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闡述退役軍人、農民工、下崗工人和新型職業農民這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的主要形式和扶持政策,針對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中實際運行存在不足、標準的落地性不實、校企合作深度不夠、基礎條件明顯不足等問題,提出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對策:政府層面,推進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加強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理論研究工作;組織層面,認清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的特點,開展基于崗位需求的四類人員職業技能等級標準開發,建立系統的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保障體系;個人層面,強化自我職業技能開發意識,樹立終身教育和學習觀。
【關鍵詞】四類人員 職業技能開發 職業技能需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7-0015-03
根據國家對高職擴招工作的部署,高職院校面向退役軍人、農民工、下崗工人和新型職業農民這四類人員(以下簡稱四類人員)敞開招生大門。作為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支柱之一的高等職業教育,在邁入普及化階段的過程中如何滿足四類人員的職業技能需求,真正發揮推動轉型的基礎作用,值得研究者深入探討。因此,加強四類人員職業能力開發方面的研究,推進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更好地推動擴招背景下高職院校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一、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的主要形式和扶持政策
2019年以來,教育部辦公廳等6個部門就做好高職擴招專項工作下達通知,提出面向四類人員擴招,提高四類人員的學歷和職業技能,促進更高質量就業。
(一)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的主要形式
四類人員主要通過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社會培訓和評價機構、企業三類培訓主體開展培訓。對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而言,主要是面向四類人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其中學歷教育主要由高職院校實施,入學采用高職院校自主命題及組織實施,以“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核方式,主要側重職業技能考試,對四類人員采取免文化素質考核。入學后,按照普通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分類制訂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學制為3年,符合試點高職院校畢業條件和要求,可獲得高校普通專科畢業證書;培訓方面,重點承接勞動力轉移培訓、創新培訓、職業資格培訓等內容。對社會培訓和評價機構而言,每個省、市、縣都設定點培訓機構對四類人員進行培訓,目前全國民辦職業培訓機構近2萬家,承擔了各類職業工種培訓范圍。例如,在廣西,2019年南寧市職業培訓機構有595家,2020年經自治區人社廳批準區內第一批37所職業院校成為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試點機構。對企業而言,企業既是用人單位也是職工培訓的主體,主要面向符合條件的四類人員開展崗前培訓、新招用和轉崗人員參加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等。
(二)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扶持政策
第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在推動職業技能開發方面的舉措。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完成補貼性培訓5000萬人次以上,技能勞動者占就業人數總量要達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總量的比例要達到30%以上。
第二,促進職業院校全面開展職業培訓工作。教育部等14個部門聯合印發《職業院校全面開展培訓促進就業創業行動計劃》,提出“到2022年,使職業院校成為就業創業重要陣地,職業院校年承擔補貼性培訓達到較大規模,開展各類職業培訓年均達到5000萬人次以上”。在核定職業院校績效工資總量時向承擔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單位傾斜。
第三,實現企業技能培訓補貼全覆蓋。一是培訓對象覆蓋全體勞動者,包括就業人員和準備就業創業的人員在內。二是符合條件的四類人員按照規定享受職業培訓補貼。三是稅收優惠方面,2008年起施行的企業所有稅實施條例規定,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作薪金總額2.5%的部分,準予扣除;超過部分,準予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扣除。四是企業在技能人才培養方面發揮的作用,提出支持規模以上企業或者吸納就業人數較多的企業建立職業培訓機構開展職工培訓,并鼓勵承擔培訓任務,對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院校,可根據畢業生就業人數或培訓實訓人數給予支持。
第四,社會職業培訓機構享受與公辦同等優惠政策。落實民辦職業培訓機構與公辦同類機構享受同等待遇政策,不斷培育發展壯大社會培訓機構。
第五,退役軍人提升全日制學歷免學費政策。符合條件的退役軍人報讀全日制高職院校,費用由國家資助,3年學費全免。
二、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分析評估
自2019年高職擴招工作啟動以來,四類人員實際錄取35.8萬人,實際報到人數為19.6萬人,廣西2019年面向四類人員開展高職擴招工作,共錄取四類人員33839人(退役軍人33052人,下崗失業人員108人,農民工569人,新型職業農民110人)。表1為2019年至2020年高職院校在全國錄取四類人員的數據。
職業技能培訓與技能開發是安置人員就業和提高工人勞動生產率的重要途徑。下面就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涉及的多個方面進行評估。
