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郁 方卿
[摘 要] 圍繞“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目標,立足我國科技期刊出版現狀,借鑒發達國家科技出版成功經驗,以期刊的運作流程為線索,從經營模式、品牌管理、服務營銷三個維度出發,提出提升我國科技期刊市場競爭力、品牌影響力和用戶親和力的具體思路與策略。
[關鍵詞] 科技出版 科技期刊 世界一流 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 G23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853 (2021) 03-0064-09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creating a world-clas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journals”,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STM publishing an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aking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the journal as a clue, the paper starts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business model, brand management, and service marketing to proposes the specific idea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marketing competitiveness, brand influence and user affinity of Chinese sci-tech journals.
[Key words] STM publishing STM journal World-class Globalization
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重要的傳播載體,反映了一個國家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水平。在我國進軍世界科技強國、加快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的背景下,我國科技期刊的可持續發展和國際化建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期。2019年8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我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到2035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團,有效引領新興交叉領域科技發展,科技評價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明顯上升” [1]。
我國是一個科技期刊出版大國,科技期刊數量居全球第三,僅次于美國和英國。但在期刊學術影響力上,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數據顯示,2010年至2020年(截至2020年10月),我國共發表國際論文301.91萬篇,其中高被引論文數為37170篇,占世界份額為23.0%,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2],但我國目前收錄在SCI的科技期刊數只有241種,僅占總數的2.5%[3]。“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現狀,與我國科研競爭力狀況、科研論文的發文數量,是明顯不匹配的”[4]。論文質量“越來越高”、期刊水平“不強反弱”的怪圈背后,隱藏著這樣一個“潛規則”:我國科研人員更愿意將重要成果發表在國外期刊上,而收錄高水平期刊的全文數據庫基本在國外,于是就導致了優質學術資源大量外流的被動局面。
究其原因,這與我國科研評價體系的“唯SCI論”不無關系。如今,國內許多科研院所過度強調SCI的重要性,將SCI發文量作為學術能力考核、職稱評定和人才引進的關鍵性指標,這就“強迫性”地使大量優秀科研成果不得不在國外發表,從而加劇了國內本土科技期刊在優質稿源競爭中的不利地位,很多科技期刊長期處于低水平運行狀態,陷入學術影響力難以提升與優質稿源日益匱乏的惡性循環[5]。與此同時,在這種“病態”的期刊生存環境下,國內部分科技期刊為了生計只能刊載二流、三流論文,甚至淪落為評職稱、拿學位、項目結題的工具。
