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
摘 要:面對新課標對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語文教師應當積極探索相應的教學策略,注重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文章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四個關注”進行探討,以構建高效課堂,提升教學境界。要關注學生主體,點燃熱情興致;關注教學方式,引進信息技術;關注生態教學,回歸“真語文”;關注總結反思,結尾意味深長。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生主體;教學方式;生態回歸;討論總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6-0038-02
語文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審美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構建語文高效課堂,提升教學境界,是每個語文教師應該不斷探索與反思的問題。下面結合語文教學實踐,從關注學生主體、關注教學方式、關注生態教學、關注總結反思四個方面對此進行探討。
一、關注學生主體,點燃熱情興致
青少年學生往往充滿好學上進的激情與高昂的學習興趣,但他們的熱情很容易消退,注意力難以集中。而傳統教學模式多為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這種課堂關系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與信心。為此,語文教師要關注學生主體,考慮學生心理需求,重視游戲化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的結合,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首先,語文教師要靈活引入游戲化教學。可以結合語文教材內容上網搜集相關的游戲化情境教學資源,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印象與理解,并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對課文進行續寫,提升語文學習價值。還可以引入目前流行的翻轉課堂模式,采用游戲競爭方式促使學生高效學習。比如課堂教學之初設置幾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定時搶答,由此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效率。其次,教師要靈活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課堂教學之初,教師可以提出幾個與課文相關的問題,但不公布答案,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自行討論得出答案,從而真正將學生吸引到課堂學習之中。例如,教學《賣油翁》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文中哪些細節體現出賣油翁技藝高超,隨后讓學生通過小組內部討論得出本小組的答案,然后讓各小組派代表發言,最后在班級范圍內進行討論,得出統一完整的答案。這樣可以真正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獨特價值,提高學習熱情。
游戲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語文教學模式,一方面能使語文教學符合學生愛玩的天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能將學生吸引到語文課堂之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對于打造高效語文課堂具有重要意義。
二、關注教學方式,引進信息技術
當下的語文閱讀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教師教學方式比較單調,師生互動較少,多為教師生硬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機械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比較壓抑,未能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打造高效課堂。為此,語文教師要關注教學方式的創新,通過引入信息技術,優化教學風格,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資源。教師可以上網搜索與課文相關的教學輔助資源,如動畫短視頻或者朗誦視頻,然后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播放,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產生比較深刻的印象。例如,教學《春》時,可以為學生播放朗讀視頻,使學生在朗讀者的情感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為正確把握主旨打下基礎。其次,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輕松的課堂情境,優化課堂教學風格,改變傳統教師生硬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機械式教學方式。例如教學記敘文或者童話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大致瀏覽一遍文章,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帶領學生想象文章中的環境與人物,然后利用PPT和動畫向學生展示文章中人物的相互關系、主要特征以及文章發展時間線,將學生真正帶入到文章中,讓學生仔細體會文章的內涵。最后,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還原“現場”。例如,對于《孔乙己》這篇文章,很多學生在閱讀的時候雖然能讀懂文章主要內容,但難以通過片段體會那個時代的看客心理、自我麻痹式樂觀以及部分科舉失敗的讀書人的不幸,因而難以與作者共鳴。此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介紹視頻,主要介紹那個年代的生活環境與人們的普遍思想觀念,給予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將課堂變為文中現場,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互聯網對語文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教師要順應時代潮流,關注教學方式的轉變,優化教學過程,變傳統黑板粉筆為多媒體大屏,變傳統灌輸式教學為生動真實的情境式教學。
三、關注生態教學,回歸“真語文”
生態體驗式教學模式將負責傳授知識的教師(傳教者)作為“指引者”,將接受知識的學生(受教者)作為“體驗者”,同時教師自身也可以是體驗者。生態體驗式教學模式將知識學習與學生的自然學習體驗、生命價值探索結合起來,強調放松身心,突破成績與考點的條條框框,以一種更為和諧自然的方式促進學生吸收理解知識。
一方面,教師要注重為學生創設生態自然環境。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室內布置一些綠色植物,營造“曲徑通幽處”的意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語文學習感受。在冬天大雪紛飛之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回歸自然,感受“未若柳絮因風起”的真實生態意境。另一方面,教師要注重創設語文課堂體驗場。要將語文知識融入生活,歸于生活,通過日常生活的自然和諧影響學生認知,使學生突破慣性思維的束縛,與知識產生出于自然與生態反應的碰撞。例如,教學《背影》的時候,教師在導入環節可以鼓勵學生根據實際生活體驗思考“為什么文章強調父親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這就像媽媽把碗里的肉一股腦全部倒在孩子碗里,代表媽媽絲毫沒有想留一塊肉給自己,也就體現出母愛的偉大。將生活中的體驗代入文章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將自己由單純的文章之外的讀者轉為文章之內的真實體驗者,能夠在優化學習體驗的同時豐富生態和諧感知。
創設語文課堂中的自然體驗場與人文體驗場,以立體直觀、自然和諧的情境引導學生真看真聽真感受,于潛移默化中與生態體驗融為一體,也能促進生態體驗式教學實際作用的發揮與內容形式的完善。
四、關注總結反思,結尾意味深長
一節課的結尾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尾是否意味深長,能否引起學生的反思,是評價一堂課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為此,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開放式對話、總結式表達,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主動探索與積極感悟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獲得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課堂結尾體驗感。
要想有意味深長的課堂結尾,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教師可以在結尾處針對本節課所學內容提出一個思考題,讓學生在課下思考,下節課開始之初公布答案。這樣可以使學生溫習本節課的內容,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其次,教師可以針對本節課的內容為學生拓展課外學習資料。例如,講完《孔乙己》之后,教師可以在結尾處為學生講述魯迅的另一篇名作《阿Q正傳》里的精彩片段,吸引學生在課外閱讀。
每節課的總結反思是課堂的重要環節之一,而這一環節往往因教師的拖堂或者其他因素而被忽視。針對這一問題,語文教師應當通過加大開放式對話、總結式表達的力度,檢驗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吸收情況,進而通過對學情的準確把握,有針對性地開展下一步的教學工作。
綜上所述,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其提供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結合生態教學打造“真語文”課堂,設計意味深長、令人深思的課堂結尾,是當今構建語文高效課堂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發揮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王樹國.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語文教學通訊,2020(02).
[2]楊軍.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語文建設,2015(14).
[3]王麗娟.初中語文高效課堂需要教師如何做[J].語文建設,2014(05).
[4]覃潤昌.初中語文教學貫徹素質教育思想初探[J].中國教育學刊,201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