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探討思維導圖在幼兒階段中的應用現狀,為我國學前教育學者和實踐者更清楚地了解思維導圖在幼兒階段中的使用情況,并為今后思維導圖在學前教育中的運用提供一些建議。本文在檢索國內幾個著名學術數據庫的基礎上,分析了思維導圖在我國幼兒教育應用的適宜性問題、應用領域、運用方式、有效性問題,最后說明了思維導圖在幼兒階段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思維導圖;幼兒;綜述
思維導圖的誕生標志著人們在大腦潛能的開發創新的研究之路上,步入了一個新階段,從1970年“記憶之父”東尼·博贊發明至今,已經成功地改變全球超過2.5億人們的思維方式與思考習慣。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思維激發、系統思考、思維整理的可視化思維工具,把主題詞和圖像、顏色建立聯系,充分科學地調動大腦機能促進人思維發散性、全面性、邏輯性的發展,被稱為“大腦的瑞士軍刀”。新加坡、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在他們的教育改革策略中加入了思維導圖的應用,并且教育效果比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新加坡和英國還將思維導圖列入了幼兒園的必修課程之一。
我國思維導圖的在幼兒教育應用研究已有十余年的歷史,但就最近十年的論文發表情況來看,各年度發表的數量不一,但呈曲折上升,這方面的研究凸顯其日漸活躍的趨勢,反映出這幾年研究者們在教育領域把思維導圖運用的目光逐漸轉向了幼兒階段的運用。
一、思維導圖在幼兒階段運用的適宜性問題
研究者們主要從生理和心理兩個維度分析思維導圖在幼兒階段的適用性。從幼兒生理學角度來看,首先,兒童手部的小肌肉仍在逐漸發育,用筆寫字難度系數大,而涂涂畫畫的方式正符合思維導圖的繪制方式。其次,基于腦科學的研究,思維導圖的原型是神經元,從表現形式來看,“思維導圖”與大腦神經元的發展是統一的,幼兒正處于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更應該采用符合大腦發展的認知工具。從幼兒心理的角度來看,第一,受兒童認知水平發展的影響,兒童識字水平較低,繪畫是兒童表達自己意義和情感的一種重要形式。其二,思維導圖的鮮明、豐富、生動的呈現形式符合幼兒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第三,抽象思維還處于萌芽階段,幼兒能慢慢開始形成意識的符號功能,并開始理解其他物體、圖片和文字可以用來標記和替換物體。
二、思維導圖研究涉及的幼兒教育的領域
我國思維導圖在幼兒教育研究涉及多個方面,但從統計結果來看,應用最多的前兩個方面為思維導圖在五大領域中的教學活動的運用、思維導圖對幼兒發展方面的研究。[1]從論文數量上看,關于思維導圖在五大領域中的教學活動主要集中在語言領域,尤其是繪本和故事教學中,其次是思維導圖對幼兒發展方面的研究,其他方面的應用則較為分散,比如游戲活動、主題活動、環境創設。從思維導圖對幼兒發展方面來看,重在研究思維導圖對于幼兒在發散性思維、想象創造力、閱讀能力、敘事、因果推理能力等的研究。
三、思維導圖在幼兒階段教育運用的方式問題
吳熊、楊曉瑜、吳丹丹、金夏娟等人在他們的文章中都提到了在幼兒活動中教師根據具體活動內容,使用黑板、彩色粉筆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示范,幼兒再使用白紙和彩色畫筆繪制自己的思維導圖。朱曉赟和吳婷還指出了可以通過貼圖的方式進行思維導圖的制作。高瑞星在他的碩士論文里采取了imind map11軟件和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等電子工具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而申靈靈在其碩士論文里展示了flash和Thinking Maps軟件在幼兒思維導圖教學運用的可操作性。
四、思維導圖應用在幼兒階段教育有效性問題
學者們通過研究發現思維導圖在繪本故事中的運用,可以幫助幼兒理清故事的發展脈絡,理清故事的內容和情節。與傳統的閱讀教學方法相比,思維導圖可以直觀地呈現思維,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圖式。它能顯著提高幼兒故事閱讀的完整性,同時幫助幼兒提高對故事的關注度和后續性,增強因果推理能力,對故事的內容和發展進行進一步的推斷、預測和解釋。他們進行有效的可視化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良好的閱讀思維。思維導圖在幼兒游戲中的運用,有利于提高想象力的轉化,改善角色之間的互動,提高角色扮演的水平,有效提高幼兒游戲的質量,從而提高幼兒自主游戲的水平。[2]一般來說,思維導圖可以增強幼兒思維的有序性,發展幼兒思維的邏輯性,理清事物的秩序,建構幼兒思維的整體性,增強幼兒思維的綜合性,突出幼兒思維的多樣性,改善發散性思維,有利于孩子形成思維習慣,有利于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一起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結論及建議
(一)從研究數量來看,思維導圖在幼兒教育階段應用研究總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運用領域多集中在語言教育尤其是繪本故事教學,其次研究者在思維導圖運用對幼兒發展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以后在研究的領域方面可以多多擴寬,比如在科學、藝術、健康、社會領域方面的思維導圖的應用,并進一步探索思維導圖在幼兒階段的教育作用。
(二)從研究方法上看,研究者已經超越了個人教學經驗的總結性、思辨性的研究方法。初步采用了定量或綜合研究的方法,但總體而言,定量研究論文和混合研究論文較少,且多為經驗性論文。[3]
(三)從研究的問題來看,研究者更多關注思維導圖在幼兒階段運用的適宜性和教學應用效果兩個方面的問題,對于思維導圖在幼兒階段的具體使用的策略研究較少。在繪制方式方面,大多數的研究者都是采用實物紙和彩色筆對幼兒進行思維導圖的設計與制作,嘗試用圖片粘貼的方式較少,對于運用電子設備進行思維導圖的設計較少,外國幼兒3D思維導圖的設計與制作并未進行嘗試。
(四)從研究結論來看,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幼兒實現學習內容圖式化、思維過程可視化和知識點分散的整合。它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幫助他們理解學習內容。因此,對提高教學效率具有積極意義。[4]
本研究是關于思維導圖在我國幼兒階段中應用的文獻綜述,今后的研究可以擴大語言文獻檢索的范圍,探索國外文獻研究的最新進展。此外,關鍵詞“思維導圖”和“概念圖”可以包含在關鍵詞中,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研究思維導圖在幼兒教學中的潛在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3][4]張海森.2001-2010年中外思維導圖教育應用研究綜述[J].中國電化教育,2011(08):120-124.
[2]康莉萍.思維導圖在幼兒角色游戲中的應用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20(08):19-20.
作者簡介:
周佳欣(1996年5月14日),女,民族:漢族,學科:學前教育,研究專長: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最后學歷:研究生學歷,最后學位: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