科技期刊的基本功能是發表創新成果。偏離“是否有創新內容”的選擇標準是我國科技期刊目前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圍繞這一問題和《意見》所提出的目標,本文以期刊的運作流程為線索,從經營模式、組織管理、服務營銷三個維度出發,提出提升我國科技期刊市場競爭力、品牌影響力和用戶親和力的具體思路與策略。
1 創新經營模式,提升科技期刊出版機構的市場競爭力
經營模式直接決定著科技期刊的質量和學術影響力,然而我國目前沿用的卻是一種高度“分散”的經營策略。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0)》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現共有科技期刊4958種,但這約5000種科技期刊,卻分屬于1291個主管單位、3083個主辦單位、4288個出版單位[6]。各期刊出版部門條塊分割,各自為戰,難以形成合力,編輯部就會“小富即安”。科技期刊必須打破傳統上囿于主管、主辦、地域等專屬界限的辦刊觀念,順應期刊集約化發展的潮流,通過規模化經營和區域化協同發展等方式,提升科技期刊出版的市場化程度。同時,積極響應開放科學的號召,改變現有單一的紙質訂閱出版模式,選擇合適的開放路徑實現開放存取,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
1.1 規模化經營,發揮群體效應
科技期刊的規模化經營,就是依據學科專業或讀者需求,整合現有科技出版資源,徹底改變當前“小而弱、散且亂”的單刊運營模式,重組期刊格局,逐步實現期刊的集團化和集群化,進而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科技出版市場主體。
發達國家科技期刊出版基本都是以集團化經營為主,愛思唯爾(Elsevier)、施普林格(Springer)、威利(Wiley)等科技出版集團旗下出版的科技期刊均是數以千計。從世界范圍看,幾乎所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期刊均是由大型科技出版集團運營的。面對科技出版集約化、網絡化、數字化的發展態勢,國內的一些學會、機構立足于我國國情,向集約化和集群化經營轉變,在期刊規模化運營方面做出了很多積極探索并取得了明顯成效,其中以中華醫學會為主要代表。我國科技期刊實行主管、主辦和出版單位的三級管理體系,管辦關系錯綜復雜,權責模糊。對此,中華醫學會積極推進轉企改制和管辦分離,一方面在學會成立相應的管理委員會和期刊管理部,以“統一辦刊思想、統一辦刊標準、統一辦刊模式”的“三統一”原則進行宏觀管理和監督,為期刊的集群化建設創造條件;另一方面由各雜志社自主制定經營策略,采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進行運營,實行差異化發展。基于集群化發展的規模效益,中華醫學會雜志社整合信息資源、專家資源與學術資源,搭建集成性的稿件管理系統和集約化出版平臺中國醫學期刊網,促進學術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目前,中國醫學會已形成由144種系列期刊組成(中文刊131種、英文刊13種),學科覆蓋廣泛,且國內數量最多、影響最大、學術水平最高的醫學期刊集群[7]。隨著期刊群的逐步成熟和壯大,中華醫學會在管理體制優化、編輯規范化管理以及期刊質量控制等方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辦法,同時積極謀求與國際出版商的互利合作,探索多元出版模式和多元發展路徑,增強了期刊的國際影響力[8]。
在科技期刊國際化、市場化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科技期刊的規模化經營能夠在資源相對集中的情況下統籌優化稿件、人力、市場等各類資源,有效避免單刊運行模式下人力不足、同質化嚴重、市場占有率低等問題,有助于期刊拓展營銷渠道,做大做強形成系列品牌資源,從而促進國內期刊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提升。
1.2 行業或區域協同,實現資源統籌
科技期刊的資源統籌大致可以沿著“行業”或“區域”協同兩個路徑展開。這里的行業協同整合,是指依據科技期刊出版單位的行業歸屬(如高校系統、科學院系統等)實現集約化經營。區域協同整合則是依據期刊出版單位的地域特征(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實現集約化經營。
以高校系統為例,教育部在2015年就擬推進高校出版工作的協同發展。2015年2月,教育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見》,提出要“鼓勵同類型、同地區的出版單位開展聯盟合作,共享出版資源和渠道資源,形成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優勢出版群”。具體來說,高校科技期刊協同發展的關鍵是以省域內各高校科技期刊為基礎,在統一的數據庫平臺支撐下,借助移動網絡和數字化,實現多種媒介和多元平臺的融合出版與協同布局。首先,建立區域內高校科技期刊協同發展的柔性出版機制,實現稿件的標準化、規范化處理,再經協同中心的分類處理和優化整合,搭建以區域為單位的集約型高校科技期刊論文庫或信息庫,實現論文的網絡同步發行和信息推送。其次,在初步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和整合信息庫的基礎上,統一管理制度、流程環節、質量控制和評價體系,實現人員分配、業務分工和資金配置的協同管理,建立起從收稿到稿件分發、編輯、校對、出版發行、質量控制和學術交流的全流程、深層次融合[9]。
