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娟,鄧 鈺,馮 梅(通訊作者)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胸科醫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種能夠進行防治的常見疾病,持續存在的氣流受限為其典型的特征。氣流受限呈進行性發展,伴有氣道和肺對有害顆粒或氣體所致慢性炎癥反應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會呈現進行性發展的趨勢,老年人群是CODP的多發人群[1]。一般情況下,在急性發作期,患者需要住院進行治療,當疾病進入緩解期后患者就可以出院。但是為了有效地進行疾病的控制,出院后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以及健康行為等對于患者的生活質量等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對于患者進行適當的護理干預對于患者出院后的疾病控制具有較為積極的作用[2-3]。本研探究了延續護理干預對COPD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生活質量、健康行為的影響。
選取2018年3月—2020年9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80例CODP患者,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為58~79歲,平均為(69.36±6.53)歲,研究組男性為23例,女性為17例,年齡為60~79歲,平均為(69.58±6.36)歲。納入標準:(1)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完全;(2)患者精神狀態良好,可以進行正常溝通交流;(3)患者無心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4)研究符合倫理要求。排除標準:(1)患者合并惡性腫瘤;(2)患者對于手術不耐受;(3)患者患有精神疾病,無法與醫療人員進行溝通交流。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常規護理在對照組患者中實施,在患者出院時對患者進行出院指導,為患者講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對患者出院后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以及用藥方面進行講解與指導。
延續性護理在研究組患者中實施,內容有:(1)出院前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對患者具體的身體狀況、健康情況、疾病狀況等方面進行詳細的全面評估,認真仔細記錄,然后根據評估情況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出院后自我護理以及健康行為計劃與方案,分階段制定一定的健康管理目標,讓患者出院后能夠根據相關計劃進行自我護理。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護理人員為患者講解CODP相關的疾病知識,讓患者充分的了解出院后自我護理以及健康行為的重要性,對患者進行自我護理能力的測試,根據測試情況對患者進行出院指導,并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2)建立延續性護理小組:在患者出院后定期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每月一次,連續三個月,詳細了解患者自我護理情況以及疾病情況,并耐心的解答患者對于疾病以及自我護理的問題,建議患者按時復診,醫生對治療方案給予調整以及研究護士根據患者情況給予護理方案的調整,確保延續性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4];(3)在延續性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及時了解患者的疾病情況以及患者的心理狀況,及時針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疏導,并加強與家屬之間的溝通交流,讓家屬配合護理人員,鼓勵患者,讓患者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護理人員還需了解患者是否遵循醫囑進行使用藥物,并結合患者家屬,共同協助患者形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好自我護理[5]。
(1)護理滿意度:<60分為不滿意,60~75分為一般滿意,76~89分為滿意,90~100分為非常滿意。(2)生活質質量:主要對比身體功能、心理健康、日常生活以及社會功能四個方面。(3)自我護理能力:主要包括飲食、用藥、生活習慣、運動等方面的護理能力。(4)健康行為:主要根據QOL表對比患者的日常活動、社會活動、心理情況等方面的健康行為。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后的滿意度比較[n(%)]
研究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身體功能 心理健康 日常生活 社會功能研究組 40 21.13±2.3520.12±2.6822.21±1.8720.38±1.97對照組 40 17.89±2.4117.41±2.2518.89±2.1717.97±2.33 t 6.088 4.898 7.330 4.995 P<0.001 <0.001 <0.001 <0.001
研究組具有的自我護理能力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自我護理能力比較(±s,分)

表3 兩組自我護理能力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飲食 用藥 生活習慣 運動研究組 40 22.13±1.3621.47±1.7821.32±2.1220.53±1.58對照組 40 17.46±2.1318.97±2.3318.65±2.6419.03±1.96 t 11.687 5.392 4.987 3.768 P<0.001 <0.001 <0.001 <0.001
研究組患者健康行為各項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健康行為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健康行為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日常活動 社會活動 焦慮 抑郁研究組 40 42.37±3.3641.67±3.742.17±0.69 2.21±0.46對照組 40 36.87±5.2437.68±4.352.97±0.26 2.68±0.34 t 5.588 4.399 6.862 5.197 P<0.001 <0.001 <0.001 <0.001
CODP在臨床上是一種較常見的呼吸科慢性疾病,病情容易反復,一般分為急性發作期以及穩定期,疾病急性發作時患者需要及時入院接受治療,出院后需要長期用藥,患者在也會承受較大的精神以及經濟方面的負擔。因此針對CODP患者采用延續性護理,保障患者的生活質量。延續性護理就是幫助患者在出院之后的階段進行延續性的護理服務,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效地進行病情控制[6]。
本次結果表明,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評分、自我護理能力評分以及健康行為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在進行延續性護理時,護理人員要先對患者的病情情況、身體狀況等方面進行綜合全面的評估,并對患者進行CODP疾病的健康教育,并對患者進行出院指導以及出院后注意事項的健康教育,對患者進行出院前的自我護理能力以及健康行為測試,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方案制定,讓患者能夠根據制定的方案進行自我護理[7]。建立相應的延續性護理小組,定期進行電話訪問或家庭訪問,檢查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自我護理能力與健康行為的養成,并結合患者病情及時對護理方案進行調整。加強對患者的心理狀態護理與干預,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地面對疾病,聯合患者家屬共同協助患者提升自我護理能力、養成健康行為,促進生活質量的提升[8]。
綜上所述,對CODP患者采取延續性護理,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生活質量、健康行為以及滿意度均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