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輝,高亞軍,王雙樂,付喜順
(北京市房山區中醫醫院肺病科 北京 102400)
慢性阻塞性肺病指的是將氣流受限作為基礎病理,將肺組織殘氣量增多引發肺持久性擴張以及肺泡間隔破壞作為主要病理狀態的一類呼吸系統常見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存在病程時間比較長以及進展速度快等特點,倘若患者沒有獲得臨床及時有效的治療,能夠進一步發展成為肺心病與呼吸衰竭,嚴重威脅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生存質量[1]。患者多年老體弱,加之久病,氣虛血瘀證臨床多見,臨床上在內科基礎治療的基礎上應用補肺活血膠囊補肺固腎、益氣活血,往往收到較好的臨床療效。因此做本研究觀察補肺活血膠囊治療氣虛血瘀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臨床療效的客觀性,具體過程及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9年1月—2020年1月房山區中醫醫院肺病科接診的氣虛血瘀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80例,采用隨機信封表法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最小44歲,最大72歲,平均(57.3±8.8)歲,病程時間最短2年,最長14年,平均(9.1±1.9)年,肺功能分級屬于Ⅰ級患者8例,Ⅱ級患者22例,Ⅲ級患者10例;研究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最小45歲,最大74歲,平均(57.0±8.3)歲,病程時間最短2年,最長15年,平均(8.8±1.7)年,肺功能分級屬于Ⅰ級患者9例,Ⅱ級患者22例,Ⅲ級患者9例。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WS 318~2010)》診斷標準。(2)符合氣虛血瘀證診斷。中醫氣虛血瘀證診斷標準既有氣虛之象,同時又兼有血瘀的證候,多因久病氣虛、運血無力而逐漸形成瘀血類停滯所致。(3)全部自愿接受本次研究。(4)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隨精神疾病、心腦血管、造血系統、腫瘤以及肝腎等疾病患者,心功能分級在Ⅳ級患者,哺乳期與妊娠期患者,存在哮喘、肺結核、呼吸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彌漫性泛細支氣管炎患者,過敏體質與藥物過敏患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根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指南給予標準西醫治療,包括常規健康教育、解痙平喘、氧療、戒煙、營養支持、抗感染、免疫調節、呼吸生理治療、呼吸道暢通、肌肉訓練以及祛痰等管理措施。
研究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上述治療基礎之上加用補肺活血膠囊口服治療,3次/d,每次4粒;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全部接受為期12周的治療,評價臨床療效。
(1)療效評價標準: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接受12周治療之后,咳嗽、干濕啰音、喘息等臨床表現癥狀與體征獲得顯著緩解,癥候積分減少超出70%,代表顯效;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接受12周治療之后,咳嗽、干濕啰音以及喘息等臨床表現癥狀與體征得到緩解,癥候積分減少超出30%,不足70%,代表有效;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接受12周治療之后,臨床表現癥狀與體征沒有任何好轉,或是產生加重,癥候積分減少不足30%,代表無效[2]。(2)中醫癥狀積分。統計研究組與對照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接受治療12周之后的中醫癥候積分情況,中醫癥候包含哮鳴、咳嗽、咯痰與喘息,依照患者各項癥候嚴重程度進行評分,從輕到重為1~4分,得分越低代表患者的臨床表現癥狀越輕微[3]。(3)肺功能及其他理化指標。選擇肺功能檢測儀評價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療之后的第一秒用力呼吸量、用力肺活量,選擇血氣分析儀評價兩組患者的動脈血氧、二氧化碳分壓,通過血液流變儀檢測兩組患者治療之后的紅細胞沉降率與血漿粘度,通過酶聯免疫法檢測兩組患者治療之后的白介素-8與腫瘤壞死因子水平,選擇血細胞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以及淋巴細胞計數情況[4]。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n(%)]
治療后觀察組各項中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咳嗽 哮鳴 喘息 咯痰 總分研究組 40 0.84±0.150.90±0.180.92±0.171.12±0.233.86±0.55對照組 40 1.35±0.251.53±0.301.44±0.331.64±0.326.19±1.07 t 4.517 4.307 4.005 4.324 6.314 P<0.05 <0.05 <0.05 <0.05 <0.05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各項觀察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各項觀察指標比較(±s)
