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萍
一、適時點撥,讓學生在閱讀中盡情探究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作者的寫作動機、行文技巧、情感表達等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解讀文章、理解作者,所以語文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提高他們的閱讀效率。因此,為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充分挖掘學生潛能,教師可采用“問題教學法”進行教學,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適時的點撥,讓他們自主思考、深入探究。比如,在閱讀《晏子使楚》之前,教師可先提出“晏子使楚的背景和目的分別是什么?他最后達到目的了嗎?楚王為什么要千方百計地侮辱晏子?”等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疑惑去閱讀,加大閱讀的目的性從而提高閱讀效率。在后期總結時又可接著提問:“楚王對晏子的侮辱都沒有得逞,為什么最后非但沒有惱羞成怒反而還笑著稱贊晏子?”“如果你是一名使臣,遇到了和晏子使楚一樣的情況,你會怎么做?”,讓學生全面思考,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強調學生主體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和創新,幫助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大膽創新。所以“問題教學法”還應該要包括學生在自我閱讀中所提出來的問題,教師要采取一種積極的、鼓勵的態度來應對。比如在閱讀《蝙蝠和雷達》一文時,就有學生對文中的“撞”字提出了質疑,認為用“碰”“擦”“飛”等近義詞更好。還有的學生則認為這個實驗并不嚴謹,僅憑這些條件還無法認定蝙蝠的眼睛對于它辨別方向一點幫助都沒有。對待這一類與我們的教學目標關系不大的問題,教師可讓學生在課下和同學一起探討,真的稍微有教學價值的可在全班進行討論(比如上面的煉字),從而保護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在閱讀中不斷發現問題,常讀常新。
二、加強互動,讓學生在閱讀后全面發展
教學是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交流互動的雙邊活動,涵蓋了“教師教”和“學生學”兩方面的內容,只有師生和生生之間形成了良性的互動,我們的閱讀才能在交流中更顯生動和雋永。師生間的互動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之中,以提問、討論、作業等形式進行,所以此處主要介紹的是學生和學生間的閱讀互動,一是“閱讀重現”,二是“閱讀傳遞”。
(一)閱讀重現
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將自己閱讀過的文章以不同的形式重新呈現出來,可以是改寫、擴寫、續寫、仿寫等,如將《題西林壁》改寫成現代散文,將《魯濱遜漂流記》進行續寫,仿寫《珍珠泉》......還可以是將文本改變成不同的藝術形式,如課本劇就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在學習了一篇課文(尤其是小說)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推選出合適的角色人選,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解讀去詮釋角色,將教材中的故事搬上舞臺。如《半截蠟燭》《雷雨》《地震中的父與子》等都是很好的表演素材。這些“閱讀重現”的形式不僅能夠大大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檢查他們的閱讀理解情況,還能夠豐富學生們的課余生活,讓班級學生充滿活力和凝聚力。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還可以開展適當的活動,可以根據文章內容進行語文節目匯演。表演的內容和形式是比較多的,比如演小品、演短劇以及詩歌朗誦等等,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把書本上的文章內容改編成為短劇和對話等,讓他們自己組織,然后進行演繹。這樣更不僅可以激發出他們的表現欲望和表演欲望,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自我展現能力。另外學校可以定期進行開展語文知識競賽活動,如演講比賽、辯論賽等,除此之外,如果是與大自然有關的語文課程講解,語文教師還可以帶領小學生到校外進行學習,小學生在大草原和藍天白云下,其學習效率會大大提升。
(二)閱讀傳遞
“傳遞”也可以理解為“分享”,是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量的有效途徑。在這一活動中教師有必要引入一定的競爭機制,以給學生更大的讀書動力。如每周舉辦一次“書蟲”評選活動,即根據學生的讀書情況作業情況、作文情況等,綜合選出5名“書蟲”,讓他們分享自己的讀書經驗、讀書方法等,并推薦自己最近在讀的一本課外書,在班級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也可以從上面提到的“閱讀重現”活動中選出最佳改寫作品、最佳仿寫作品、最佳男主角等,并將他們的作品張貼在班級的宣傳墻上,鼓勵這些同學再接再厲,也激勵其他的同學勇爭先進。小學新課改要求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確定學生在教學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但并不代表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沒有作用。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活潑好動。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適當的調整。在課堂教學的引導上,教師可以講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小故事等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例如,在對課文的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角色扮演,通過表演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在課堂的提問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對于較難的問題,可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合作討論。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與合作能力。每一個學生的回答都不一定是完整的,對于這樣的情況,教師要對學生的答案進行一定的點評和適當的補充,并對學生的態度和答案進行肯定。
三、結語
“閱讀”不僅是為了獲取信息,還應該讀懂內容、讀出感情。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應首先立足課文,然后通過創設情境和開展不同形式的語文實踐活動,才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啟迪他們的思維,陶冶他們的情操,最終達到愛讀、會讀、讀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