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萍
【摘 要】筆者從統編版語文教材出發,以自讀課文《燈光》為例,立足于群文閱讀這一背景,關注文本本身、文本與課后鏈接之間的編寫秩序,以點入手、連點成線、布線成網,架構起基于《燈光》的群文閱讀模式。
【關鍵詞】文本 鏈接 秩序
統編版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在《培養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中指出語文教學效率低、效果差的原因就是讀書太少,并引出了“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
筆者立足于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試圖探索基于教材的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建構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
一、群文閱讀“1+X”的內涵與優勢
眾所周知,統編版語文教材是以語文要素為重點,提倡用“1+X”的群文閱讀方法進行教學。那么群文閱讀中這個“1”是指什么?“X”又是指什么?
通過梳理,我們大概可以歸納出小學語文教材中存在的幾種表現形式:
“1”可以是語文教材;可以是某個文本;可以是某個單元的主題;可以是課文中的某個議題(如人物、情感、內容等);可以是某個知識能力訓練點;等等。
“X”可以是同一議題生發的多個文本,也可以是同一文本生發的多個議題。
“群文閱讀”是對傳統的單篇教學模式的某種突圍,它可以緩解以往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尷尬局面,回歸到“閱讀”本源,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
二、群文閱讀策略的建立
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燈光》是一篇自讀課文,課后附了四篇閱讀鏈接。這里的“1”(《燈光》)與“X”(四篇閱讀鏈接)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呢?筆者認為,只有把握文章之間的內在秩序,建立群文閱讀策略,架構起群文閱讀的模型,才能更好地落實語文要素,形成兒童的語文素養。
(一)建立《燈光》的內在秩序
所謂內在秩序,是指事物及其發展的內在規律。影響兒童語文素養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如詞句與文本整體之間的聯系,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系,思維與情感的聯系,等等。各種要素間內含聯系,形成“內在的秩序”。
1.關注閱讀提示
《燈光》的作者是戰地作家王愿堅,課文刻畫了郝副營長的英雄形象。課題下面帶有自讀提示,這是指向文章內容的問題。在教學時,筆者將其分解成三個問題:①文中有三處描寫燈光的句子,關注自讀指南,指出它們分別是什么?②想一想:這三處燈光,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③這三處燈光之間有何關系?與課題之間有何關系?
這種設計根據略讀課文的閱讀提示展開學習話題,緊緊圍繞“燈光”,通過聚焦研讀,從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突出重點。
2.習得語文要素
統編版語文教材是以雙線組合來設計教學單元的,一條線是人文主題,另一條線是文體和語文素養等要求。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樣運用點面結合來寫場面的”。如何體會這篇課文作者點面結合寫法的好處,感悟郝副營長高大的英雄形象?
教學時,筆者進行了如下設計:學完這篇課文,郝副營長舍生取義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中,這除了是郝副營長的偉大精神感染我們外,同時也得益于作者語言表達之妙。快速默讀第8到10自然段,說說作者在描寫郝副營長犧牲這一場面時,哪里是“點”的描寫?哪里是“面”的描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3.品悟人物真情
統編版語文教材編寫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條是“立德樹人”。
《燈光》一文中,要求學生關注人物的語言、動作和表情,深入體會革命戰士的美好愿景和獻身精神。
第一,郝副營長在戰斗的間隙為什么借火柴的亮光,深情地注視書上的一幅圖?
第二,戰斗中,在后續部隊和突擊隊失去聯系的緊急時刻,郝副營長為什么要點燃那本心愛的書來照亮道路?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是多元的。《燈光》所含的革命傳統文化教育和革命烈士英勇無畏的精神是培養和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自信心的重要載體和媒介。
(二)建立《燈光》與閱讀鏈接的內在秩序
烏申斯基指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閱讀時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比較,或同中探異,或異中求同。《燈光》與四篇閱讀鏈接之間存在著什么內在秩序呢?
