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 彬
(黑龍江省大慶市中醫醫院 黑龍江 大慶 163311)
目前,雖有很多關于中醫藥在輔助生育方面的內容和臨床數據,通過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妊娠率[1-2]。本研究的意義旨在通過中藥周期療法改善(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失敗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的子宮內膜容受性。
本研究選取2020年1月—9月于我院就診的IVF-ET失敗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60例。對患者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試驗組平均年齡(31.34±2.41)歲,病程(1.1~3.2)年,原發性不孕、繼發性不孕患者分別為:42、18例;對照組平均年齡(35.32±4.23)歲,患者的病程(1.0~3.3)年,原發性不孕、繼發性不孕患者分別為:38、2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年齡20~40周歲;滿足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第8版)》[3]診斷標準;滿足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4]診斷標準;既往IVF-ET失敗超過一次。排除標準[5]:具有精神病以及因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原發性疾病原因造成IVF-ET失敗;不按照標準規定服用藥,無法有效判斷患者的治療和診斷的效果。
(1)對照組的試受者通過采取調經促孕丸治療,1袋/d的劑量。從患者的經期的第5~20 d連續服用治療。(2)試驗組:給予中藥周期治療。月經周期選方用藥,自擬方主,以補腎疏肝對患者進行治療,其中有:杜仲、郁金、續斷、合歡皮、柴胡、桑寄生為主方。月經期:活血調經。藥物組成:主方加三七、牛膝、炮山甲、當歸等。治療過程為參與治療的患者月經第1~7 d進行服用,活血調經。卵泡期:輔以滋腎益陰養血治療。藥物組成:主方外加山茱萸、醋龜甲、醋鱉甲、玉竹等。自月經周期第8~14 d。排卵期:輔以溫腎助陽,補腎活血治療。藥物組成:主方外加覆盆子、巴戟天、澤蘭等。自月經周期第15~21 d。黃體期:輔以滋陰溫陽治療。藥物組成:主方外加菟絲子、百合、巴戟天、枸杞子、山茱萸、知母等。自月經周期第21~28 d。
通過以上慣用藥物方法進行治療,可以隨當前癥狀隨機加減治療的藥物的劑量。1劑/d,早晚飯后服藥。
(1)對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癥候積分情況對比,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一輯)》;(2)對患者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厚度、PI、RI值以及妊娠率進行數據分析和比對。(3)臨床療效。評價標準[5]:(1)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痊愈:對參與治療的試受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不見,治后無不適感,≥95%為顯效:試受者治后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治后少許不適感,70%~<95%為有效:試受者治后臨床癥狀有所減輕,治后有諸多不適感,30%~<70%為無效:對參與治療的試受者臨床角度看無明顯的減輕和改善,月經周期和經量與治療前無明顯的區別,<30%為無效。(4)妊娠率:臨床妊娠率=(臨床妊娠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試驗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有效率為90.0%,高于對照組的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s,分)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試驗組 60 22.13±3.189.89±2.76 15.12 0.012對照組 60 23.25±4.1612.30±3.83 13.56 0.011 t 0.517 3.954 - -P 0.526 0.004 -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后,試驗組患者妊娠率為46.67%(28/60),高于對照組的25.00%(15/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組間PI和RI比較子宮內膜厚度,結果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PI和RI及子宮內膜厚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4。
表3 兩組患者排卵后治療前后PI和RI(±s)

表3 兩組患者排卵后治療前后PI和RI(±s)
組別 例數PI R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60 1.72±0.81 1.32±0.31 0.91±0.21 0.83±0.14對照組 60 1.81±0.65 1.62±0.61 0.88±0.17 0.85±0.16 t 0.742 3.223 -0.872 3.762 P 0.374 0.021 0.432 0.014
表4 子宮內膜厚度情況(±s, mm)

表4 子宮內膜厚度情況(±s, mm)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試驗組 60 6.59±1.38 9.26±1.67 4.72 0.021對照組 60 6.73±1.45 8.95±1.53 4.86 0.032 t 0.673 2.769 P 0.365 0.007
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能夠有效提升臨床妊娠率,由于對于治療子宮內膜容受性低的問題并未形成比較標準化的診斷標準。目前,臨床數據表明西醫治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醫藥治療能夠有效地彌補西醫治療手段,通過采用中醫藥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相關不良癥狀。
中醫藥周期治療的方法建立在中醫學的“腎藏精”“腎主生殖”角度,采用現代醫學并吸收現代醫學的概念和精髓做指導研究、診斷和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最大化改善試受者的子宮內膜容受性。
筆者采用杜仲、續斷、桑寄生、柴胡、郁金、合歡皮為治療的中醫藥主方,其中利用杜仲、續斷、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合歡皮解郁安神;郁金活血行氣解郁之功效;柴胡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肝郁[5]。治療后,兩組患者組內治療前后證候評分結果有明顯的差異性;治療前后的子宮內膜厚度、RI、PI具有明顯的變化,治療后試驗組患者妊娠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同時試驗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說明中醫藥治療能夠改善試受者子宮內膜容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