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歡,陸夏媛
(廣東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廣東 廣州 510060)
近年來,我國惡性腫瘤的患者數量屢增不減,嚴重危及到廣大患者的身心健康。在眾多惡性腫瘤疾病的臨床上,淋巴性腫瘤位居首位。臨床研究證實,惡性腫瘤的發病機制在于不良的生活習慣、機體自身的免疫力較低及生活環境的惡劣等諸多因素。在惡性腫瘤的臨床上,介入治療作為廣大患者的首選治療手段,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取得的臨床療效得到了廣大臨床工作者的一致認可[1]。但是在廣大惡性腫瘤介入治療的過程中,因為疾病的折磨,使得廣大患者遭受不同程度的疼痛,使得臨床療效大打折扣。為了從根本上增強患者的臨床療效,須采取相應的鎮痛干預。
選擇我院腫瘤科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118例惡性腫瘤患者,男68例,女50例,年齡35~48歲,乳腺癌49例、原發性肝癌31例、淋巴癌38例。按照所給予鎮痛干預的不同,將所有患者進行隨機、數字化的分組,每組59例。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所有患者臨床上均符合惡性腫瘤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伴有嚴重精神、意識障礙的患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行常規藥物鎮痛的作為對照組。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并根據患者的疼痛給予適當的阿片類藥物實施鎮痛,以改善患者的疼痛癥狀。
研究組采取分級鎮痛干預,具體流程如下:(1)護理人員采用我院自制的疼痛量表對患者的疼痛進行準確的評估。根據患者的軀體疼痛情況按照十分制對其進行評分,按照疼痛程度從輕到重用數字0~10來表示,0表示無痛,10表示疼痛到難以忍受的地步,同時按照患者的疼痛程度,將其依次分為輕度疼痛、中度疼痛與重度疼痛三類,其中0~3分表示輕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2)醫護人員要詳細向患者講述疼痛產生的原因,一旦患者出現疼痛癥狀后,護理人員可指導其聽音樂、看電視等行為以轉移注意力。對于耐受性較低的患者,護理人員可為其進行局部按摩、指導其正確的深呼吸以緩解疼痛癥狀。(3)對于重度疼痛患者,護理人員可根據其疼痛情況給予適量的阿片類藥物緩解疼痛。
護理療程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的疼痛干預效果。按照效果的優劣程度,將干預效果依次劃分為顯效、有效與無效三種。顯效:若患者的軀體疼痛癥狀得到明顯的緩解,未出現惡心、眩暈等不適反應即為顯效;有效:若患者的軀體疼痛較之前輕,但是仍然能夠感受到明顯的疼痛、患者出現了惡心、眩暈等不適癥狀,未經干預不治而愈,則為有效;無效:若患者的軀體疼痛癥狀未見好轉、出現惡心、眩暈等不適癥狀,則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患者總數×100%。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疼痛干預臨床療效比較[n(%)]
為了提高惡性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上以早發現、早治療為主要目標,通過對惡性腫瘤患者實施介入治療,避免腫瘤的惡化,進而危及到患者的身心健康[3]。
惡性腫瘤又被稱為癌癥,對于發生在間葉組織在的惡性腫瘤被命名為肉瘤。人們習慣于將所有的癌癥泛指為惡性腫瘤,惡性腫瘤具有細胞分化、生殖異常的臨床特征,其發病的原因只是一個細胞因子。在日常生活中,誘發惡性腫瘤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煙酒史、不良生活習慣、環境污染就遺傳因素等。臨床研究表明,在眾多的惡性腫瘤患者中,約有30%的患者有煙酒史,吸煙史導致肺癌的重要因素[4]。同時,攝入大量的烈性酒也會導致鼻咽癌、口腔癌、食管癌等惡性腫瘤疾病的發生。而長期食用脂肪高的食品可能會導致子宮癌、前列腺癌及食管癌等惡性腫瘤的發生,對于廣大人群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而在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人們日常的飲食、飲用水都在遭受污染的“侵襲”,尤其是日常工作中常見的礦物油、煤焦油、偶聯雌激素等物質與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重要的致癌物,也是誘發惡性腫瘤的重要因素[5]。
隨著臨床治療手段的不斷更新,介入治療在惡性腫瘤的臨床上占據了重要的席位。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手段,介入治療獲得了諸多業界人士的一致好評。通過微創的方式,在B超或CT等輔助手段的指引下,在血管內置入導管,并在相關機械的作用下實施診療。該種診療手段在血管性疾病及惡性腫瘤的臨床上較為常見,能夠幫助患者在疾病早期進行準確的診斷和治療,通過抑制腫瘤的生長,幫助患者獲得顯著的臨床療效[6]。相比于傳統的診療手段,介入治療具有痛苦輕、預后恢復快等優勢,是廣大惡性腫瘤患者的首選診療手段[7]。
但是在介入治療廣泛應用的今天,其在臨床上表現出了一定的弊端,首當其沖就是治療的局限性。臨床研究證實,在介入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中,有85%以上的患者會明顯感覺到不同程度的疼痛癥狀,對于治療進程造成一定的影響[8]。一些耐受性較低的患者甚至會降低治療的依從性,對所有護理操作表現出一定的拮抗性。為了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從根本上提升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對廣大行介入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實施相應的鎮痛干預。除了給予臨床上常用的阿片及嗎啡類鎮痛藥物,對于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須實施分級鎮痛管理[9]。考慮到長期服藥鎮痛類藥物會導致患者消化功能的下降,對于正常生活造成不便。分級疼痛管理則有效地改善了這一情況,通過對不同程度疼痛的患者給予不同的鎮痛干預,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臨床療效,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臨床上常用的分級鎮痛法為數字分級鎮痛法,通過采用專業的量表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準確的評估,用0~10這11個數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讓患者選擇一個能確切代表自己疼痛狀況的數字,提升了疼痛評語的準確性,并在此基礎上實施針對性的鎮痛護理干預,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緩解疼痛的作用[10]。
在本次研究中,對于我院收治的118例惡性腫瘤患者給予不同的鎮痛干預模式,結果證實:兩組患者疼痛干預的總有效率比較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證實了分級鎮痛干預在惡性腫瘤的臨床上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是惡性腫瘤患者的最佳護理干預方案。
綜上所述,惡性腫瘤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介入治療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診療手段,在惡性腫瘤的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臨床療效得到了廣大臨床工作者的一致認可。而疼痛作為惡性腫瘤介入治療患者的最大困擾,使得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大打折扣。為了鞏固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從根本上改善廣大患者的生活質量,在介入治療的同時,須輔以有效的鎮痛干預措施,以減輕患者的疼痛。分級鎮痛干預作為一種全新的鎮痛措施,對不同程度疼痛的患者給予不同的鎮痛措施,在常規藥物鎮痛的基礎上實施疼痛評估,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疼痛癥狀,顯著地改善了患者的疼痛癥狀。對于行惡性腫瘤介入治療的患者所表現出來的疼痛,臨床上須采取分級鎮痛干預,能夠顯著的改善患者的疼痛癥狀,獲得顯著的臨床療效,值得在臨床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