高校科技期刊占據我國科技期刊總量1/3,其學科覆蓋范圍廣但專業性、影響力不足。數量龐大的高校科技期刊如果能夠按照行業或區域屬性進行科學整合,改變單打獨斗的局面,必然有利于其共享作者與稿源、技術平臺、編輯出版、質量控制、發行渠道以及宣傳推廣等全方位的科技出版資源[10]。
1.3 積極推進開放獲取出版,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科技期刊是科學信息交流的基本載體,傳統基于紙質期刊的訂閱模式受,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學信息的傳播,影響了用戶的科技信息消費。在新的信息技術背景下,以科技信息免費使用為目標的開放獲取(Open Access)出版發展迅猛。根據開放獲取期刊的實現途徑,主要分為金色開放獲取(從出版社網站自由獲取全文)和綠色開放獲取(允許存儲在個人網站、機構知識庫等)兩種方式。數據顯示,愛思唯爾、施普林格和威利等國際知名出版機構幾乎無一例外將開放獲取列為重要業務。2019年,愛思唯爾出版的金色開放獲取文章有兩位數增長,總數超過4.9萬篇,推出6種新刊和100種開放獲取期刊[11]。反觀國內,科技期刊的開放獲取發展遲緩。除少數新創辦的“原生型”開放獲取期刊外,目前我國大多數科技期刊仍以傳統的紙質訂閱模式為主。伴隨著國際開放科學運動的推進與國內相關政策出臺,我國科技期刊參與開放獲取的積極性和開放程度雖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認知度和普及度還遠遠不足,開放獲取的制度建設、政策扶持以及實踐探索有待完善。
對此,我國科技期刊應順應開放科學的大潮,積極參與開放獲取出版。首先,解放思想,轉變期刊經營模式,從向讀者收費的訂閱模式中解放出來,尋找新的盈利模式。《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作為開放科學運動的典范,自2002年創立以來,就將學術成果的開放傳播作為運營的核心理念。為保證期刊運行的可持續發展,逐步確立了“自有盈利+外部資助”的盈利模式,自有盈利包含出版費、廣告、附加產品及電子商務、會員收費等,其宣揚的電子商務營銷理念和對開放獲取運動的推廣作用,都值得借鑒。相較于傳統紙質訂閱模式,開放獲取期刊的同行評審、稿件處理和傳播發布的成本要低很多,可以通過折扣策略、合作機制、動態調整等方式,探索來源廣泛、形式多樣、層次豐富的盈利模式。其次,國家政府部門要建立開放獲取期刊出版專項基金,積極扶持國內優秀期刊探索開放獲取模式,鼓勵科技期刊參與開放獲取,允許開放獲取期刊的多元化發展;相關科研資助機構要對開放獲取出版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緩解期刊運營初期的經費壓力。同時,科技期刊在參與開放獲取時,應聚焦質量控制、版權管理和數字建設等關鍵性問題,充分評估期刊開放的可行性、運作模式和運營策略,再根據自身情況和經營目標選擇合適的路徑實現開放獲取。
2 苦練內功,提升出版產品的品牌影響力
優秀稿源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線,是科技期刊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事實上,優秀稿源和期刊質量之間是一種典型的正向相關關系。優質稿源必然尋求高影響力的期刊,高影響力期刊當然也能夠吸引到優質稿源。從這個意義看,目前優質稿源的大量外流,其根本原因還是我國科技期刊品牌影響力不足所致。要避免優質稿源外流現象,實現讓廣大科技工作者將優質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的良好愿望,科技期刊必須苦練內功,提升出版產品的品牌影響力。
2.1 加強編輯與審稿團隊建設
編輯、編委和同行評審專家這三支隊伍,是確保期刊質量和影響力的關鍵人力資源,他們分別從不同維度為期刊質量和品牌建設服務。我國科技期刊比較重視編輯隊伍建設,忽視編委和同行專家隊伍的建設。要提升科技期刊的質量和影響力,需不斷加強編委和同行專家隊伍的建設:建成以國際化為導向、權責分明的編委和同行專家隊伍,為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國際化進程保駕護航。
