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玲 謝順

在出行困難的地方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用電困難的村寨增變臺、擴電容;在飲水困難的小組建水廠、挖水窖;在通訊困難的山村拉網線、建基站;在住房困難的農村搞搬遷、改危房……脫貧路上,黨員干部攻堅克難,為群眾排憂解難,讓黨旗高高飄揚在恩施的村村寨寨。
近年來,恩施市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脫貧的攻堅優勢,推動基層黨建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為恩施的脫貧摘帽夯實了根基,確保了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
奏響脫貧攻堅“主旋律”
“看看我們的搬遷房,好漂亮哦,現在百姓大舞臺建起來了,晚上可以跳上廣場舞了。”恩施市芭蕉侗族鄉甘溪村原來是居住分散的邊遠村,當地干部與群眾都鉚足了干勁,甘溪村“微整形”“換新顏”。
脫貧攻堅以來,市委主要領導堅持每周不少于5天抓脫貧工作,39名市級領導擔任鄉鎮脫貧攻堅指揮長、副指揮長,一線作戰履行抓黨建促脫貧的政治責任。市委組織部部務會每年不低于10次專題研究抓黨建促脫貧工作,部務會成員帶領科室分片承擔抓黨建促脫貧的責任。
市委一月一調度、市委組織部半月一督辦,及時發現和研究解決在抓黨建促脫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每年對抓黨建促脫貧排名靠后的鄉鎮黨委及時進行約談,層層傳導壓力。
尖刀出鞘,所向披靡。恩施市成立17個鄉(鎮、辦事處)脫貧攻堅前線指揮部,37名市級領導分別任指揮長、副指揮長,一線指揮、現場調度,實行“一周一調度”。抽調2471名干部組建193個駐村工作隊,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崗位在村”。
1.1萬名黨員干部全覆蓋結對幫扶貧困戶,用心用情用力解難題,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2015年以來,市鄉兩級累計選派駐村第一書記3批426人次,夯實基層組織建設,強化抓黨建促脫貧作用。
鍛造脫貧攻堅“主攻手”
“采摘的時候請大家注意,要兩根手指向上提,不能掐,不然下面就會變黑。像這樣摘,按照去年開春價就可以賣60元一斤。”恩施市三岔鎮蓮花池村駐村“尖刀班”班長陳千財和“尖刀班”成員一起奔走在田間,為村民講解春茶采摘技巧。
駐村工作開展以來,“尖刀班”充分發揮蓮花池村的交通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帶領該村如期脫貧,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事實證明,“尖刀班”是一支特別聽號令的隊伍,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的隊伍,是一支特別能奉獻的隊伍,是一支特別能干事能成事的隊伍,被群眾形象地稱為扶貧路上“最可愛的人”。
數據顯示,為鍛造脫貧攻堅“主攻手”,2016年換屆以來,恩施市先后從鄉鎮和市直單位提拔重用76名80后優秀年輕干部進入鄉鎮領導班子充實力量,進一步優化年齡結構和專業結構。在脫貧一線提拔重用干部229名、晉升職級76人,激勵干部在脫貧一線干事創業。交流133名長期在鄉鎮苦干實干或家庭有特殊困難的干部到市直單位、城區兩辦或較近鄉鎮工作,讓鄉鎮干部放下包袱,全身心投入脫貧攻堅。
村支部書記是“領頭雁”,恩施市每年對145個貧困村書記進行分析研判、實績考核、能力測試。2018年集中換屆以來,果斷調整了32名村書記,調整“兩委”成員43名,及時將一批能人充實進“兩委”班子。市級統籌選拔300余名村級后備干部在村長期跟班鍛煉參與脫貧攻堅。
2017年9月,市人大常委會機關干部李純杰主動請纓到大峽谷風景區管理處前山村。在海拔1700米左右的偏遠山村,用一根拐棍和一雙膠靴,行走在入戶路上,從泥巴土路到水泥路,頂風冒雪,抗疫、抗洪、抗貧,帶領村民發展產業,從未停下腳步。
每一次下沉到村,都越走越偏遠,但他從來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有20多年黨齡的他,舍下臥病在床的父親、體弱的妻子,放下對兒子的陪伴,扎進深山里,帶隊伍、強作風、解民憂,用行動踐行著初心和使命。
幾年來,193個尖刀班結對945名村“兩委”成員,面對面講政策、手把手教技能,打造一支不走的駐村工作隊。
夯實脫貧攻堅“主陣地”
在沙地鄉花被村,黨員黃玉鶴成立合作社養野豬,帶動200多戶貧困戶從事野豬養殖。在神堂村,黨員譚雄鷹成立生態農業旅游專業合作社,300多戶農戶協議加入合作社。
選對“頭羊”,帶對路子、搞好發展、樹正風氣,沙地鄉充實產業發展的智囊團,僅2018年,全鄉共培育脫貧致富項目8個、農民黨員致富能手66個、重點貧困村農民黨員結對幫扶貧困戶66戶,共有21家企業和農業合作社帶領貧困戶走“產、加、銷”一體化道路。
恩施市發揮黨員先鋒作用,夯實了脫貧攻堅“主陣地”,2015年以來共計發展黨員957名,35歲以下年輕黨員占比71.3%,77%的新發展黨員具有高中以上學歷。7166名無職黨員在脫貧攻堅戰中“領崗認責”,帶領群眾發展產業、就近就業,開展矛盾糾紛調處、疫后心理疏導等工作,共領辦企業、合作社360個,帶動5000余貧困群眾就業。
2015年以來,恩施市累計投入資金3000余萬元,新建及改擴建村級黨員群眾服務中心87個,受益總人口5.4萬戶18.76萬人,其中貧困戶1.76萬戶5.5萬人;出臺《恩施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案》,市級財政統籌1.9億元產業發展資金、685萬元黨費通過村經濟聯合社投資到市場主體獲得分紅收益;投入3700萬元,建設村級光伏扶貧項目93個,探索出了投資收益、資產收益、產業分紅、實體經營、有償服務等五種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所有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