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 偉,戴昌華(通訊作者)
(泰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普外科 江蘇 泰州 225300)
腹股溝疝在臨床十分常見,男性發病率遠高于女性,表現為腹股溝腫痛或牽扯痛,下墜感明顯,若發生嵌頓,可導致絞窄、腸壞死等,甚至造成死亡[1]。目前,手術修補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傳統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操作簡單、療效確切,但創傷較大,術后恢復時間較長,更容易發生并發癥[2]。腹腔鏡經腹膜前疝修補術(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prosthesis, TAPP)是新型微創術式,能明顯減少手術創傷,且修補范圍廣,對各類腹股溝疝均有良好應用效果[3]。本研究進一步分析TAPP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將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我院外科手術治療的80例腹股溝疝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男35例,女5例,年齡25~77歲,平均年齡(56.2±11.3)歲,直疝9例、斜疝31例;對照組40例,男36例,女4例,年齡24~76歲,平均年齡(56.5±10.9)歲,直疝8例、斜疝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成人腹股溝疝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年版)》中腹股溝疝的診斷標準,經B超、X線等檢查確診;排除絞窄性疝或嵌頓疝、合并腸粘連或腸穿孔、腹腔內感染、凝血功能障礙等;對比年齡、性別、疝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4]。
觀察組使用TAPP,行全醉,于臍上做一小切口,置入腹腔鏡和10 mm Trocar,建立氣腹,維持適宜氣腹壓;選擇在雙側髂嵴連線與腹直肌外緣的交點處作一切口,置入2個5 mm Trocar;游離內環處腹膜瓣,找到疝環口,分離腹膜前間隙及血管、輸精管等解剖結構,斜疝直接剝離疝囊,直疝還需剝離腹壁,經臍孔置入補片,將其完全覆蓋恥骨肌孔,展平后需超出疝環3 cm為宜,用醫用生物白膠或縫合固定補片,最后用3~0可吸收線縫合腹膜,退出器械,關閉切口。對照組使用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行全麻或腰硬聯合麻醉,切開腹股溝處,剝離疝囊,或游離近端疝囊至高位,近端結扎后還納,遠端曠置,自內環向腹腔方向塞入補片的錐形疝環填充物尖端,適當修整充填瓣葉,確保與內環口邊緣平齊,縫合固定平片;或直接將平片固定于腹股溝管底部加強后壁,最后關閉切口[5]。
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記錄術后6 h、12 h、24 h、3 d、7 d的VAS疼痛評分;觀察有無尿潴留、切口脂肪液化、血腫、慢性疼痛、低熱等并發癥發生。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手術時間、住院費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手術及恢復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各項手術及恢復指標比較(±s)
術中出血量/mL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h肛門排氣時間/h觀察組 40 55.02±7.35 5.21±1.04 8.53±2.29 10.25±2.68對照組 40 53.24±7.6815.32±2.6312.14±3.5614.13±3.47 t 0.795 5.007 4.414 4.425 P>0.05 <0.05 <0.05 <0.05

表1(續)
兩組術后6 h的VAS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2 h、24 h、3 d、7 d的VAS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VAS疼痛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術后VAS疼痛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術后6 h 術后12 h 術后24 h觀察組 40 6.04±0.82 5.23±1.02 4.14±1.36對照組 40 6.35±0.96 6.01±1.13 5.47±1.61 t 0.302 3.078 3.467 P>0.05 <0.05 <0.05組別 n 術后3 d 術后7 d觀察組 40 2.92±1.09 2.13±1.01對照組 40 4.09±1.52 3.07±1.28 t 3.701 3.624 P<0.05 <0.05
觀察組尿潴留、切口脂肪液化、血腫、慢性疼痛、低熱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腹股溝疝的發病與該部位的解剖結構有關,這一區域組織薄弱,容易在腹腔內壓力作用下使得腹腔內組織移位至腹股溝內導致發病[6]。外科手術是治療本病的有效方法,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是以往的主流術式,技術難度低、適應征廣、利于在基層醫院推廣,但手術創傷較大,術后疼痛強烈且持續時間長,并發癥發生率較高[7]。
TAPP已成為目前腹股溝疝的主要手術方法。其屬于腹膜前疝修補法,將補片固定在疝囊內環口腹膜外,修復腹股溝區肌恥骨孔缺損,術后補片可與腹橫筋膜融合,形成生物纖維組織,既能有效治愈本病,又避免了術后復發,達到顯著治療效果[8]。TAPP的優勢在于:(1)微創、切口小、術后疼痛輕、疼痛持續時間短,有助于早期恢復。(2)在腹腔鏡直視下操作,術野清晰,對周圍組織結構的解剖分離精準,能減少周圍組織誤傷,提高手術效果,減少術后并發癥[9]。(3)手術操作準確、便捷,還能探查有無盆腔及對側疝病變,尤其適用于雙側疝、復發疝、隱匿疝的治療[10]。
本結果顯示,觀察組在手術及恢復指標、術后疼痛、并發癥發生率上均優于對照組(P<0.05)。充分證明TAPP對腹股溝疝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能以更小的創傷確保手術操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降低術后疼痛感,縮短術后恢復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提升手術安全性,從而提高整體的手術滿意度。
綜上所述,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能有效治療腹股溝疝,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疼痛輕,并發癥發生率低,符合臨床微創、高效、安全的手術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