實踐證明,聚集高國際知名度、集中國際范圍相關學科的專家編委隊伍,組建層級鮮明、職責清晰的編輯團隊對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有直接影響。以上海市醫學會與威利·布萊克威爾合作出版的《消化疾病雜志》(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為例,該刊在創辦初期就組建了一支由中、美、日、德、澳等多國頂尖專家組成的國際編委會團隊,這些編委充分發揮主體性,不僅親自撰文供稿,也放眼全球,積極向世界各地的學者邀約佳稿,為期刊打開國際市場、吸納原創優質稿源奠定了基礎[12]。在專家遴選方面,要以國際化、專業化、年輕化為建設目標,充分考慮地區性、年齡層、性別比例以及道德修養[13]等因素,加強專家的資格審查,優化審稿隊伍的組織結構。在編委會運作方面,借鑒國外科技期刊的小組初審模式,可以將編委按照具體專業分支分成若干小組,負責初評稿件的內容邏輯、語言表達和學術觀點,形成盡可能合理的意見。在專家組織管理方面,為避免出現審稿疲勞、同行評議異化等不良現象,更好地為同行審稿工作服務,還應建立健全專家數據庫,并加強專家庫的日常維護更新和審稿隊伍的補選調整,保障審稿流程的順利開展和動態平衡。
2.2 嚴格用稿程序,嚴守審稿標準
科技期刊的品牌影響力與期刊論文質量密切相關。在教育與科技大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科技論文產出量迅速提升,在海量論文中更快速有效地擷取優秀的論文成果是目前面臨的最為棘手的問題。制度化相關流程和標準,通過完善用稿程序和審稿標準控制“人情稿”“關系稿”成為保障科技期刊質量的必然選擇。國內科技期刊的用稿流程與國際科技期刊并無本質區別,但相較于國際科技期刊,依然存在論文出版周期長、初審和退修環節反饋不足,同行評議制度有待完善等問題。對此,只有鼓勵自由投稿,實行規范、嚴格的審稿程序,才能保障期刊的良性發展。
科技期刊三審制特指“責任編輯初審、同行專家復審、主編(常務副主編)或編委會(審稿委員會)終審”的審稿制度,是我國出版管理部門對圖書出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科技期刊審稿制度的基礎[14]。隨著我國科技期刊審稿工作的不斷深入,構建三級審稿制主導下的多元審稿制度體系對我國科技期刊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1)構建注入多元化因素的柔性審稿機制,建立現代化審稿體系。確立以質量和效率為核心的審稿理念,研制定性與定量兼顧的審稿標準[15],建立以行業為中心、以學會為基礎、各學會領導下的審稿機構(或審稿委員會),使審稿體系趨于完善[16]。(2)發揮同行評議尤其是“小同行”的作用,切實提升審稿質量和審稿效率。一方面要注重對審稿專家的遴選和培育,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對同行評審專家的有效監督機制。可從多人評審規則、評審結論異議制度、評審專家信用評級制度等多個角度進行,通過評審通過率、作者異議率、評審結論的論證程度等,建立公正合理的科技論文評審機制[17]。(3)科學規范審稿,建立合理的期刊爭議解決機制。期刊編輯部可引入糾錯、回避機制,充分考慮單位回避、學緣回避、作者要求的特殊回避等問題,允許作者、讀者合理申訴、舉報以及其他審稿專家復審裁決,有效規避各種利益糾紛而引發的審稿不公[18]。
2.3 積極開展增強型出版,豐富期刊出版內容
增強型出版是指利用數字出版技術和標準將與出版物以及與之關聯的其他數字資源,經過組織和封裝形成的動態的、無版本沖突的、可識別的復合出版物,涉及文本、音頻、視頻、圖表、數據集等多種形態[19]。在現代交叉學科和衍生學科繁榮發展的背景下,增強型出版“結構化文本+富數據”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充分揭示并表達科學文獻的潛在知識,豐富知識給予,提升讀者對復雜知識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增強型出版對期刊論文內容表達能力、外部資源集成能力和閱讀環境適配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夠有效促進科技期刊的數字化融合發展,優化期刊資源結構。
作為新興的科技期刊出版模式,增強型出版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 2018年,刊載生命和生物醫學領域高水平論文的開源在線期刊《生命透鏡》(elife Lens)發布了第一篇“計算結果可復現”的文章,即文章內部的圖表與生成它們所需的軟件、數據、運行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讀者可以更改底層代碼并生成修改后的圖表,以便更好地理解、驗證或重構相關工作,實現工具概念的即時運行和數據使用。此外,近年來視頻摘要也作為一種接替文字摘要的新興學術表達方式,在《細胞》(Cell)、《英國醫學雜志》(BMJ)、威利等多個國際出版集團的科技期刊中推廣應用。視頻摘要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增強出版,而是一種通過動態圖像、音頻、視頻剪輯和同步文本注解等組合的學術數據交換模式,但本質上都打破了傳統論文傳播的邊界,提升了內容表達的效果和內容獲取的效率。目前多應用在生物學、醫學、數學、化學等期刊領域,尤其是在復雜實驗的操作步驟、臨床手術過程闡釋、關鍵結果動態展示等方面。
