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紅
(響水縣人民醫院疼痛康復科 江蘇 鹽城 224600)
研究數據顯示,帶狀皰疹發生率不斷增加,為急性感染性皮膚疾病,一般發生在春季和秋季[1],該疾病隨著年齡增大,發病率也呈現上升趨勢,部分患者患有該疾病后容易發生后遺癥,例如神經痛,當患者機體免疫力不斷下降時,容易導致神經痛癥狀不斷加重,而實施一項有效的治療較為重要[2]。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的治療方式較多,包括西醫治療、中醫治療等等,西醫治療一般以藥物為主,雖然能夠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復發率較高,并且容易出現不良反應,導致患者配合度下降;而中醫治療一般以外治療法為主,浮針給帶狀皰疹后遺癥的治療帶來了福音,能夠使患者疼痛程度得以減輕,且能夠使患者生活質量水平得以提高。浮針作為中醫外治療法之一,具有安全性高、療效確切、費用低等優勢,并且患者接受度高,能夠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本文目的在于探究浮針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癥的臨床研究,具體內容見下文。
選取2017年5月—2020年10月我院帶狀皰疹后遺癥患者56例,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兩組。納入標準:(1)符合帶狀皰疹的診斷標準;(2)患者經治療后均存在不同程度后遺癥;(3)此次研究獲得患者和家屬的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排除存在精神疾病者;(2)排除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觀察組年齡32~48歲之間,平均(40.25±1.02)歲,其中男17例、女11例。對照組年齡33~48歲之間,平均(40.52±1.45)歲,其中男18例、女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給予患者采用普瑞巴林膠囊口服,用法用量為每次150 mg、每日兩次,患者連續服用兩周后,進行療效評估。
觀察組采用浮針治療:根據患者疼痛部位,選擇易操作、舒適的體位,選取規格為20 G的浮針,對于患者局部皮膚實施常規碘伏消毒后,在病痛區域遠端的2~3點處作為一個進針點,針尖需要朝著患者近端的神經出口處,醫者需要用右手手持浮針,和皮膚呈現15°角后,快速刺入患者皮下組織,平放針后再沿著患者皮下向前推進25~35 mm,略達患者肌層后向后稍微提拉,使患者針身離開肌層,到達患者的皮下筋膜層,以進針點作為支點,實施扇形狀掃散,每點需要掃散2 min左右,在掃散完畢后將針芯抽出,使用膠布將針芯黏附在患者皮下軟套管,在進針點的位置對于針孔采用小干棉球蓋住,留置軟套管后24 h拔除,間隔1 d后再進行針刺,患者需要治療兩周。
比較2組不同時間段VAS評分、不良反應發生率、生活質量評分。疼痛評分[3]:對患者術后24 h、36 h、48 h疼痛情況進行評估,VAS(視覺模擬評分)疼痛評分標準(0~10分)。0分:表示無疼痛;3分以下:有輕微疼痛,不影響睡眠和生活;4~6分:患者疼痛影響睡眠和生活,但是尚可忍受;7~10分:患者強烈的疼痛感,嚴重影響生活和睡眠,必須藥物鎮痛。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24 h、36 h、48 h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段疼痛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不同時間段疼痛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24 h 36 h 48 h觀察組 28 4.21±1.17 3.17±1.11 2.16±1.01對照組 28 6.17±1.29 4.29±1.37 3.49±1.27 t 5.955 3.361 4.337 P<0.001 <0.001 <0.001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較,*P<0.05。
組別軀體功能心理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8.25±1.02 90.25±1.20* 62.25±1.52 92.56±1.45*對照組 58.53±1.52 78.25±1.58* 62.26±1.52 71.25±1.52*t 0.521 20.255 0.033 30.581 P 0.925 0.000 0.974 0.000組別社會功能物質生活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5.25±1.52 93.25±1.45* 63.25±1.45 92.75±1.45*對照組 65.26±1.78 75.25±1.14* 63.26±1.55 72.25±1.45*t 0.152 28.521 0.056 28.521 P 0.976 0.000 0.976 0.000
研究顯示,帶狀皰疹發病率不斷增加,且多數患者存在多種后遺癥。該疾病在中醫學中一般屬于痹癥范疇,多數患者伴有神經痛等癥狀,對患者預后造成影響,而實施一項有效治療十分重要[4]。
多數患者在發疹前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低熱、乏力等全身癥狀,同時患者皮膚伴有神經痛或者灼熱感,在觸摸時伴有痛感,神經痛作為常見的后遺癥,一般來說,神經痛在皮損完全消退后30 d可以逐漸消失,部分患者超過30 d,較少患者的神經痛時間長達1年,容易對患者情緒和睡眠質量造成影響[5]。在一般情況下,部分患者多數身體部位均伴有帶狀皰疹,在每個年齡段均可發病,若未及時對患者實施治療,容易導致后遺癥發生。一般對于該類患者均實施西藥治療,對緩解患者局部神經痛具有顯著效果,但是由于多種因素影響,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浮針治療法在治療時屬于淺刺,進針過程中不會產生疼痛感,因而容易為患者所接受[6-7]。同時,浮針療法刺激皮下疏松結締組織的面積較大,因而療效也會顯著提高。中醫學認為帶狀皰疹是由于外感毒邪,邪氣留于體內,與氣血相互搏結,使氣機運行受到阻礙,進而發生疼痛感,通過針刺相關穴位,能夠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以及消瘀散結的作用,可有效地消除神經纖維粘連的現象,達到止痛的效果。浮針療法操作相對簡單,并且能夠在短時間減輕痛苦,甚至有效地縮短患者的病程[8-9]。本結果說明浮針治療能夠使患者疼痛癥狀得到緩解,并且安全性較高,能夠使患者生活質量水平得以提高,促進疾病早期康復。
綜上所述,通過對帶狀皰疹后遺癥患者實施浮針治療,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能減輕患者疼痛感,降低不良反應,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