶、袱系紋瓶,是成型于清代的一種陶瓷款式。
清乾隆天藍釉包袱瓶,何愛群先生珍藏,高22.6、口徑8.6、底徑8.2厘米。此瓶造型敞口,束頸,溜肩,弧腹下斂,外壁剔刻豎道紋,頸部貼塑繩結紋一周,勾勒出的紋路線條和褶皺,宛若真物,意趣橫生。整體呈包袱狀,造型新奇穩重。通體施天藍釉,色澤淡雅。底部藍釉白字書“大清乾隆年制”雙行六字款。
此類器物因其形而被稱作包袱瓶,始燒于清康熙年間,其器型一般是在瓶身上飾一凸雕的包袱巾或者束帶,就像是在瓷器上“打”了一個大蝴蝶結,顯得體態柔美、華容婀娜、構思奇特、精美嬌艷,令人難忘。由于其器型獨特,紋飾優美,且“包袱”與“包?!敝C音,故而寓意幸福、吉祥美好,因此成為后世爭相仿制的精品。
清乾隆時期的顏色釉瓷,典雅俊秀的器型與潤澤瑰麗的色釉完美結合,富有天然韻致,使后人領悟到古人非凡的審美情趣,體現了中國陶瓷藝術美觀與實用完美結合的真諦。清乾隆時期的《南窯筆記》關于制釉工藝記載:“夫釉水配法,非有書傳,亦無定則,法多配試,自有獨得之妙。五金八石,皆可配入。色之詭怪,奇異不一,而足千變萬化,俱成文章,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鼻r期顏色釉瓷的生產更是精益求精,邵蟄民撰《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則有“其制作之巧妙,彩色之艷麗,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