對比發達國家在增強型出版方面的創新和探索,我國科技期刊的數字化資源建設遠未達到增強型出版的水平,應該從傳統紙質期刊的思維桎梏中解放出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加快轉型升級,提升知識服務能力,從而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信息。
3 擁抱數字技術,提升科技出版服務的用戶親和力
在數字時代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科技期刊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以愛思唯爾、施普林格、威利和自然為代表的大型科技出版集團在21世紀初都相繼完成了數字化變革,實現了從單純的科技期刊生產與供應商向科技信息服務商的轉型。反觀國內,相較于發達國家科技期刊多樣化的信息服務,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信息產品單一,多數僅限于以紙質刊內容為中心的簡單數字化,即單純將網頁端或移動終端當作一個傳播渠道或載體的“媒介搬家”。在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必須轉變傳統思維,積極擁抱數字技術,以“用戶思維”和“數字化思維”服務于廣大科技用戶。
3.1 技術融合,深耕內容生產
傳統科技期刊由于篇幅所限,文字、圖表都被固化。隨著數字技術和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可以全方位、多維度地展現科研成果,期刊的內容呈現不再局限于紙張,還可以是文字、圖表、動畫、音視頻等,甚至能夠實現實時交互,論文的表現形式得到極大豐富。大數據挖掘、語義分析、虛擬現實等先進的數字出版技術支持多種新型數字出版物,科技期刊應積極探索語義出版、數據出版、全媒體一體化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以多樣化的期刊內容深耕知識的精細化傳播,實現內容的再加工與增值。
通過大數據與語義分析,挖掘科研新知。科技期刊的數字化不是簡單的“媒介搬家”,而是文獻細粒度的結構化、語義化。知識發現是指通過語義分析等技術手段,使原文本的附加值得以提升,最終變為富含語義知識的智能內容。例如,愛思唯爾依托豐富的學科信息資源,與健康線(Healthline)合作開發了愛思唯爾合并醫學分類法,并以此為標準進行深度標引,將信息資源轉化成核心醫學概念、同義詞、等級關系、本體關系的分類系統體系和本題庫,逐步實現知識服務的結構化、對象化。這為我國科技出版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打破傳統模式中存在的慣性思維,即習慣于將一本書(或期刊)作為一個產品或一個數據單位進行銷售,從知識信息的角度出發,將期刊涵蓋的摘要、圖表、參考文獻、數據甚至是某一個概念等各類內容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看待。將每本期刊的信息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碎片化拆分,一條為一個數據單位,根據市場需求,通過大數據挖掘和算法分析篩選知識信息重組搭配,形成幾十條或幾百條信息集合的知識單元進行傳播、銷售。而這最終呈現的知識單元,才是人工智能時代,出版知識服務應有的呈現。
運用虛擬現實技術,豐富內容表達。虛擬現實技術包括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VR)、增強現實技術(augmented reality,AR)和混合現實技術(mixed realities,MR),正在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科技出版領域。VR通過將虛擬的信息實時疊加到真實的畫面或空間,提供多維度的內容呈現和更直觀、有趣的體驗,因此常被用于復雜艱深等專業性比較強的科研領域。2019年法蘭克福書展上,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實現了虛擬空間閱讀的第一個原型“神經虛擬圖書”(Neuro Book),用戶能夠在虛擬現實場景中瀏覽和閱讀書籍。MR指的是結合數字化的信息世界和虛擬畫面而產生的新的可視化環境,其實時互動的特性為臨床治療、科研成果交流和交互式教育環境營造等方面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2019年2月,微軟推出可輕松創建交互式內容、導入3D模型以及定制培訓內容的應用“365天動態指南”(Dynamics 365 Guides) [20],將機構知識轉化為可重復應用的學習工具,模擬沉浸式的場景體驗,高效地指導員工學習和了解實際工作中需要使用的相關工具和部件,大大節省了時間成本,提升了學習效率。
3.2 科技賦能,重塑出版流程
