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恒,陸海峰,苗 強
(四川達州骨科醫院創骨科 四川 達州 635006)
下肢長骨骨折是骨科常見骨折類型之一,其發生與車禍、高墜傷等高能量損傷相關,目前以手術治療為主。在臨床上,髓內釘是下肢長骨骨折內固定金標準,具有術創小、骨骼生物力學影響少及術后康復快等特點,是目前臨床上廣泛認可的首選治療方法[1]。但相關研究指出,髓內釘術后合并骨不連概率高達5%~10%。其中,肥大性骨不連是下肢長骨骨折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發生與內固定穩定缺陷、抗旋轉、剪切穩定性差等因素相關,可通過髓內釘取出改為鋼板固定、擴髓換更粗的髓內釘或者髓內釘動力化等治療方式改善預后,但還需結合病人具體情況制定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2]。如何有效預防和治療肥大性骨不連發生,一直是學界熱點研究課題之一。本文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20年1月患者110例,以評估微創附加鋼板術價值。內容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收治的下肢長骨骨折患者11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5例。對照組55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12例,年齡21~70歲之間,平均年齡(41.27±5.19)歲,左側28例,右側9例,股骨骨折14例,脛腓骨骨折4例;研究組55例,男性42例,女性13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0.79±5.21)歲,左側23例,右側11例,股骨骨折13例,脛腓骨骨折8例。病例納入標準[2]:(1)均為下肢長骨骨折髓內釘內固定患者;(2)經影像學檢查確診肥大性骨不連;(3)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病例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類型嚴重術后并發癥者;(2)合并全身多處骨折手術治療者;(3)合并精神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者;(4)合并惡性疾病遠處轉移者;(5)無法配合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對照組 予以翻修術:囑患者取仰臥位,在全麻下,切開原手術切口,取出髓內釘,重新放置彈性導針,并再次插入髓內釘、固定,局部取自體髂骨植骨,術后放置引流管。
1.2.2研究組 予以微創附加鋼板術:在全麻下,在患側肢體內側或外側行2~5 cm左右縱向切口,注意避開神經血管,使用骨膜剝離器剝離近端骨膜,找到需要放置鋼板位置,使用骨刀剝離斷端骨痂,清除入路側骨痂及纖維組織修平,對周圍組織不做過多剝離,盡可能保護局部血運,局部取自體髂骨植骨,選用適宜長度LCP鋼板,在其遠端安裝套筒,將鋼板從遠處切口插入。在另一側利用鎖定鋼板確定螺絲孔位置,作近端作小切口,將鋼板置于長骨髓腔外,在套筒內鉆孔單皮質固定,骨折近遠端均為3~4枚螺釘固定,鋼板置骨干內,前,外側均可,術后放置引流管。
臨床表現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隨訪6個月,臨床療效標準如下:(1)顯效:出現骨性愈合,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功能活動正常;(2)有效:有連續性骨痂生成,不適癥狀及關節活動明顯改善;(3)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并記錄兩組術后典型并發癥發生情況。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手術時間為(95.25±12.16)min、術中出血量為(450.15±200.20)mL、術后住院時間為(10.12±1.56)d,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住院時間/d研究組 55 95.25±12.16 450.15±200.20 10.12±1.56對照組 55 168.12±15.18 781.57±315.62 17.28±1.78 t 27.785 6.576 22.435 P<0.05 <0.05 <0.05
研究組中,顯效27例、有效28例,總有效率為100%,與對照組顯效23例、有效25例,總有效率87.27%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研究組術后未出現并發癥,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0.9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對股骨骨折、脛腓骨骨折等下肢長骨骨折患者而言,髓內釘內固定可有效去除彎曲應力,還可明顯降低對骨骼生物力學的影響[3]。另外,髓內釘彈性固定的特性,有利于幫助骨痂形成,可更好促進骨折愈合。但相關研究指出,部分髓內釘內固定術后患者可因局部血液循環豐富而在骨折端產生新骨,造成骨折部位固定不良,即肥大性骨不連,其發生與固定不牢靠、骨折端存在剪應力等因素相關,造成骨折部位異常活動、疼痛、骨折記性、功能障礙等情況[4-5]。隨著創傷醫療領域的醫療技術的不斷進展,以先進的手術治療技術和新型的內固定置入物,以及促進骨折愈合的新型輔助措施,仍然在高能量骨折患者的治療中出現骨不連并發癥,影響到患者病情恢復[6]。目前,臨床對肥大性骨不連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通過再次手術為骨折部位提供穩定力學環境[7]。在傳統治療中,多以翻修術為主,雖可在一定程度緩解癥狀,但是仍存在一定復發可能性,不利于患者預后質量提升。而通過微創附加鋼板則可有效彌補恢復過程不足之處,為患肢恢復提供更好力學穩定性,確保骨折端愈合過程中具有穩定骨接觸,為骨折愈合打下良好基礎。龍申軍[8]研究指出,微創附加鋼板療效顯著,且手術時間更短,更有利于患肢關節功能活動恢復。
本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研究組臨床指標更好,這可能與該術式術創更小、治療效率更高等因素相關。另一組數據顯示,研究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研究組療效更好,這可能與該術式更吻合病理改變、臨床更好等因素相關。最后一組數據顯示,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研究組術后并發癥更少,這可能與穩定性更好、術創更小等因素相關。與上述結論基本吻合。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實施微創附加鋼板術過程中,應盡量保證骨折端血運,不可在骨折端內側、后側作過多剝離;另外,還要盡量保持骨痂,為后續恢復增加一定程度骨活性。
綜上所述,微創附加鎖定鋼板有利于提升肥大性骨不連患者臨床表現,提升治療效率,還可有效提高療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預后質量更高,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