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藝平
(龍川縣中醫院 廣東 河源 517300)
對于昏迷、無法自主呼吸的患者而言,對其進行人工通氣,確保呼吸道通暢是保障其生命安全的關鍵。目前,臨床最為常見的人工通氣方法仍以氣管插管為主,而纖維支氣管鏡是降低氣管插管難度的醫療設備,臨床在對無法自主呼吸的患者開展氣管插管時,都需在對患者進行麻醉后,使用纖維支氣管鏡等專用器械輔助進行氣管插管,才能滿足患者長時間的通氣需求[1]。氣管插管的方式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難的狀況,但無法一次性將患者體內的痰液吸出,重復吸痰極易損害呼吸道黏膜,從而引發感染,安全性較差[2]。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持續通氣型口咽通氣管逐漸步入人們的視野,該通氣技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在改善患者呼吸困難方面可發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對持續通氣型口咽通氣管在靜脈復合全身麻醉臨床應用效果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麻醉恢復室(PACU)收治的100例全身麻醉術后帶氣管插管的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的分組方式,將1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對照組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18~78歲,均值(49.85±5.52)歲。試驗組患者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齡18~80歲,均值(50.12±5.21)歲。每位患者與家屬均知情并同意參加本研究。納入標準:(1)心電圖檢查無異常的患者;(2)存在昏迷、呼吸困難等癥狀的患者。排除標準:(1)氣道評估Mallanpati試驗Ⅱ-Ⅳ級的患者;(2)無法置入持續輔助通氣型口咽通氣管者;(3)存在急性炎癥、飽胃、食道梗阻的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在全身麻醉快誘導后用面罩緊閉給純氧去氮輔助通氣3~5 min后經口纖維支氣管鏡引導進行氣管插管。在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誘導后,將纖支鏡套入合適的氣管導管,并將無菌石蠟油涂抹于導管外部,經口將顯微鏡插至喉頭上方,若存在分泌物則需將其清除,以便充分暴露視野,經聲門后經將纖支鏡推至聲門,待聲門完全開放后將纖支鏡插入氣管內隆突,隨后送入器官內,將纖支鏡退出后調節氣管導管位置,并在氣囊充氣后固定導管,插管時間不超過1 min,間歇時間為30 s左右,間歇期以純氧吸入。
試驗組:在全身麻醉快誘導后用面罩緊閉給氧去氮通氣3~5 min后經口置入持續輔助通氣型口咽通氣管。在患者進行全身麻醉誘導后,使用麻醉面罩通氣3~5 min,隨后經口腔置入合適的持續輔助通氣型口咽通氣管,連接螺紋管以8~10 mL/kg的潮氣量進行輔助通氣。若漏氣潮氣量未能滿足最低通氣需求,需使用手術粘貼薄膜對患者的鼻孔、纖維支氣管鏡引導側槽進入口、封閉口通氣管周邊以及口周縫隙進行粘貼并固定。將螺紋管與持續輔助通氣型口咽通氣管的螺紋管端口相互連接,對患者進行人工或機器持續輔助通氣。在呼吸麻醉機輔助或人工輔助通氣下用纖維支氣管鏡經纖維支氣管鏡引導側槽進入口咽部,纖維支氣管鏡進入口咽部暴露會厭顯露聲門,纖維支氣管鏡通過聲門后達到氣管隆突上端后撕去粘貼薄膜退出持續輔助通氣型口咽通氣管,將氣管導管順著纖維支氣管鏡送入氣管內合適位置后退出纖維支氣管鏡完成氣管插管。
(1)臨床療效,顯效:呼吸困難、嘴唇發紫等癥狀完全消失,體內無痰鳴音;有效:呼吸困難、嘴唇發紫等癥狀基本改善,體內出現輕微痰鳴音;無效:以上癥狀均未改善且存在加重的跡象。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分別對兩組患者的血氧飽和度(SPO2)、心率以及潮氣量進行比較。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兩組心率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SPO2、潮氣量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SPO2、心率以及潮氣量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的SPO2、心率以及潮氣量比較(±s)
潮氣量/(mL·kg-1)試驗組 50 92.54±1.31 98.25±2.54 8.14±0.21對照組 50 90.25±1.25 98.65±2.41 5.25±0.15 t組別 例數 SPO2/% 心率/(次·min-1)0.80 0.57 2.13 P<0.05 >0.05 <0.05
相較于意識正常的患者而言,昏迷患者的呼吸道防御功能都會變弱,出現神經功能反射遲緩的現象,導致口咽部麻痹,口腔分泌物滯留無法排出,最終影響患者的正常呼吸,從而導致患者出現呼吸困難以及嘴唇發熱等癥狀,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3]。
持續通氣型口咽通氣管是一種新型的人工通氣設備,該設備的口咽通氣管大小及弧度主要根據每個患者的個人情況進行設計,其大小和弧度與人體呼吸道完全相符,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選擇最為合適的型號,以便降低插管的難度。待通氣管內有氣體正常進出之后,可在通氣管兩端插入吸痰管幫助患者清除痰液。相較于傳統的經口纖維支氣管鏡輔助氣管插管而言,持續通氣型口咽通氣管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幾點:(1)經口腔插入吸痰管,能夠直接在呼吸道深入進行清痰,且吸痰管還能刺激患者咽部,使其出現反射性咳嗽,咳嗽時所產生的氣量能夠將較深部的痰液推送至呼吸道,使其能夠跟隨吸痰管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提高吸痰效果的目的,避免患者引發肺部感染[4]。(2)將通氣管安置于患者的口腔內部,可有效預防患者在吸痰時舌頭后墜,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暫時性缺氧的狀況,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此外,經口腔進行吸痰不會損害到患者的鼻腔,降低鼻腔黏膜的損傷率。(3)持續通氣型口咽通氣管的操作較為簡單,在對患者進行吸痰時,可一次性清除部分痰液,不僅能夠減少吸痰的頻率,減輕反復吸痰對患者造成的痛苦,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呼吸道感染的風險性,有利于加快患者的恢復速度[5]。本文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在全身麻醉快誘導后用面罩緊閉給氧去氮通氣3~5 min后經口置入持續輔助通氣型口咽通氣管,可發揮出較為良好的效果,臨床應用價值較高。持續通氣型口咽通氣管屬于非氣管導管性通氣管道,本身就具有操作簡單、刺激性較低以及創傷性低等特點,給予全身麻醉的患者持續通氣型口咽通氣管,并加用吸氧面罩,以8~10 mL/kg的潮氣量進行輔助通氣,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血氧飽和度[6-7]。本文試驗組患者的SPO2、潮氣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在全身麻醉快誘導后用面罩緊閉給氧去氮通氣3~5 min后經口置入持續輔助通氣型口咽通氣管,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的血氧飽和度,還能進一步提高潮氣量。
綜上所述,針對昏迷、無法自主呼吸的患者而言,在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后,采用持續通氣型口咽通氣管對其進行人工通氣,不僅能夠提升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和潮氣量,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