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平
春天的燦爛與斑斕不僅僅是和煦的陽光、淅瀝的小雨、枝條尖的嫩綠和人們脫去厚厚冬裝后的輕盈,還伴著2020年度“中國好書”榜單揭曉、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發布以及世界讀書日、知識產權日開展多種活動時的欣喜、振奮與思考。
2020年度的“中國好書”十分“吸睛”。站在建黨百年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編輯的時代敏銳感聚焦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篳路藍縷、艱苦卓絕的歷史篇章,策劃了一大批主題出版書籍,《火種:尋找中國復興之路》《革命者》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以《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為代表的發展成就類圖書,以故事為載體,再現中國發生的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醫學題材出版之于2020年,一定繞不去那段刻骨銘心的戰“疫”經歷,“白衣執甲 逆行出征—致敬最美戰‘疫醫務工作者”叢書、《醫學的溫度》、《活出健康:免疫力就是好醫生》等再次提醒我們尊重生命,健康生活。集中國古代宮殿建筑之大成的故宮營造技藝,成就了《故宮營建六百年》;《不斷裂的文明史 對中國國家認同的五千年考古學解讀》全景式展現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積淀與發展。歷史與考古的總結與探索就這樣毫無懸念地入選2020年“中國好書”。文學是歷年“中國好書”不可或缺的門類,《遲到的勛章》《煙火漫卷》《山林筆記》等亦然。《深海淺說》《下一站火星》的科普豐富了我們的想象。而《我和小素》《乘風破浪的男孩》等作品是作家、出版家們獻給孩子、獻給未來的禮物。33種入圍圖書幾乎都有獲獎背后的故事。其中《文獻中的百年黨史》以珍稀文獻、歷史圖片為依托,選取一百個(組)塵封的珍稀文獻,一百件(組)重大黨史事件,380幅歷史圖片,167個注釋,打開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串聯起中國共產黨100年艱苦奮斗的歷程,視角獨特,全面生動,通俗易懂。巧的是作者李穎,2019年也有一部書獲“中國好書”獎,書名為《細節的力量:新中國的偉大實踐》,二度入圍,可見其才華、實力非凡。更巧的是還有連續三年獲獎者。《土狗老黑闖禍了》是“耗子丫丫的故事”系列中的第三本,榮膺2020年度“中國好書”。而該系列的第一本《耗子大爺起晚了》、第二本《花貓三丫上房了》分別入選“2018中國好書”“2019中國好書”。作者葉廣芩連續三本、連續三年上榜,堪稱罕見,令人矚目。
2021年4月23日,2020年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揭榜,各種媒介綜合閱讀率從2019年的81.1%上升到81.3%,0.2個百分點的提升內涵豐富,令人欣喜:手機閱讀和網絡在線閱讀成為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的主要方式,中老年群體在數字化閱讀人群中的占比增高,人均紙質圖書和電子書閱讀量較2019年有所上升,讀書時長有所增加,深度閱讀、有聲閱讀者持續擴大。多個閱讀數據上升的利好信息,最為開心者當是出版人。
踏著春天的步伐,世界讀書日、知識產權日如約而來。綠色如茵的武漢大學校園里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既有意義又有趣,如“經笥新緗素 蕓閣盈誦弦—古書制作暨《中國古典文獻學》混合式教學探索成果展”,除展出內容精審、裝幀考究的文獻實物外,還設置了石刻拓印、雕版印刷及線裝書裝訂體驗區,凡觀看展覽的同學,都有機會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體驗這些傳統的文化技藝。那兩天,許多走進武漢大學圖書館的人都被大廳里“奇書展2021”所吸引。所謂奇書,是“以另類視角闡述的通俗易懂類的‘不正經書籍讀物”,它兼具專業與娛樂性質,讓讀者在觀賞或收藏中感受新奇、獲取另類的知識,也享受“稀奇古怪”的樂趣。一本名為《本書書名無法描述本書內容》的書,實為融邏輯、宗教、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等知識討論哲學的思維游戲書。一本名為《零ZEЯRO:世界符號大全》的書,金色封面,燙金切口,似“黃金天書”,卻是全部由符號組成的“不能說的秘密”。《做了這本書》意在讓讀者參與創作,它顛覆了傳統書籍的成書方式,每頁以不同的指示文字及插圖引導讀者涂鴉。還有十分逼真的《肥肉》、無一文字,自然創作的《蟲子書》、尋找自己是誰的懸疑故事《S.》,以及像撲克牌一樣無需裝訂的《作品第一號》……書的世界,無奇不有,燦爛多彩。也許正因如此,世界讀書日后就是知識產權保護日了。2021年,無論高校還是科研院所,無論企業還是事業單位,都把高價值的知識產權培育、運用以及品牌提升作為戰略工程,其目的即推進科技成果保護與轉移轉化。圖書的繼承與創新尤如知識產權的保護與開發,似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兩者相輔相成,互為推動。
書的世界尤如自然界一樣奇妙多趣。有人說,過去買書多是因為需要,現已轉向因為喜歡。有編輯聽言,曰:做一本自己喜歡他人也喜歡的書,世界會多一抹綠色;于讀書人,得一本好書尤多一知己,那份爽透從內到外。近日,看一短文也好有感慨:人生就是一本書,封面是父母給的,內容是自己寫的,厚度可能不完全由本人決定,但精彩程度卻是自個兒創造的。每個人都在用生命譜寫著自己的那本書,無論高貴與低賤,富有與貧窮。至于有多少人閱讀,就看你能影響多少人、尊重多少人、成就多少人!心所想,事竟成。(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