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婧,張 紅
(1首都醫科大學石景山教學醫院<北京市石景山醫院>兒科 北京 100043)
(2北京順義區婦幼保健院兒科 北京 101300)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醫學實驗室在做出實驗決定時通常會使用自動化的多元分析來測試血液樣本。但是,此方法在確定異型淋巴細胞時會產生錯誤。因此,在對血液病患者或發熱性疾病患者的細胞形態進行觀察時,應結合手工推片的方法,異型淋巴細胞是臨床試驗中非常重要的參考項目[1]。EB病毒感染是患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的主要原因。患者最初具有許多臨床癥狀,但沒有明顯的癥狀,這使診斷變得困難。這項研究討論了患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中異型淋巴細胞和EB濃度之間關系的研究。結果如下。
2018年2月—2020年8月,選擇本院65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者。男42例,女23例。患者年齡為6~15歲,平均(8.68±1.95)歲。把患者按照異型淋巴細胞數量分成A、B、C、D、E五組。其中A組中有4名患者,異型淋巴細胞數量為1%~5%;B組有9位患者,異型淋巴細胞數量為6%~10%;C組有13例患者,異型淋巴細胞數量為11%~15%;D組有17例患者,異型淋巴細胞數量為16%~20%;E組有22例患者,異型淋巴細胞數量為20%以上。幾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符合《臨床血液學與檢驗》中兒童IM臨床診斷標準;均經過明確異淋及EB載量檢測。排除標準:篩選排除傳單診斷依據不充足的兒童,篩選排除并存細菌感染、支原體感染、噬血細胞綜合征、免疫缺陷的傳單兒童。
1.2.1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者的臨床表現 在65例患者中,有52例發燒,48例有淋巴結腫大,50例有喉嚨痛,33例有肝脾腫大現象,14例有皮疹癥狀。還有水腫27例。
1.2.2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者的實驗室檢查 定期的血液檢查發現,65例患者的白細胞計數水平為(12~34)×109/L。其中,17例白細胞計數水平低于20×109/L。48例白細胞計數等于或超過20×109/L。患者的異型淋巴細胞數量的3%~58%。根據異型淋巴細胞數量分組,A組中的4例患者,從1%~5%;B組中的9例患者,從6%~10%;C組中的13例患者,異型淋巴細胞數量為11%~15%;D組中17例患者的比例為16%~20%。E組中有22例患者異型淋巴細胞的比例為20%以上。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血液檢查。從患者的靜脈中抽取2 mL血液樣品后,將樣品用EDTA作為抗凝劑處理,并送至實驗室進行分析。除血液樣本外,還將分離出的淋巴細胞溶液添加到淋巴細胞懸浮液中,將50μLDNAμL添加到樣本管中,混合均勻,倒入沸水中10 min,然后將樣本突然升至4℃。第二天,將樣本放入離心機并離心,離心后取出離心機樣品并儲存在-20℃環境下。分別稀釋成1×102cop異型淋巴細胞數量/μL、1×103cop異型淋巴細胞數量/μL、1×104cop異型淋巴細胞數量/μL和1×105cop異型淋巴細胞數量/μL,4種,將該標準物保持在-20℃環境下[4]。此后,對5μL樣品進行熒光PCR。根據容器選擇0.2 mL離心管,并根據相關要求確定合適的分批條件。在94℃下變性1 min,然后在72℃下延長處理1 min。在55℃下退火處理1 min。上循環執行30次。反應過程完成后,自動記錄數據,校正熒光值并記錄結果。相關系數為r>0.98,并且該陰性質控品未出現任何數值。之后,根據記錄器的記錄結果,將自動檢查并計數以確定樣本中的病毒數量[5]。
本次研究主要的觀察指標是各組患者的EB濃度。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接受青霉素G治療1周,并肌肉注射100萬單位α-ITF,持續5 d。服藥并注意其他患者的癥狀。治療后,檢查患者的血象。所有患者的血象均正常,均順利治愈并出院。
實驗室測試結果表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形成與異型淋巴細胞的數目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患者中異型淋巴細胞的數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EB病毒的濃度也在增加,見表1。
表1 患者異型淋巴細胞數目與EB濃度統計(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s)

表1 患者異型淋巴細胞數目與EB濃度統計(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s)
注:EB病毒濃度與異型淋巴細胞的數目有正相關關系。
組別 例數 異型淋巴/% EB病毒濃度/images/BZ_37_1351_1170_1373_1213.png±s A組 4 1~5 2.8±1.27 B組 9 6~10 3.3±1.36 C組 13 11~15 4.7±1.26 D組 17 16~20 5.1±1.28 E組 22 >20 6.3±1.34 cP值 - - <0.05
實驗分析表明,在大多數患者中,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男性超過10%,因此EB病毒是診斷患者的重要標準。隨著患者數量的增加,EB病毒濃度也增加。由于EB病毒感染,單核-巨噬細胞出現明顯增生現象[6-7]。同時,EB病毒會改變B細胞的表面,產生新的抗原性物質,從而產生并激活具有相同相互作用活性的B細胞和T細胞。B細胞和T細胞會在患者體內降低,并產生大量異型淋巴細胞,如果不完全了解異型淋巴細胞的相應屬性,則很可能會造成誤診的后果。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通常在患者發病后的第三天出現在患者體內,其數量在患病后一周內增加,并且這種增加在2~3周內可達到約40%[8]。因此,在重新診斷患者時,應廣泛考慮患者出現的臨床癥狀,并應使用異型淋巴細胞值和用于確定患者狀況的相應功能。在這項研究中,發現當患者的EB濃度增加時,身體的異型淋巴細胞數量也會增加。它可以用作患者診斷的重要參考指南。因此,通過定義患者異型淋巴細胞,可以清楚地定義患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數目[9]。
值得注意的是異型淋巴細胞也會引起其他病毒感染。例如,在感染了巨細胞病毒,變種病毒和登革熱病毒的患者的血液涂片中均發現了異型淋巴細胞。這使得更加難以診斷IM。如果檢查者無法識別異型淋巴細胞。或者,沒有足夠的嚴格測試來查明可能導致誤診異常淋巴細胞的數量。當今醫院中的主要篩檢驗統越來越多地實現自動化,人工分片已嚴重缺乏。這是漏報異型淋巴細胞的主要原因。為此原因,異型淋巴細胞檢測需要改進,必要時應進行其他檢驗。同時,實驗醫學有望增加研究,應用新的診斷技術。提高異型淋巴細胞判斷的準確性,確保IM能夠及時地確診[10]。
綜上所述,本文對2018年2月—2020年8月在石景山醫院接受治療的65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患者分成了5組探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者的異型淋巴細胞數量與EB病毒濃度之間的相關性,實驗室測試結果表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形成與異型淋巴細胞的數目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患者中異型淋巴細胞的數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EB病毒的濃度也在隨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