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麗,黃 萍,許 娟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醫院 新疆 伊寧 835000)
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生后不久出現呼吸窘迫并進行性加重的臨床綜合征,其病理上有肺透明膜的改變,多見于早產兒,且胎齡越小,發病率越高[1]。以逐漸加重的呼吸困難、皮膚青紫、呼吸衰竭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具有起病急驟、病情兇險、進展迅速等特點,是導致早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2]。除采取積極的治療外,對患兒實施全面、優質的護理也十分重要,合理的護理可對臨床治療起積極促進作用,以往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的護理中多采用常規護理,但總體效果欠佳[3]。本院應用優質護理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將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實施優質護理的價值探討分析如下。
選擇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間我科收治的50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5例,對照組男性13例,女性12例,胎齡28~36周,平均胎齡(32.48±3.18)周,研究組男性14例,女性11例,胎齡28~37周,平均胎齡(32.14±3.24)周。納入標準:(1)所有患兒均經臨床確診;(2)患兒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者;(2)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3)存在意識障礙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遵醫囑治療、健康教育、病情監測、晨晚間護理等;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落實責任制整體護理,完善支持保障系統,實施更高品質的優質護理服務,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護理評估 對患兒進行全面評估,評估患兒出生史、是否早產、有無誘發因素,評估呼吸窘迫出現時間與程度,評估患兒家長對疾病病因、治療方法等的了解程度,評估其經濟承受能力,根據評估結果、輔助檢查等做出護理診斷,制定護理目標和針對性護理措施。
1.2.2健康教育 加強患兒家長的健康教育,采用溫柔親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家長詳細介紹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生原因、治療方法、護理方法等,提高家長對疾病的認知度和重視程度,指導家長如何照護患兒。
1.2.3加強基礎護理 病情監測,觀察患兒生命體征、意識狀態等,尤其是呼吸困難和發紺情況,觀察患兒面色、呼吸及血氧飽和度等情況,針對機械通氣患兒,觀察患兒有無自主呼吸、人機對抗等,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注意監測每小時尿量,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遵醫囑用藥,及時送檢生化檢測標本;呼吸道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患兒取頭高足低位,使氣道伸直,注意觀察患兒呼吸道分泌物顏色、性狀、量等,每1~2 h更換新生兒體位一次,以促進分泌物排出,必要時吸痰,吸痰時嚴格遵循無菌操作,以防止交叉感染;給氧護理,遵醫囑吸氧,輕癥者選用鼻導管或面罩、頭罩等給氧,將血氧飽和度維持在85%~95%,針對PaO2<50 mmHg或血氧飽和度<90%者給予持續氣道正壓通氣(CPAP),將參數設置在合理范圍內,針對應用CPAP治療后,PaO2仍<50 mmHg或PaCO2>60~70 mmHg者或頻發呼吸暫停者,行機械通氣治療,使用呼吸機前,仔細檢查電源線,管道連接,測試呼吸機性能及運轉情況,掌握報警意義,保證患兒安全,治療期間嚴密監測患兒生命體征變化,妥善固定管路,防止管道打折、脫落、扭曲等發生;環境護理,為患兒營造舒適、和諧的治療環境,將環境溫度維持在22°~24°,濕度維持在55%~65%,防止過分干燥,室內定期通風消毒。
1.2.4并發癥的護理 感染的預防,實施護理操作時嚴格遵循操作原則,落實無菌操作,做好各項消毒工作,如物品消毒、環境消毒等;營養失調的護理,加強患兒的喂養,均衡營養物質攝入,無法吸吮和吞咽困難者采用鼻飼或靜脈補充營養。
1.2.5出院指導 告知家長出院后注意事項,保持患兒生活環境室內溫濕度適宜,每日通風2次,提倡母乳喂養,母乳不足者添加配方奶粉,細心喂養防止嗆咳的發生,勤換尿布防止誘發皮炎,奶具定期消毒,四個月后適當添加輔食,飲食應循序漸進,由少至多、由稀至稠、由細到粗、由一種到多種,逐漸過渡到固體食物。加強對小兒的撫觸,注意保暖,隨天氣變化增減衣物。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住院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并對數據作以分析。臨床療效評價標準[4]:經過治療和護理后,患兒臨床癥狀消失,生命體征恢復正常為顯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生命體征基本平穩為有效;未滿足以上標準為無效,計算總有效率,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數×100%。并發癥主要包括感染、營養失調等。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和住院時間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0,低于對照組的1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又稱“肺透明膜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早產、妊娠期糖尿病、窒息、剖宮產、前置胎盤、宮內感染等均可誘發[5]。該病的發生與肺泡表面活性物質(PS)缺乏和缺氧密切相關,以出生后不久即開始進行性呼吸困難、發紺和呼吸衰竭等為特征,對患兒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對其采取早期積極的治療十分重要,于治療期間對患兒實施合理有效的護理也十分重要[6]。
優質護理即為一種有效的護理措施,是指以患者為護理中心,強化基礎護理,圍繞患者需求,深化護理專業內涵,為患者提供全面、優質、高效、滿意的護理服務[7]。該護理方式可滿足患者基本需要,使患者身心處于最佳狀態,不僅重視基礎護理,同時注重對患者心理、精神、文化和社會方面的關照照護,該護理方式相比常規護理更為綜合、規范、優質、全面,故而效果更為顯著[8]。本研究中優質護理對患兒進行了全面評估,做出護理診斷,制定護理目標和針對性護理措施,加強了家長的健康教育,提高患兒家長對疾病的認知度和重視度,對患兒病情進行密切監測,便于發現異常及時處理,環境護理為患兒提供干凈整潔的環境,利于病情恢復,預防并發癥的護理有效預防了感染、營養失調等發生。綜合、全面的優質護理措施有效提升了臨床效果,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加快了患兒病情康復進程。
本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為76.00%,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0,對照組為16.00%,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優質護理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是切實有效的。
綜上所述,將優質護理應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的護理中可有效提升臨床效果,縮短患兒住院時間,并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