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雯苑


摘 要: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許多洋節日逐漸進入我們國人的生活,如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等,幼兒受到外來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變的冷漠起來:據調查,大部分中國孩子對我國有哪些傳統民族節日、為何過節?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他們不知道為什么要吃湯圓、臘八粥、清明團子、粽子、月餅;愛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中國的傳統民族節日氣氛越來越淡,這樣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非常不利。我們面對民族傳統節日的疏淡,不能只做無謂的嘆息,而應該以實實在在的行動來保存和弘揚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本文將針對幼兒園民族節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談談如何更好地在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教育。
關鍵詞:幼兒園;民族節日;教育
一、什么是中國傳統民族節日和傳統民族節日教育
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種載體,具有悠久歷史、世代相傳且具有群眾性、周期性、綜合性和基本穩定活動內容的特定的日子。有喜氣洋洋的春節;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張燈結彩的元宵節;懷鄉祭祖的清明節;紀念屈原的端午節;登高遠眺的重陽節、團團圓圓的中秋節等。它們體現著我們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尊老愛幼、追求和平、團結合作等美好品質和精神。將這些文化繼承和發揚是教育的使命。這里所介紹只是漢民族的一些較大的傳統節日,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眾多的民族節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
傳統節日教育活動:指利用傳統節日的時間節點,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促進受教育者身心全面發展的社會活動。
二、傳統民族節日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義
教育部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領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越是民族越有生命力。” 我國的民族節日從先秦發展至今,中華民族的強大的歷史底蘊已沉淀出許多內容豐富,蘊含深厚的節日。然而,在日新月異的新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文化消費、生活方式等都在發生著變化,我國的傳統節日逐漸讓出了其傳統地位。隨著節日內容日漸廣泛,作為現代的幼兒教育工作者,除了關注那些與現代社會發展緊密相連的西方文化節日,如:節水日、糧食日、環境日等,我們還應該讓幼兒不忘我過傳統的民族節日。我國幼教前輩陳鶴琴曾指導我們:“編制課程的第一原則是民族的,要學會挖掘本國的教育資源,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能反映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美德的‘中國化課程。”
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民族節日源于生活,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密切關系,有著豐富多彩、令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有著適合幼兒年齡特點、易接受的內容。據有關研究發現,傳統民族節日教育有利于孩子認知、情感、行為的互為發展,有助于幼兒了解社會民俗習慣、社會禮儀及規范,萌發其積極健康的情感,培養其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幼兒的社會化發展。利用傳統節日進行幼兒教育活動,既是對悠久文化理念的繼承,同時傳統的民族教育更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了解中華民族的豐富與廣闊以培養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幼兒的愛國主義意識。
三、在以往幼兒園民族節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幼兒園對民族節日教育已經越來越重視了。關于節日的活動是層出不窮,但是往往老師們重說教、內容簡單、重復,形式單一,從而忽視了幼兒個性品質及社會性的發展,忽視幼兒主動、積極的參與。
(一)節日前忙“排練”
節日前幼兒的心理期待和對物質的準備往往是一種情感積累體驗,同時也是幼兒豐富有關節日知識的良好時機。然而,隨著節日的活動越來越大型,園長來、家長也來,甚至走出幼兒園,到社區開放活動。許多老師把節日當做是家長、園長和社會對自己教學能力和水平的一次檢驗。因而,精心的排練,一遍又一遍彩排,注重節日那天活動的觀賞效果。于是導致了孩子們面對節日的盛況,卻渾然不知其原由、漠不關心,使得幼兒很難在活動中體驗節日,產生情感的共鳴。
(二)教育模式單一
許多的民族節日,卻是一樣的活動形式。從創設環境,烘托節日氛圍到觀看節日圖片等,豐富幼兒知識再到教師小結……整個環節都是統一計的,偶爾的開放也是固定的模式,是一種“局限性”的開放。
(三)教育目標簡單話
幾乎所有的節日活動目標都是這樣的:知道哪天是什么節日,節日的來歷;培養幼兒的情感;慶祝或感受節日的氣氛等等。這么單一的目標,并不適合每一個節日教育活動。
四、如何更好開展幼兒園傳統民族節日教育的策略
傳統的節日一到,舉國同慶,為我們幼兒傳統節日教育活動走出幼兒園,走到小區,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各種節日,又為我們開展多樣化的節日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在開展傳統民族教育活動中,我們完全可以采取各種形式多樣的活動方式和手段。在讓孩子們體驗節日、感受節日時,我們還可以讓孩子們自主的參與到節日的準備等各個環節中來,讓孩子們真正的“過節”。概括來講,傳統的節日教育可以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進行。
(一)創設環境,營造傳統節日氛圍。
良好的特質環境、人文環境等隱性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課程理念的更好、更充實的體現。我園本著“尊重傳統,注重和諧”的原則,努力凸顯傳統節日文化主題。注重環境對幼兒情感和認知上的熏陶作用,從進入園門的黑瓦白墻的民俗小屋,在園內還可開設傳統節日知識廊、民族傳統節日畫廊、專用活動室、班級特色活動區……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文化,成為實施幼兒傳統民族節日教育課程的主要基地。