用力肺活量/%組別 例數 第一秒用力呼氣量/%動脈血氧分壓/mmHg二氧化碳分壓/mmHg研究組 40 82.63±8.96 91.44±14.88 80.11±9.86 39.03±4.59對照組 40 75.33±10.78 80.57±17.64 74.32±11.44 42.04±6.89 t 6.604 3.647 4.031 4.207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血漿黏度/(mpa·s-1)白介素-8/(pg·mL-1)紅細胞沉降率/(mm·h-1)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研究組 40 1.41±0.17 6.72±1.42 29.43±5.32 112.43±10.56對照組 40 1.55±0.24 9.55±1.89 33.76±6.36 126.61±12.48 t 5.203 5.223 4.357 5.641 P<0.05 <0.05 <0.05 <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臨床呼吸科中十分多見的一類疾病,此類疾病的發病比較緩慢,治療難度系數大,患者死亡率高,產生并發癥風險比較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主要是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產生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氣管支氣管感染,引發患者氣道內炎癥反應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能夠在較短時間之內快速惡化,臨床咳嗽、氣短、咳痰、喘息以及發熱等癥狀快速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通常會合并呼吸衰竭,當患者合并呼吸衰竭之后病死率顯著升高[5]。臨床中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常規西醫治療措施主要包含祛痰、抗感染、吸氧、糾正酸堿失衡、解痙平喘等,為患者提供常規西醫治療能夠對其通氣情況給予改善,但是無法減少疾病的復發風險[6]。目前臨床西醫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主要采取藥物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臨床表現癥狀,但是長期治療效果不佳,同時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偏低,中醫學中認為慢性阻塞性肺病屬于喘證、痰飲以及肺脹范疇,患者多年老體弱,加之久病,氣虛血瘀證臨床多見,目前治療原則多為補肺固腎、益氣活血[7]。補肺活血膠囊主要是由黃芪、補骨脂以及赤芍三味中藥通過現代制藥技術制作而成的純中藥制劑。方中黃芪甘,微溫,歸肺、脾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等功效。方中赤芍苦,微寒,歸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等功效。方中補骨脂辛、苦,溫,歸腎、脾經,具有溫腎助陽,納氣平喘,溫脾止瀉等功效。三藥組方應用具有益氣活血、益腎健脾以及補養心肺的作用,恰好符合氣虛血瘀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醫病機,同時能夠調節患者血流動力信任與配合,并在穿刺實施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呼吸情況等,穿刺置管后,通常采用C型或S型固定引流管,每天都需要做好傷口的膿腔護理和清洗,防止發生感染[6]。最后是寒戰發熱癥狀的對癥護理,寒戰發熱癥狀是PHA最常見的癥狀,根據本病首發癥狀的流行病學統計,約95.2%為發熱癥狀,90.15%為寒戰癥狀,發熱患者需給予溫水擦拭、冰敷等物理降溫,根據醫囑給予降熱藥,密切觀察患者的病理反應,避免患者出汗過多;對有發顫現象的患者給予安慰和鼓勵,采集血樣,退熱后加強皮膚護理,確保皮膚清潔干燥[7]。另外,在實施穿刺治療后會伴隨一定程度的創口疼痛,大多為正常的生理應激反應,需根據疼痛性質和部位,在置管后指導其保持半臥位,以此緩解疼痛,加速膿液引流。本組研究中,在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CRP、AKP等炎性指標明顯降低,膿腫直徑顯著縮小,且膿腔消失時間和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生活質量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循證護理的確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和轉歸水平,促進患者快速痊愈,緩解其炎癥癥狀。
綜上所述,對多發性PHA患者采取循證護理,可有效地增強患者的康復效果,縮短膿腔消失時間和住院拔管時間,提高術后的生活質量水平,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