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威,范東俊,周志威,余細球(通訊作者)
(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廣東 深圳 518001)
大腸息肉是腸腔黏膜表面隆起性病變的總稱,患者以腹痛、嘔吐以及惡心等為常見臨床表現,屬于消化科的常見多發病。臨床大部分結腸息肉屬于良性占位性病變,但由于這些癥狀缺乏典型性,導致本病早期診斷率偏低,臨床患者多通過健康體檢時的內鏡檢查后才發現并確診[1]。大腸息肉中腺瘤性息肉被認為有潛在癌變風險,因此,臨床需要積極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結腸鏡下開展大腸息肉切除術目前仍屬于大腸息肉首選的治療方式,其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術后機體恢復快等優勢,患者接受度高,臨床治愈率高達95%,且術中及術后并發出血、穿孔等的風險偏低[2]。故本文針對我院1001例大腸息肉患者開展結腸鏡下高頻電圈套切除術進行探討,并分析其應用安全性,內容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01例大腸息肉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有490例患者開展門診手術,511例患者住院行結腸息肉切除術。患者男女比例579:422,年齡31~78歲,均值(54.47±6.32)歲。納入標準[3]:患者癥狀均與大腸息肉臨床診斷標準相符;均行相關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證實;均符合手術指征;均知情同意加入本次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息肉型癌已發生浸潤惡化者;息肉基底部超過1.5 cm者;安裝心臟起搏器或置入金屬瓣膜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血小板減少或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或有出血傾向者;配合度較差者。
患者均開展經腸鏡下高頻電圈套法切除術:術前將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口服溶液[舒泰神(北京)藥業有限公司生產,規格:聚乙二醇4000/13.125 g、碳酸氫鈉0.1785 g、氯化鈉0.3507 g、氯化鉀0.0466 g,批號:國藥準字H20040034]予以患者導瀉,再使用山莨菪堿(杭州民生藥業有限公司,規格:10 mg,1 mL,批號:國藥準字H33021707)10 mg予以患者肌注;操作醫師沿患者肛門置入電子腸鏡(型號:cv-290,奧林巴斯),借助結腸鏡觀察大腸息肉的具體部位及周圍組織情況等;沿活檢孔將圈套器(波士頓科技)插入,使用圈套器對息肉基底部進行套扎,再將圈套器收緊,調整使其位于基底上方0.5~1.0 cm處;再利用ERBE高頻電流發生器(型號:PSD-30,日本奧林巴斯)交替開展電切與電凝操作,參數設置:電切功率:50 W;電凝功率:40 W。醫師一邊開展切除操作一邊逐漸收緊圈套器,待息肉徹底脫落后基底部主要呈現白色。若存在一次切除不完全情況,則對患者實施二次圈套電切,直至大腸息肉完全切除。息肉切除后送檢,并進行5~10 min觀察,若患者存在創面出血情況,使用氬離子凝固術(APC)止血或聯合使用可旋轉重復開閉軟組織夾對創面進行封閉。
(1)療效:①患者術中息肉完全切除,術后行結腸鏡復查可觀察到病灶部位已有新生黏膜上皮肉芽組織全面覆蓋,且未有明顯瘢痕為顯效;②患者術中息肉完全切除,術后行結腸鏡復查可觀察到病灶部位已有新生黏膜上皮肉芽組織部分覆蓋,僅存在較小的瘢痕為好轉;③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4]。患者恢復情況:統計術中或術后出血量、臥床時間以及住院時長。(2)觀察本組患者術后遲發性出血及穿孔發生情況,并運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估其術前與術后生活質量。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1001例研究對象均接受結腸鏡下高頻電圈套法切除術治療后,患者顯效582例,有效359例,無效60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4.01%(941/1001);手術平均耗時為(32.56±3.84)min。患者術中均未發生出血現象,其術后遲發性出血的出血量為(17.24±3.18)mL;術后平均臥床時長為(2.85±0.21)d,平均住院時長為(3.91±0.72)d。患者術前SF-36評分為(69.47±3.69)分,術后評分為(81.05±4.3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4.487,P<0.05)。
門診手術的490例患者術后遲發性出血發生率為2.04%,穿孔發生率為0.00%;住院切除手術的511例患者術后遲發性出血發生率為2.35%,穿孔發生率為0.20%,兩者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結腸息肉按照組織學分型標準,可分為非腺瘤性息肉以及腺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有10.00%的可能性會轉化為大腸癌,病情演變過程時長通常需要10年[5]。故臨床上結腸息肉一經發現需立即進行切除,以降低息肉進展為大腸癌的風險。內鏡下息肉切除方式主要包括微波、激光、冷凍、藥物注射、電圈套法以及高頻電切除術等,這些方法用于消化道息肉治療中均具有一定療效,不過也容易出現息肉切除不完全、并發出血穿孔等情況。
胡陽等[6]研究指出,冷圈套切除術與結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相比,其操作更為便利,針對結腸微小息肉的切除完整率更高,患者術后累積復發率低,且未有并發癥增加。本文結果顯示,本組1001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4.01%,手術平均耗時為(32.56±3.84)min;術后遲發性出血發生率為2.04%(日間)、2.35%(住院),出血量為(17.24±3.18)mL,術后平均臥床時長為(2.85±0.21)d,平均住院時長為(3.91±0.72)d;日間手術患者術后無并發穿孔,住院切除手術患者僅有1例遲發性穿孔,充分說明結腸鏡下高頻電圈套法切除術具有良好的療效及安全性。不過針對術中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需積極采取預防性措施:(1)灼傷:實施電切過程中,若存在電極或電切圈套器安放位置欠妥、圈套器附近存在具有導電性質的黏液、息肉屬于較長倒掛狀等因素均可導致電流發生分流對附近正常黏膜組織造成灼傷[7]。電灼傷通常僅表現為淺表黏膜層潰瘍,電灼傷導致的腸道貫穿或者穿孔情況較為少見,但依舊存在,應當給予充分重視。(2)出血:高頻電圈套法切除術在手術過程中以及術后均有發生出血的可能,其中可根據出血量分為輕度(僅創面存在少量滲血或血液緩慢溢出)、中度(患者以排出鮮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及大出血(便血量多且患者容易發生休克)。輕度出血患者無需進行處理即可自行停止;針對中度出血患者應積極利用內鏡采取止血措施;針對大出血患者,若內科及內鏡治療無效,需立即采取緊急外科手術治療以控制出血量。(3)穿孔:該并發癥主要因圈套器破損導致電圈套電流強度過大、通電時間過長,或因視野欠佳或內鏡及圈套器位置不合理而將息肉強行切除后,對腸壁造成機械損傷所引起;因此臨床手術操作過程前醫師需要注意檢查圈套器,術中需對圈套器位置進行反復確認后再實施切除,以免引發穿孔。
綜上所述,對大腸息肉患者臨床治療中選擇結腸鏡下高頻電圈套法切除手術方案具有顯著療效,患者術后出血量及并發穿孔情況均較少,臥床時長短,生活質量明顯改善,促使患者及早出院,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