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煥,陳永華(通訊作者),鄧蘊琦,傅志鋼
(佛山市南海區第七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廣東 佛山 528247)
患者,男,64歲。因“發熱8 d”于2018年11月6號入院?;颊哂? d前出現發熱,最高體溫38.6℃,伴有畏寒、寒戰,無頭痛、視力減退、咳嗽、咳痰、腹痛、惡心、嘔吐、尿頻、尿急、尿痛等。查體:T 36.5℃,P96次/分,R20次/分,BP139/86 mmHg。神清,雙肺呼吸音清,未聞羅音;腹軟,無壓痛、反跳痛,肝區無叩痛。既往:體健。血常規:WBC 19.69×10^9/L,NEUT% 92.9%。PCT 7.71 ng/mL,CRP102.16 mg/L??崭寡?5.27 mmol/L,HbA1c 14%。ALT 143 U/L,AST 99 U/L,Na 123 mmol/L。尿Glu 2+,KET 2+。增強胸腹部CT示:雙肺散在分布多發結節灶,外帶為主,直徑約0.3~1.8 cm,邊緣光滑,大部分為結節內見厚壁空洞,增強呈輕度環狀強化。肝臟增大,肝右葉內見多發小類圓形略低密度灶,病灶周圍有輕微的環狀強化,并考慮了肝膿腫的可能。結論:肝膿腫引起血源性播散性肺膿腫。予哌拉西林鈉舒巴坦(廠家:湘北威爾曼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0205)3.0 g q8 h抗感染、胰島素強化降糖、護肝、營養支持及糾正電解質紊亂等治療。于入院第3 d,血培養(設備:梅里埃BACT-ALERT3D)出革蘭氏陰性桿菌。因患者仍發熱,體溫最高達39.8℃,加用左氧氟沙星(廠家:山東臨淄制藥廠,批號:81319122509)0.5 g qd抗感染。入院第5 d,血培養(設備:梅里埃BACT-ALERT3D)結果表明,肺炎克雷伯菌僅對氨芐西林和替卡西林耐藥。入院第6 d,患者體溫降至37.1℃。WBC 4.5×10^9/L, NEUT% 94.0%。PCT 3.14 ng/mL。于入院第6 d轉上級醫院進一步診治。行肝膿腫穿刺抽液,抽出黃色膿稠樣液體,培養結果:肺炎克雷伯菌亞種(具體不詳)。予亞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液1.0gq8 h治療7 d,出院后繼續口服抗生素14 d后痊愈。根據患者臨床表現、胸腹部CT和血培養和肝膿腫膿液培養結果,本病例最終診斷:(1)侵襲性肺炎克雷伯菌肝膿腫綜合征,(2)轉移性多發肺膿腫,(3)2型糖尿病,(4)電解質紊亂。
本病例為老年男性,以急性發熱為主要癥狀就診呼吸科,無其他器官、系統相關臨床表現和體征。胸部CT表現為多發結節影。因培養出的肺炎克雷伯菌對哌拉西林鈉舒巴坦、左氧氟沙星敏感,故治療6 d后患者臨床癥狀、炎癥指標等均有下降。但因肝膿腫仍存在,外院行穿刺抽液后繼續抗感染治療后病情恢復理想。所以早期正確診斷、及時適當的抗感染治療、有效控制原發和隱匿病灶等,對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因本患者有糖尿病、考慮此為獲得侵襲性肺炎克雷伯菌肝膿腫綜合征(invasive Klebsiella pneumoniae liver abscess syndrome,IKLAS)的主要原因。肺膿腫為此患者肝膿腫肺部播散病灶。IKLAS引起肺膿腫的報道少。本病例胸部CT提示雙肺彌漫性、多發性小片狀密度增高影,易被呼吸科醫生誤診為肺源發病病灶而延誤治療。但因肺部CT表現考慮血源性肺膿腫,且呼吸道癥狀不明顯,故應積極尋找其他器官系統感染的證據。本病例抽血發現肝損害證據,腹部CT發現肝膿腫,最終通過肝膿腫抽液培養確診。
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屬于腸肝菌科,兼性厭氧,莢膜豐富。經典肺炎克雷伯菌(classic Klebsiella peneumoniae, cKP)和高黏性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HvKP)是根據其黏性劃分。HvKP具有以下特征:易引起繼發菌血癥和全身播散性感染而造成社區獲得性肝膿腫;易在微生物培養中形成黏液型菌落,有特異的高毒力莢膜血清型,攜帶多種毒力基因[1]。Hvkp包括莢膜多糖和脂多糖。細菌黏附、抗血清殺菌、吞噬保護和遠距離定植的特性由莢膜的結構決定[2]。hvkp可根據莢膜多糖的不同分為莢膜類型計82種。其中K1和K2毒力強,易引起社區獲得性肝膿腫和侵襲性轉移[3],尤其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肺部感染、眼內感染、泌尿系感染、壞死性筋膜炎等時,臨床上可診斷為侵襲性肺炎克雷伯菌肝膿腫綜合征(IKLAS)[4]。
與耐藥CKP株的高流行率相比,hvkp株的耐藥率很低。hvkp耐藥率低的原因尚不清楚。但較多研究顯示,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性CKP呈上升趨勢,出現了多藥耐藥菌株,尤其是碳青霉烯類抗生素[5]。其中重要的一個因素是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損。已被證明糖尿病是肺炎克雷伯菌肝膿腫的影響因素。考慮由于葡萄糖和葡萄糖調節受損,中性粒細胞吞噬功能降低[6],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而高血糖有利于細菌的生長。另外,糖尿病繼發性血管疾病使局部血液循環紊亂,抑制局部組織對感染的抵抗力,這也是糖尿病易發IKLAS的原因之一[7]。也有研究認為,IKLAS和老年嚴重原發疾病(肝硬化、癌腫、血液病等)或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劑有關[8]。
目前對IKLAS尚無明確的治療指南,因此在治療的早期和全過程中靜脈應用抗生素是必要的。對kp敏感的抗生素,如喹諾酮類、第三代或第四代頭孢菌素類、氨基糖苷類和碳青霉烯類等,通常是經驗性選擇。但由于患者病情嚴重,建議初期以抗感染藥物能夠覆蓋超廣譜β-內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陽性菌的為主,然后根據治療效果及藥敏檢查調整。抗生素治療療程約4~6周,特殊情況需較長療程。一般來說,治療持續到患者癥狀消失,炎癥標志物恢復正常,細菌培養多次陰性,影像學證實膿腔內無碎屑,應停止使用抗生素[9]。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包括控制飲食、給予胰島素、加強營養支持等有效控制血糖。
徹底治療肺炎克雷伯菌肝膿腫是控制KP向全身播散的最重要手段。肺炎克雷伯菌肝膿腫的治療包括藥物、介入、手術等治療[10]。一般情況下,肝膿腫小于3 cm或早期液化不完全者,建議藥物治療;肝膿腫直徑3~5 cm,液化充分者,建議穿刺引流;肝膿腫直徑>5 cm者,建議穿刺置管引流,膿腔可連續沖洗。如有多發性肝膿腫,小膿腫穿刺引流,大膿腫置管引流。對于藥物治療及引流效果差、膿腫破裂及腹腔內疾病的患者,選擇腹腔鏡肝膿腫切開引流術。研究表明,主動肝切除術優于傳統的經皮穿刺引流術。
綜上所述,IKLAS起病隱匿,臨床癥狀無特異性。糖尿病患者伴未明因素的發熱,應高度懷疑該病。及時的血培養、影像學檢查等,是早期明確診斷的重要手段。一旦確診,聯合相關科室治療,提高患者痊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