隨著科技的進步,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業務融合程度逐漸加深,從而推動了傳統行業場景的變革和產業鏈的重構。事實上,不論是新模式、新形態,還是科技出版與5G、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結合,都不可避免地會對整個科技期刊出版領域帶來破而后立的涅槃式重塑,進而實現從出版流程到業態創新的個性化服務理念蛻變和智能化知識服務進階。
深化智慧出版,提供專業化、個性化服務。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行為的學科,是包含機器學習、知識服務、內容推薦在內的技術生態體系。在文化科技融合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科技期刊出版智能化、自動化發展,深刻影響著從選題策劃到營銷推廣的各個環節。國外已經出現了一些用于學術研究及出版領域的智能工具,如幫助科研人員提升信息檢索效率的論文篩選工具 “語義學者”(Semantic Scholar)和“虹膜”(Iris);用于檢查稿件中統計數據和研究方法是否真實可信的同行評議管理系統“統計審閱者”(Stat Reviewer);以及集成文章智能評價、審稿專家智能匹配、主題內容智能分類與推薦等功能,并可以實現用戶個性化定制的內容管理平臺“昂斯洛”(UNSILO) [21]。這些嘗試為AI技術與科技期刊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非常有前景的參考。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逐步成熟和普及,未來將會滲透到我國科技出版流程的各個環節,通過優化內容管理和知識服務能力,為科技出版創新提供動力。
應用區塊鏈技術,升級組織服務。區塊鏈為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多種計算機技術的集成應用[22]。2016年區塊鏈技術風靡全球,并被廣泛應用于銀行、金融服務、保險領域。期刊出版業也及時洞悉這一潮流,引入區塊鏈技術。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加密安全性和可追溯等技術特性,它所架構的交易場景無須第三方機構背書,為科技期刊信任危機的解決提供了新范式。首先,在區塊鏈技術框架下,學術內容的生產流程可實時記錄、公開審查。作者科研成果的創作過程經由數據加密上傳至區塊鏈,一方面可以供學術編輯授權查看,以確保科研成果的誠信度,杜絕學術造假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打破了作者—編輯審稿人之間的協作壁壘,使開放型學術生態的建立成為可能。其次,同行評議過程的每一次交互均可以被記錄、追蹤。基于區塊鏈的技術特性,專家學者的原始審稿記錄經數據處理將作為誠信指標不可篡改地記錄在“身份信息池”中,有效避免了“偽造審稿人”的行為;另一方面,由于審稿記錄作為誠信記錄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負責審稿”的行為成本將被放大,使得他們對各自的行為更為審慎,有利于保障同行評議結果的公正、真實、可信。與此同時,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還可以應用于版權管理。作者可通過數字簽名的方式將版權信息寫入區塊,加蓋時間戳,即使版權發生多次流轉,但只要發生侵權,就可以依此追溯流轉軌跡,為版權信息提供不可更改的存在性證明[23]。
融合物聯網技術,貫通立體化的傳播渠道。物聯網,即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其核心技術包括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技術。通過在物體上加貼電子標簽,實現物體與互聯網的連接,完成智能化識別、定位和管理[24]。對于科技期刊而言,就目前來看,印刷渠道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渠道。對此,這種融合物聯網技術的新型“紙書”將成為拓寬科技期刊傳播渠道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科技期刊可以通過在傳統紙質書刊上印二維碼, 在二維碼中配套線上衍生內容資源與服務, 引導用戶在閱讀紙質書刊的過程中, 通過掃碼付費享用深度閱讀內容或其他增值服務。同理,也可以依托這種方式,實現科技期刊的“超文本”閱讀功能,例如將三維立體圖形、音視頻和文字闡釋等深度閱讀內容以二維碼為入口嵌入文獻中,實現紙質科技期刊與多媒介形式的結合。未來,也可以將智能采編系統與電子標簽信息貫通,通過掃描的頻次和閱讀、瀏覽、分享等信息行為判斷讀者關注的論文內容、行業研究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從而為確定選題和組稿方向提供參考。
注 釋
