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教育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音樂教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尤其是在音樂課程開始納入中考的范疇之內,它的重要性更是顯而易見。而合唱作為基礎音樂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一直以來因具有適用于學生數量居多的教學,而且教學效率高,但“成本低”等特點,所以在基礎教育中很受歡迎。雖然在“合唱”這一模式相較于器樂等相對簡單,但每個成員都必須發揮自己的作用,以確保歌曲的藝術特征得到充分體現,合唱效果得到優化。在教學過程中于教師而言,須做到在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教學理念基礎上,制定科學有效的合唱班培訓策略,不斷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中學生;合唱訓練;教學方法;探究
引言
積極的合唱訓練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的張力,發展他們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藝術文化,促進他們的思想形成和個性的完整性。然而,在音樂教學中,合唱訓練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問題仍然存在。因此,中學音樂教師應充分認識合唱訓練的重要性,并為合唱訓練制定具體的教學措施。
一、中學音樂教學中合唱對于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意義。
根據學校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課堂教學應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發展。目前的教育模式應以學生的智力和能力發展為基礎。
(一)合唱能幫助學生掌握音樂技能
在中學的音樂教學中,合唱的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音樂技能,特別是在音準訓練和節奏訓練方面,這使得中學生的音樂素養得到“質”上的變化,整個練習過程也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技能。合唱培訓本身類似于一個“團體”,對于中學生來說通的積極地參與,也是對自身融合與協調能力的一種提升,同時合唱訓練環境下中學生教育的多樣性也是他們不斷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合唱訓練在中學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合唱可以鍛煉學生的能力
積極開展合唱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樂感,還可以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在合唱訓練中,學生對音樂元素的敏感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他們掌握了音樂的欣賞和評價方式,提高了感知能力,運用類比思維和判斷能力。將音樂“技能”變成“能力”,這對于中學生的身心發展都有著積極作用。由此可見,合唱訓練不僅僅培養的是簡單的樂感,還可以培養其他技能,比如協調能力、合作能力等等,并為其他學習科目提供指導。
中學音樂教學以集體活動為主,合唱訓練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它主要是通過分工與合作來實現歌曲的基本目標。正是由于這種獨立的分工,學生們對唱歌的熱情增加了,他們能夠表達自己對聲音各個部分的看法。但同時在分工和合作要求非常精確的基礎上,旋律的各個部分必須清晰,節奏必須準確,學生必須有一個配合的概念。通過與合理分工的合作方式,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對歌手的培訓應合理安排,適應實際需要,使整個情感表達過程更有活力,同時調動學生音樂學習興趣,提高合作能力和創造力。
二、關于中學生合唱訓練教學方法的探究
(一)在合唱教學開始前,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中學合唱教學本身具有的教學功能與教學目標也是它長期作為中學音樂教育方式原因之一。中學合唱教學在培養學生的歌唱技能、生活價值觀、音樂藝術欣賞和自我表達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在教學前明確相關的教學目標,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音樂教育,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有效發展。
在歌唱技巧方面,合唱促進了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歌唱能力。掌握合唱技巧意味著學生可以從更廣泛的角度欣賞和理解音樂,并有效地為提高學生的音樂質量做出貢獻。在生命價值教育方面,合唱實踐有效地培養了團隊精神,促進了集體主義意識的發展和增強,增強了集體責任感和認同感。此外,合唱形式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產生共鳴,促進對歌曲內容的更好理解,積累和豐富多種情感,有效地發展價值觀。
(二)在合唱教學過程中注意對學生演唱姿勢的矯正。
正確的演唱姿勢可以使合唱方法更科學、更自然,使學生的表現更正常、更有效。在合唱練習中,學生畸形的姿勢往往會增加氣功訓練的難度,使發音時呼吸異常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告知學生有關的姿勢問題,并有效地糾正每個學生的姿勢問題,以促進合唱練習的順利進行。在合唱練習中保持良好的姿勢有助于提高成績。在合唱表演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心理狀態是影響觀眾感知的重要指標。如果學生以正確的姿勢專業地唱歌,這將有效地提高觀眾的印象,并促進戲劇表演的有效提高。
(三)強化學生識譜和基礎訓練的水平。
為了保證合唱能力的不斷提高,有必要加強對學生的節奏、語調等方面的培訓,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某些細節問題。2011年,音樂課程明確強調了提高中學生閱讀音樂能力的重要性,并在兩個層次的音樂教學中發揮了核心作用。為此,教師應注意培養技能的重要性,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在中學階段對音樂有的一個準確的解讀,同時利用音樂來練習閱讀技巧的合唱曲目,以更好地提高閱讀技巧和合唱音樂。在合唱教學的實踐中,教師還必須審視學生聲音的力量,分析好歌和壞歌。重點是分析合唱的水平,這直接受到學生聲音的影響。培養學生的聲音需要嚴格遵守規范和相關規范,為學生提供科學的指導,提高學生的音質意識。有可能從學生的聲音開始,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發展自己有秩序、圓潤的合唱,消除不尋常的音色。
結語
合唱訓練除了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教師的角色也占據很高的地位。為提高初中合唱教育的效率,需要教師表現出高度的主觀性,并考慮到合唱教學和初中學生生理特征與心理特征,進行有效性的教學。而不是“照葫蘆畫瓢”,而是要根據合唱團體的特點或是針對薄弱點進行有效訓練,不斷提成整體的合唱能力。把致力于激發學生合唱的興趣作為主要出發點,采用科學教學方法和方式,不斷反思教學過程等等,或是并改進評價教育質量的機制等都是有效提高合唱訓練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潘婧蕓.中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策略研究[J].北方音樂,2019(22).
[2]付維榮.曲意迎合成妙音——初中音樂合唱教學的創新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1).
[3]安宸兵.淺論初中階段變聲期男生如何參加合唱訓練[J].黃河之聲,2019(20).
[4]吳新華.淺談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合唱教學[J].北方音樂,2019(19).
作者簡介:
張穎,女、漢族,廣西桂林、1976年5月24日、本科、中學一級、研究方向:中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