1.求同
(1)主題指向
革命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燈光》和課后的閱讀鏈接都圍繞革命文化主題展開。通過教科書的革命文化傳承,學生可以感知革命文化的內在精神品格,增強國家認同感,豐富個人精神世界。
(2)情感指向
《燈光》歌頌了革命先烈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毛主席在花山》表達了人民軍隊和老百姓的魚水深情。《獄中聯歡》表現了戰士與敵人巧妙的斗爭藝術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偉大的友誼》寫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上、事業上互相關心和支持,贊揚了他們偉大光輝的友誼。《春天的故事》這首歌詞寫出了人民對改革開放的擁護和對小平同志的崇敬。
2.探異
(1)人物指向
“人物”是群文閱讀中組文的一種方式。本組文本,細觀人物身份,教材分別選擇了普通戰士(《獄中聯歡》中的戰士)、指揮員(《燈光》中的郝副營長)、首長(《毛主席在花山》中的毛澤東主席)、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偉大的友誼》中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從普通的戰士到偉大的領袖, 通過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不僅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主題,體現了教材組文的嚴謹性。
(2)時間指向
教材對所傳承的文化內容進行合理全面的編排,所選材料時間節點有共產主義誕生前、戰爭年代、解放前、改革開放后。這些具有典范性時間節點的文化內容,傳承與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革命傳統的精神實質,同時結合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又與時俱進地加入了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的文化內容,不僅對學生思想情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更傳承了革命文化,實現了育人目標。
3.勾連
從教材編排的意圖來看,安排閱讀鏈接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給學生提供一些拓展閱讀的材料,它是一種暗示,也是一種引導提示。五篇組文,可以清晰地看出編者是從以下三個維度設計的:“讀什么?(人、事、情)”“怎么讀?(關注閱讀提示)”“讀到什么程度?(掌握語文要素)”。教師在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發現、梳理、重構這些隱含在教材中的表達知識之間內在的秩序,學生才能對這一體系表達知識的認識形成整體印象,從而有助于內化為閱讀能力。
三、架構基于《燈光》的群文閱讀模式
1.以點入手,把脈講讀課文
沒有單篇就沒有群文閱讀,單篇教學是“例”,是精讀講讀,群文閱讀是“群”是“組”,是略讀和瀏覽。因為小學生年齡尚小,需要教師正確把脈群文閱讀中的一篇,以此帶動一組文章的閱讀。正如葉圣陶先生在幾十年前談語文教學精讀和略讀之間的關系時,他提出:精讀是準備,略讀是運用;單篇的講讀是基礎,是孩子運用的一個準備。
2.連點成線,梳理知識結構
為什么把這些文章放在一起閱讀?每一篇文章之間有怎樣的關聯性?通過群文閱讀,將點狀分布的表達知識加以整合,連點成線,梳理隱含的知識體系,讓原本相對分離的知識發生實質性的關聯,重組學生的認知結構,有助于他們吸收、內化、遷移、運用,促進學生言語能力的生長。
3.布線成網,點燃聚合效應
“聚合效應”原是指企業和其產品成了名牌,不僅可獲得較高的利益和較好的經濟效益。群文閱讀的目的不是簡單總結一些表達知識,而是將閱讀所得的表達知識融入一系列具體的任務中,促進學生理解、內化和運用。學生有了“閱讀—提煉—歸納—遷移”的經歷,一旦遇到相似的文章,就會產生聚合效應,有意識地將在閱讀中提取到的相關表達知識編織進原有的圖式中,不斷豐富并完善它。
四、結語
成尚榮提出,語文教學不只是引導兒童學習內容,更重要的是引導兒童以一種適合的方式去尋找和發現。方式是把鑰匙,可以打開世界的眼睛。在語文群文閱讀學習中,兒童能從文本開放結構中學會發現和建立文本與文本、文本與兒童之間存在普遍聯系,并形成結構。把握語文教材中文本之間的內在秩序,促使群文閱讀“結構化”,就是要幫助身處“碎片化”時代中的學生落實語文要素,提高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