[1]科技部.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EB/OL].[2019-08-16]. https://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2]2020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在京發布[EB/OL].[2019-12-29].http://cn.chinadaily.com.cn/a/202012/29/WS5feade43a3101e7ce9738195.html
[3]Journal Citation Reports[EB/OL].[2020-12-31]. https://clarivate.com/webofsciencegroup/solutions/journal-citation-reports/?campaignname=Publisher_Neutral_Journal_Intelligence_JCR_Parent_SAR_Global_2020&campaignid=7014N000000Cw9v&utm_campaign=Publisher_Neutral_Journal_Intelligence_JCR_Parent_SAR_Global_2020&utm_source=earned_coverage&utm_medium=press
[4]本土科技期刊距世界一流還有多遠[EB/OL].[2019-09-09].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183192308325476957&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ource=share&share_to=weibo
[5]任勝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我國學術期刊國際競爭力的提升[J].科學通報,2019,64(33):3393-3398
[6]《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0)》發布[EB/OL].[2020-10-10]. http://d.youth.cn/newtech/ 202010/t20201010_12524798.htm
[7]盧全,王旌,姜永茂.中華醫學會雜志社轉企改制實踐及思考[J].編輯學報,2020,32(1):10-13+17
[8]李慧,馬建華.中國科協期刊的集約化運作案例研究:以中華醫學會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860-862
[9]郭偉,許國良.媒體融合下高校科技期刊的區域協同發展模式[J].編輯學報,2016,28(3):226-229
[10]楊軍.融媒體時代地方高校科技期刊的功能調整與轉型發展芻議[J].科技與出版,2020(3):143-147
[11]國際出版集團2019年報分析顯示:整合數字平臺 催化規模效應[EB/OL].[2020-05-08]. https://www.sohu.com/a/394062089_99957183
[12]楊丹丹,胡心婷.學術期刊對稿源質量的影響研究[J].出版科學,2017,25(3):10-15+24
[13]馮廣清.淺談審稿專家隊伍的建設與優化[J].新聞傳播,2017(3):24-25
[14]任衛娜.近年來我國科技期刊審稿問題研究綜述[J].出版科學,2020,28(2):45-51
[15]沈正軍,熊偉.學術期刊審稿制度改革的路徑選擇[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5):184-188
[16]張潔,王倩,董應才,吳曉利.學術期刊行業審稿體系探討[J].編輯學報,2003(6):414-415
[17]王立爭.完善學術期刊雙向匿名審稿制度的幾點思考[J]. 編輯之友, 2014(11):76-79
[18]何玉娟.科技期刊學術審查應力求公正與公平[J].編輯學報,2017,29(2):119-121
[19]劉錦宏,張亞敏,徐麗芳.增強型學術期刊出版模式研究[J].編輯學報,2016,28(1):15-17
[20]徐麗芳,嚴玲艷,趙雨婷,等.攻守之間的嬗變:2019海外科技期刊出版動態研究[J].科技與出版,2020(03):35-46
[21]董文杰,李苑.科技期刊智能出版工具:UNSILO平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6):702-709
[22]中國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論壇.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R].北京: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2016:1
[23]李琦,張麗,張艷欣.區塊鏈解決科技期刊信任危機路徑淺析[J].今日科苑,2020(6):74-79
[24]劉冬梅,張藝.“互聯網+”與科技期刊的融合途徑探討[J].天津科技,2016,43(3):91-93
(收稿日期: 2021-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