(一)建立了職業資格運行機制,但實際運行仍存在不足
目前,我國建立了資格框架內部和外部質量保證機制,涉及人社部、教育部、學校和培訓機構、行業企業機構4個系統多元主體相互協調合作、職責分明的資歷框架組織架構,確保所培養人才質量與資格框架各等級學習成果等值,增加資格框架的社會公信力。但是,目前距離國務院提出的建立職業資格與職稱、學歷比照認定制度還有一定差距。影響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用人的勞動制度與育人的教育制度分離,即用人信息與職業教育的育人信息不對稱,導致職業教育辦學缺乏市場和職業預警機制,行業、企業無法融入職業教育改革中。二是職業資格證書與教育學歷證書的分離。學歷證書由教育部頒發,職業資格證書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核發,目前未有文件明確界定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應獲取哪一級職業資格證書。三是教材內容與崗位需求脫節,教材及相關軟硬件資源的陳舊和缺失,導致實踐環節仍停留在“紙上談兵”或者“蜻蜓點水”上,出現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現象。
(二)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培養方案,但標準的落地性不實
高職院校是四類人員學歷教育主體單位,經實地走訪,發現大部分高職院校針對四類人員制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和配套培養標準,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培養標準體系。目前,高職院校擴招的四類人員大都是選擇半工半讀的形式,線上線下教學成為目前各高職院校教學實施難點和瓶頸。因為,目前各學校線上教學處于摸索階段,無法達到教學預期效果;線下各類人員的難集中以及教學專業技能實操工位和設備的不足,成為線下教學的一個短板。這些導致職業院校的師資培養、實訓條件建設、線上教學等都無法適應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的需要,很難按照培養標準要求去培養人才。
(三)培養模式多種多樣,但校企合作深度不夠
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培養的組織模式與不同類別學校、培訓機構采取的教學方式相關,除常規的學校教學組織培養模式,還有面向四類人員職業技能短期培訓等。各類生源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不同的培養模式,學生畢業后取得的證書也各不相同。作為學歷教育的職業技能開發的主體單位,職業院校本應該為不同人群提供提高技能水平和職業素質的途徑,但就目前實際運行情況來看,未能很好地面向四類人員開展校企深度合作,不能為四類人員提供更符合就業崗位的實習實訓場地,存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浮于表面等現象。
(四)明確了職業技能培養標準,但基礎條件明顯不足
教學資源建設方面的問題有:一是實訓室和實訓設備不足。由于擴招人數多且專業分散,現有校內實訓設備僅能滿足全日制高職學生,若半工半讀學生返校,則實訓工位和設備無法滿足教學需要。二是實訓室功能和設備未能滿足四類人員技能需求。三是各校線上課程教學資料不齊,缺少教案和課程標準等教學資料。
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問題有:一是擴招后專任教師嚴重不足;二是輔導員、思政課教師人數不達標;三是外聘教師偏多且年齡偏大。
(五)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自我認知(學情)評估分析
上述從政策、法律及實施狀況進行系統的闡述,屬于社會狀況方面的研究。為了更全面地把握廣西對四類人員職業能力開發的現狀,現從四類人員對職業技能開發的自我認知出發,設計一份調查問卷,旨在通過問卷中的問題,具體了解被開發對象對職業技能的實際需求與開發障礙,從而對現狀研究中的個體認知有初步的了解。
本次調研樣本共630份問卷,從調查結果分析得出:一方面,四類人員對開發自身職業技能有著強烈的需求。另一方面,已有的職業技能開發狀況不夠理想,比較突出的表現為:一是四類人員對政府的職業技能開發政策和組織單位的職業技能開發規劃并不是很了解;二是已有的職業技能開發的開發內容、開放形式以及開發效果上還存在與四類人員需求不符的問題;三是四類人員自身還存在時間、精力、學習能力等方面的障礙,致使無法完成培訓任務或未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四是四類人員對職業技能開發的咨詢和指導的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等等。
三、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的對策
(一)政府層面
1.推進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
無論是學歷教育還是職業技能培訓,其目的都是培養符合市場、崗位需要的人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了讓學員能夠學有所獲,達到畢業或結業要求,建立和完善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的質量保證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必須制訂客觀的開發標準、科學職業能力鑒定管理制度和嚴格評價機制,編制標準化工作指南,指導職業技能等級標準開發;其次,在技術手段上支持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建立反映四類人員培訓需求的信息系統,包括專業課程、技能培訓、實訓條件、師資調配等系統,逐步使四類人員的職業技能開發工作網絡化、智能化、市場化、社會化。建立系統平臺,幫助組織單位和四類人員準確、全面地掌握信息情報。
2.加強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理論研究工作
當前,面向四類人員的擴招工作處于剛起步階段,對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方面的理論研究比較匱乏。隨著四類人員規模不斷壯大、配套政策陸續出臺等,加強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理論研究工作迫在眉睫。例如,應加強對四類人員學情測評研究,加強對職業技能開發指導和咨詢方面的研究。另外,調查問卷顯示,四類人員的職業技能開發需求還有較大差距。因此,如何針對不同人員的需求,設計開發不同的學習內容和方式、方法,也是值得研究的領域。
(二)組織層面
1.認清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的特點