利用環境創設開展是節日教育在幼兒園的一種重要的手段,它使節日的氛圍烘托得更加熱烈,使孩子們對節日逐漸了解的情況下,對節日的期待日漸深刻。把收集到的關于節日的傳說和故事等資料用圖文的形式展現給幼兒,再掛上精美的節日物品作裝飾。
例如春節,可以在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教室里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和孩子們一起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
元宵節前后在走廊上掛上各式的燈籠,其實,讓幼兒參與到節日的環境布置中來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個節日里,學習制作燈籠。讓孩子們參與到花燈的制作中來,會讓孩子對這個節日有一個具體、深刻的認識,這比任何語言的解釋都強。
清明節前后可通過踏青春游、蕩秋千、放風箏活動,了解傳統風俗,鍛煉身體,充分感受 春景的美好。
(二)節日教育滲透到幼兒一日活動中。
將傳統民族節日教育與幼兒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關注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綜合性。如將民俗文化教育滲透到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晨間入園時,播放朗朗上口的民間童謠和婉轉流利的民間音樂;運動中,可播放氣勢雄壯的威風鑼鼓音樂;在自由活動時間。幼兒可到相應的民俗活動區參加手工創意坊;特色活動時,幼兒可參加剪紙、國畫、快樂識字等活動。創設多種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活動區角,如:“農家院”“戲曲服飾表演”“傳統小吃坊”等,使幼兒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飯前、教學活動之間、午睡前、離園前等小塊時間也可以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如:講童話、傳說、美德故事《嫦娥奔月》《盤古開天辟地》《大禹治水》《牛郎織女》《臥冰求鯉》《黃香暖席》《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等,使傳統文化徐徐影響著幼兒。
(三)抓節日的教育契機,開展節日主題活動。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神,它包括:傳統歌舞、傳統服飾、傳統佳節、傳統工藝、傳統運動、傳統飲食、傳統建筑、傳統美德等各個方面。我將傳統文化中美好的、符合幼兒的愛好和需要的東西整理出來,開展教學活動。從不同節日習俗入手,以幼兒的特點與眼光展現各活動的意蘊。組織關于中國傳統佳節方面的主題活動,如:在“鬧元宵”活動中,可以和幼兒們一起自制元宵,你一口我一口地分享時,那是多么溫馨的場面。
在重陽節時,播放電腦課件《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觀看VCD光盤“常回家看看”,將中央電視臺夕陽紅欄目中,百歲老人幸福生活的精彩片斷剪輯播放給幼兒們觀看。舉辦童謠朗誦會等。小班幼兒可以為爺爺奶奶送上自己制作的禮物,中班幼兒走進附近公園調查爺爺奶奶,關心了解老人的生活。這些活動,都充滿著溫情與快樂。
針對活動內容,不同年齡,不同選材。我們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相適應的教學內容,拋棄傳統文化中死記硬背、迷信封建的教育思想,提煉能促進幼兒發展,易于幼兒理解、接受的文化內容,并能夠通過幼兒樂于接受的游戲、繪畫、操作等親身體驗的活動來體驗和體現,進而讓幼兒掌握相應的傳統文化知識。
2.根據年齡特點,同一內容,不同目標。(如“端午節”的主題活動中)
(四)幼兒園與社區合作共育。
在重陽節時,幼兒園可與附近的敬老院聯系,組織中大班小朋友帶著節日的祝福到養老院為爺爺奶奶表演節目,慶祝重陽節。重陽節的敬老活動讓孩子們近距離的接觸、關心老人,增進了與老人的情感,弘揚了中華民族敬老的傳統,也了解了除了送禮物給老人為他們慶祝節日外,還可以用表演節目的形式。
一個節日就是一個教育的載體,節日是快樂的,但只有清明節是一個例外,因為這不尋常的節日中,蘊含著一個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契機,它是激發孩子對已故先烈崇敬之情的機會,從開始準備自制小白花開始,到烈士林園掃墓。孩子們從故事中,圖片中,影片中,了解了長眠在紀念堂中的烈士們,他們的花越做越仔細,有的不只是做一朵,有的甚至做了一束。在敬獻花圈與小白花的時候,全場肅然起敬,連最活潑好動的男孩們也不例外,他們雖然對革命烈士這個名詞理解不全面,但在他們的心里,這些人都是英雄,知道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這些烈士是值得尊敬的。
(五)家長資源互動的形式
在開展民間節日活動中,在開發、利用家長資源的同時,更應增強家長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與認識。他們只有對節日的意義理解透徹,充分挖掘節日的內涵,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民間節日活動中。于是,在每個節日來臨前,我們都會在班級門口張貼“節日海報”或通過宣傳讓家長了解節日的信息,以此引導幼兒進行與節日來歷、風俗有關的討論,并鼓勵幼兒回家進行調查與收集活動。此時,家長便是幼兒完成任務的協助者,孩子們在家里收集資料拿到幼兒園里跟小伙伴分享的這一過程中,孩子們其實已經在家里和長輩交流了,豐富了對節日文化的了解。
在端午節到來之時,幼兒對各種口味的粽子產生了興趣。可邀請家長來園,和孩子們一起制作粽子,一邊講解一邊操作,現場為幼兒制作各種口味的粽子,同時也讓幼兒進行了小小的嘗試,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發展了動手能力。
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這些節日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留下的整個民族的文化記憶,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民族情感認同的紐帶和感情溝通的橋梁。只有選擇與幼兒直接經驗相聯系的內容,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動眼、動口,自主的參與活動,只有這樣才能被幼兒所接受、所理解、所掌握讓他們從小了解本國的民族文化,培養積極的民族精神,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
參考文獻
[1]陸小濤? 小議節日教育活動? 《山東教育》 2002(7、8).
[2]佘時佑? ?《中國節日》叢書? 華文出版社? 2005(5).
[3]錢遜? ?談談“節日文化”?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