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飛
(武警兵團總隊醫院外二科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63)
膽囊結石合并急性胰腺炎屬于臨床常見急腹癥,特點是發病急、病癥重,且局部還有可能存在嚴重粘連,需及時采取治療措施,不然會對患者生命安全形成威脅。臨床治療以手術為主,形式為開腹,療效雖顯著,但患者預后不佳,加之創傷較大,因此臨床需探究新式治療方式[1-2]。隨微創術的發展與進步,胸腔鏡技術在臨床愈加廣泛應用。其中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在該疾病治療中應用廣泛[3]。截至目前,臨床中對于治療此疾病治療時機仍頗受爭議,基于此,本次以該疾病患者為例,旨在探究不同時段行LC治療對該疾病患者療效、預后影響,現將結果匯總如下。
2017年1月—2019年12月納入我院74例結石性膽囊炎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納入標準:(1)可獨立思考,溝通順暢者;(2)經超聲或CT診斷;(3)患者(家屬)知曉研究內容且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缺失;(2)不配合治療、護理與調查者;(3)精神意識和認知方面存在障礙者;(4)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血液系統以及免疫系統疾病;(5)中途退出者。患者信息輸入Excel表格,按不同時段手術分兩組(每組37例)。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21:16),年齡35~66歲,平均年齡區間(50.5±7.5)歲;試驗組中男女比例為(22:15),年齡區間36~67歲,平均年齡區間(51.5±8.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入院72 h行LC治療;試驗組,入院后行非手術治療,患者為非重癥胰腺炎者,首先禁食禁水,待腹痛癥狀緩解,可進食;期間對患者各項生命指標進行監測;給予胰腺消炎湯、外敷芒硝,加快腹內積液的吸收;最后對癥治療,即抗生素、奧美拉唑、烏司他丁對炎癥因子抑制等;患者為重癥急性胰腺炎者,可先行清除胰腺壞死組織。待患者各項指標正常后,行LC治療。
LC治療:術中實施氣管插管麻醉,體位頭高足低,左腿稍抬高角度15°、右側10°,常規三孔法操作。患者臍孔上緣進行穿刺,距離10 mm,將帶有保護裝置的trocar腹腔鏡置入。期間氣腹壓維持8~13 mmhg區間,腹部內部情況應用腹腔鏡查看,直視角度,在右腋前線肋下、劍突下約2 cm距離處進行置孔,同時建立器械通路。術中若出現膽囊張力較高,應用氣腹針將膽囊穿刺,吸出膽汁,便于減輕壓力。
(1)觀察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與術后留置引流時間、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變化;(2)觀察兩組并發癥發生率;(3)觀察兩組住院時間。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留置引流管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術后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術中、術后指標比較(±s)
組別 n 術中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試驗組 37 42.41±6.54 67.12±9.15對照組 37 67.14±8.59 81.59±11.54 t 13.933 5.976 P<0.001 <0.001

表1(續)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試驗組住院時間(16.74±2.08)d,短于對照組的(20.18±2.55)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膽囊內結石屬于誘導胰腺炎發作的主要因素,而關于此類疾病的誘發原因,多數學術研究對于“共同通道”學說普遍認同。即在人體器官結構中胰管、膽管末端可匯總為一個共同通道,在機體運作正常情況下,在Oddi括約肌(膽總管、胰管末端、壺腹部周圍環形括約肌的總稱)影響下,分泌物不會發生反流。若膽結石進入膽管末端,令膽管發生阻塞,原有膽汁無法排除,就會流入胰管。膽汁成分回收膽汁反流、細菌滋生影響發生改變,出現大量有利單端,同時對胰酶產生刺激轉化為磷脂酶A2[4-5]。轉化為后者的磷脂酶A2會與膽汁中的卵磷脂結合,令其產生對機體存在危害副作用的溶血卵磷脂,最終導致急性胰腺炎發作。
截至目前,此疾病治療分為非手術與手術治療,非手術主要通過止痛、禁食水等手段,見膽囊收縮功能、胰腺分泌功能減少,同時對機體炎癥反應減輕,令嵌頓結石可有效移動,減輕膽汁感染癥狀。部分患者通過此治療可對其癥狀緩解,但無法根除,存在復發率,根除應行膽囊切除術[6-7]。近些年LC以恢復快、創傷小等優勢廣泛應用治療此疾病。對于LC治療此疾病,臨床頗受爭議的為手術時機的選擇,多數學者都以72 h內行手術為主,原因在于膽囊72 h為充血狀態,組織粘連癥狀較輕,此時行手術視線較為清晰[8-9]。若未手術時,膽囊三角粘連嚴重,結構不清晰會增加手術難度,同時提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而部分學者則認為,及早實施手術,患者炎癥未消除,早期手術會進一步加重炎癥反應,可等炎癥消除在行手術治療[10]。為此,中華醫學會胰腺外科組提出,在對膽源性胰腺炎治療時可先鑒別膽道是否發生梗阻,若無梗阻,可保守治療,若存在梗阻,可行手術。此類說法,受到多數學者支持[11]。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現行保守治療后行手術的試驗組與72 h內行手術治療的對照組,兩組預后均良好,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無差異,但試驗組術后各項指標恢復時間均低于對照組,由此得知,此疾病患者,可先行保守,待患者炎癥、體溫等指標正常后,再行LC,其療效預后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