對四類人員的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學業水平、學習條件、技術技能基礎、社會閱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習目的和心理預期等學情進行調研分析,組織單位從課程內容、教學組織、教學方式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資源等方面進行因材施教。例如,基于四類人員個人工作和生活情況,開發實用性課程內容,實操學時多些,理論學時少些,合理設置課程與學時;四類人員大多有一定的社會閱歷,生活和工作較繁忙,因此教學組織要靈活,人員配置要合理。
2.開展基于崗位需求的四類人員職業技能等級標準開發
基于“1+X”證書制度、崗位用人需求視角,構建四類人員職業資格等級及職業能力標準,進而滿足四類人員教育教學要求和四類人員就業需求,為四類人員人才培養標準提供借鑒。組織單位應清晰明確職業技能開發流程和如何開發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要與有關專業教學標準進行銜接,職業院校要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融入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內容中,可以將相關課程考試與職業技能等級考核進行合并,旨在統籌考慮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專業教學標準的共性與差異性,為實現不同層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學分互換打下基礎。
3.建立系統的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保障體系
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且在擴招背景下四類人員規模遞增,如何讓四類人員職業技能開發持續有序進行,人才培養保障機制是接下來重點工作。應從四個方面著手:一是組織機構設置及人員配備。由于高職擴招四類人員辦學達到一定規模,部分高職院校專門成立退役軍人或國防學院等二級學院,從管理人員、師資隊伍、教學資源、后勤保障、學生管理、資助工作以及規章制度等方面建立健全組織機制,同時在人員配備上要嚴格按照教育部有關文件要求,配足配齊教學專任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以保證教學質量和日常管理。二是搭建線上教學平臺,包括學習、考試、測評、管理四大子系統。學習模塊包括直播課、錄播課、面授課、音頻,考試系統包括隨機做題、章節練習、高頻錯題、每日一練習,測評系統包括錯題統計、弱點分析、模擬考試、自動閱卷,管理系統包括用戶、訂單、課程、統計管理。通過線上學習平臺的升級改造,滿足四類人員無法集中到校學習的困境,同時達到在校正常學習效果。三是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教育教學資源是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條件,基于教師、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更好地為四類人員教學改革設計,充分利用產教融合基地,將企業的實訓設備和人員引進來,或者把四類人員帶出去,集中、分組開展線下實踐課的實施,滿足四類人員的技能實操意愿。四是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一方面建立平臺,充分利用線上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和線下教學質量常態監控與評估相結合,通過數據分析與統計,對專業設置、培養方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改革、質量監控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進而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創新考核標準,圍繞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核心能力學習成果設計基于學習者完成任務的能力考核指標,通過考核,學習者能更明確應達到的能力標準和實現的學習成果,以保證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含金量。
(三)個人層面
1.抓住時機,強化自我職業技能開發意識
在高職擴招政策下,四類人員應抓住時機,提高自我職業技能開發意識。四類人員應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和學會學習的重要性,首先應端正學習態度,掌握學習方法,珍惜重返校園再次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其次,學習要有針對性。由于時間和精力有限,四類人員應該結合自身和就業崗位有目的地進行職業技能開發,為就業創業打下良好知識、技能體系基礎。再次,拓展信息渠道,增強學習主動性。一是從政府、人社部門、教育部門等公開發布的信息中獲取有用的資訊;二是從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上提取信息,參與職業技能開發培訓;三是自我創造機會和條件,通過主動向有關部門和人員尋求幫助,為自己職業技能開發創造條件。
2.強化“打鐵還需自身硬”的理念,樹立終身學習觀
四類人員要始終保持終身學習和態度觀念,加強理論素質修養和實踐業務能力,努力克服“吃老本”等錯誤傾向,自覺做終身學習的楷模。四類人員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把學習當成常態,不管工作生活再忙,也要擠出時間,加強學習。
【參考文獻】
[1]胡秀錦.上海在職成人職業能力開發現狀及其對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2.
[2]歐斯瑪尼·張.先前學習認證:學分銀行制度建設之關鍵[J].中國成人教育,2014(15).
[3]王鳳嬌.吉林省新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及需求分析——基于吉林省中部地區的調查與分析[J].吉林農業:下半月,2014(2).
[4]張春平.論職業技能等級標準開發的三要素[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6).
注: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2020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能力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面向四類人員的職業技能開發狀況評估與需求分析研究”(2020KY29006)
【作者簡介】王秋雨(1983— ),女,遼寧沈陽人,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