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jù)媒體報道,初代網(wǎng)紅貓,日本“貓叔”去世。出身于農(nóng)民家庭的貓叔,以頭頂萬物的造型、愜意的生活和永遠哭喪著的臉而聞名全球,成為了無數(shù)人的頭像和朋友圈背景。消息一出,引發(fā)眾多網(wǎng)友懷念。
現(xiàn)代人愛貓,戲稱自己為貓奴、“鏟屎官”。可愛貓并不只是現(xiàn)代才有的事,在古代,也有很多人寵貓愛貓,關(guān)于貓的古代著作有四部之多。
古代文獻關(guān)于貓的記載浩如煙海,系統(tǒng)記錄和研究貓的著作有四部:成書最早的為元代蘇州人俞宗本《納貓經(jīng)》,清嘉慶三年江蘇嘉定人王初桐著《貓乘》,清嘉慶四年杭州人孫蓀意著《銜蟬小錄》,清咸豐二年永嘉人黃漢著《貓苑》。
現(xiàn)代人買貓都還有個習慣,就是不能讓貓看見所經(jīng)道路。這個習慣在《銜蟬小錄》也有記載。這是因為貓的認路能力很強,以防貓按原路返回賣家處。看來,古代的貓奴和現(xiàn)代的貓奴也差不多嘛。
將貓帶回家后,怎么教它大小便呢?書中記載,先將一根筷子和貓放在一起,然后將筷子插在特定一處土堆上,這樣貓以后就會固定在該土堆上大小便了。
寵物貓在宋人眼中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動物,甚至成為生活娛樂的代名詞。無論是貴族還是尋常士庶之家,都以養(yǎng)貓為樂。宋代的貓不僅坐擁主家的喜愛,還有專門的寵物市場,里面售賣貓糧、寵物房,還有寵物美容等等特殊項目。普通百姓想養(yǎng)貓,除了去寵物市場買,還有“聘貓”的習俗。
宋代的大文豪陸游和黃庭堅都是貓奴。黃庭堅曾有一首叫《乞貓》的詩寫道:“聞道貍奴將數(shù)子,買魚穿柳聘銜蟬。”“銜蟬”之說由此而來。
陸游的一首《贈貓》詩也說道:“鹽裹聘貍奴,常看戲座隅。”
詩中記載了他們?yōu)榱说玫絼e人家的貓,就用魚、鹽作為“聘禮”,將貓?zhí)锰谜亍捌浮被丶摇?/p>
當時,親戚、朋友、鄰居家的母貓生了小貓,你想養(yǎng)一只,就要準備一份“聘禮”,上門將小貓“聘”回來。“聘禮”通常是一包紅糖、一袋鹽,或者是一尾魚。有些講究的人家,還要挑選一個良辰吉日,風風光光地把小貓“嫁”出去。
不光民間喜歡貓,皇帝也喜歡。嘉靖帝就有一個貓兒房,專飼御前有名分之貓,這些貓也有名字,“某小廝”“某老爹”“某丫頭”之類。明朝皇宮內(nèi)的貓食也極好。豬肉豬肝豬腸,有的貓還專門喂養(yǎng)熟豬蹄。貓食盆也是由上好黃銅打造的。
嘉靖初年,宮中喂了一只很美的獅子貓,頗通靈性。死前,它還來到嘉靖帝面前待了一會才走。它死后,嘉靖帝才發(fā)覺那是在跟他告別呢,十分感動,便埋它在景山北坡,樹碑題字:虬龍墓。
嘉靖帝之所愛,卻是武則天之所怕。
蕭淑妃被武后打敗,廢為庶人,淑妃大罵:“愿阿武為老鼠,吾作貓兒,生生扼其喉!”武后大怒,從此宮中不養(yǎng)貓。有學者稱武則天屬鼠,所以不養(yǎng)貓。但更可信的說法是,隋朝興起的貓鬼之說尚存,蕭淑妃的詛咒另有含義。武則天懼怕的是“貓鬼”一類的巫蠱之術(shù)。
在歷史的長河里,貓過于渺小,它掀不起多大風浪。更多的,我們常見的,是它馴良溫順地陪伴著人類,窩在家的小小角落,淺眠低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