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德林 劉通
摘 要: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山區養殖業的發展,圍繞我縣個體養殖戶養殖種類、養殖數量、養殖方式、養殖隊伍專業化建設等問題進行深入的調查與研討,從而為畜牧獸醫專業服務以古藺為例的山區經濟建設提供基本的依據。我校在2018年申請了市級課題-中職學校畜牧獸醫專業服務山區經濟教育實踐研究——以古藺山區為例的研究。
關鍵詞:調查畜牧獸醫;專業課程
調查研究周期為三個月,從2019年09月08日到2019年12月15日,我們個體養殖戶調查小組以徐港為組長(負責:調查表的設計印制、調查資料的整理、調查報告的撰寫、下鄉調查),祁德林、朱小芳、姬家俊為組員(負責:調查表的設計、下鄉調查、資料的收集)。具體任務分工,祁德林負責山區農村個體養殖業的發展現狀,徐港負責養殖戶對養殖基本知識的了解現狀,朱小芳負責養殖戶對專業知識的重視程度和農村養殖的發展趨勢。
方式以問卷調查為主,以走訪、參觀交流、電話咨詢等方式為輔,對全縣部分鄉鎮個體養殖戶進行調查和研討,分析山區農村養殖戶的養殖現狀,對畜牧獸醫專業人才的需求現狀與趨勢等收集了豐富的第一手信息。
通過對我縣大部分鄉鎮個體養殖戶的調查,在養殖種類上單一,還是以常規的養殖豬(占了調查戶數的70%)、雞(養雞的占了調查戶數52%)為主,而其他的養殖現狀并不樂觀(養牛占了調查戶數16%,養羊的占調查戶數3%,養鴨占了8%,其他養殖占6%);在養殖數量上65%農戶多為2頭左右;養殖方式上傳統落后養殖模式圈養(占調查總數的90%)為主;產品型式以毛重這種生肉方式出售;病死數量較多,對于個體養殖戶損失較大。這些問題阻礙了家庭經濟的發展,不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
在養殖戶對養殖基本專業知識的了解現狀調查中,可以看出養殖戶對動物死亡原因的知曉上多數養殖戶并不知道自己養殖的動物其死亡的原因,知曉率只占總調查人數的20%,不知道的占總調查人數44%,在調查中知道動物死因的還要減去非疾病原因導致的死因,這更是增加了不知道畜禽死因的養殖人員數量數量;在死畜處理辦法上有調查人數的45%的人知道需深埋處理,調查人數的11%知道無害化處理,調查人數的43%不知道如何處理;在圈舍消毒方面有調查人數的55%的人沒有對圈舍進行消毒處理。消毒是養殖中最為基本的養殖專業知識,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在農村個體養殖戶中,多數對養殖專業知識知之甚少。沒有專業知識的指導,養殖很難成功,也不利于動物疫病的防治工作。
在送養殖人員(這里的員工是指養殖戶自己的養殖人員)培訓上只有31%的人愿意,而有45%的人不愿意,還有一部分沒有正面回答;在每季度培訓次數上來講有54%的人愿意接受培訓,在只愿意接受培訓的調查人員中有66%的人愿意在每季度接受一次培訓;每季度已接受培訓上人數上,有占調查人數45%的養殖戶沒有接受過培訓,接受培訓(1—5)人次的只有16%,在這16%中有多數為1人次;在接受培訓時能夠聽懂培訓內容得人進展了調查人數的15%,54%的人不懂得所培訓的知識;在養殖專業刊物的征訂上55%的養殖戶沒有了解過專業刊物;在調查數據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養殖戶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他們需要養殖技術49%,需要動物醫療技術25%,需要管理技術16%,需要消毒技術10%;在培訓方式上36%的人希望到戶培訓,33%的人接受下鄉定點培訓;在養殖服務站建立上有53%的人希望這樣的服務站建立。
在山區農村個體養殖的負責主體人員多為老人,年輕的主要勞動力多數外出務工,在家的多數都選擇做臨工。這種現象導致負責養殖的主體人員受到限制。這部分負責養殖的主體人員由于知識文化水平有限,思維觀念有限,身體素質有限導致對養殖知識的重視程度不高接受能力不強。
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百姓多么需要國家給予專業化的知識培訓,而我校正具備這樣的一些基礎。在以前我校雖然在農業畜牧專業上培養了數以千計的人才,但以前的培養模式和開設的課程有的已經落伍,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針對這一現狀和實際情況,發揮好職教的職能是解決這一問題較好的方式。利用學生接受能力強這一特點,強化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水平,讓學生將養殖知識帶回家,在家指導自己的家長進行養殖發展養殖。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校在教學過程中真正的做到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這一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上真正的做到理論聯系實踐。同時,又能解決農村養殖戶對養殖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不足的這一問題。
對農村養殖戶需要一套完整的培訓體系。但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我校只是做了一點努力,現在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面向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將學生盡可能的培養送進高職院校進一步深造,缺乏對當前農村人才需求的人才培養。開設課程高一為《畜禽營養與飼料》,《畜禽解剖與生理》,《畜禽疫病防治》,高二主要開設《農業經營與管理》,《植物生產與環境》、《畜禽生產》,高三主要為高考服務,沒有新課程。這一方式從長期來看,肯定有百利而無一害,但也忽視了山區百姓急需止渴這一事實。如何調整我校的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將我校的優勢和當地農村農民農業有機的結合起來,真正為當地老百姓服務,讓他們得到實惠,對填補了農村個體養殖人才匱乏的問題進行一定解決,我認為在畜牧專業設置和課程標準上作一定調整,有相當大的必要。
為了我校畜牧專業培訓體系的建立,在課程設置上我認為三年分為三個階段,高一主要設置《農業經營與管理》、《植物生產與環境》、《畜禽生產》,為后兩年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高二可開設《畜禽營養與飼料》、《畜禽解剖與生理》、《畜禽疫病防治》,將畜禽的基本生長原理搞清楚后,對養殖有重大幫助。高三可開設《圖說如何安全高效飼養肉牛》,作者史民康,出版社: 中國農業出版社,ISBN:9787109201729,開本:16,出版時間:2017-01-01。《肉羊規模化生態養殖技術》,作者:劉永、李蓮英、周磊,出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時間:2019-10,版次:1,書號ISBN:9787511643865。《高效養雞技術》出版社: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版次:2014年2月,ISBN:9787537565837。這幾本書介紹的牛羊雞等品種,比較適合我縣的海拔、氣候、土壤等情況,也對學生的專業知識運用會有很大幫助,還可以作為當地百姓的培訓教材。
在課程課時上,高一宜每周四課時,高二宜每周5課時,高三學生宜每周3課時,輔之以我們和大型養殖戶的對接技術支持,讓學生在老師帶領下,到這些大型養殖場實地實習,真正學以致用,同時向老百姓傳授一些養殖技術,真正為老百姓服務。至于對老百姓的培訓這一塊我們學校另有設置,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