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柏賀
(北京按摩醫院推拿二科 北京 100035)
臨床研究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率較高,近年來,患病人群中常見中老年人,呈現為年輕化趨勢,病變基礎是頸椎及周圍組織退行性改變,主要臨床表現是活動受限、頸部疼痛、頭暈頭痛、手臂麻木等,根據疾病分型,共計6種,患者病程較長,有嚴重癥狀,可對患者生活以及工作造成嚴重影響。臨床分析師氏舒肝理筋手法治療,是師瑞華主任醫師總結得來,是一套診治結合復合手法[1],特點是診中治、治中診,醫者可以利用拇指指腹、前臂或肘尖完成往返按揉理順動作,可在患者病變反應點,也可沿著肌纖維走行方向,理筋過程中,尋是重點,將病點或者陽性反應點尋找,對要施術筋節進行嚴格控制,最終散節。本組選擇60例患者,分析椎動脈型頸椎病采用師氏舒肝理筋手法治療的臨床療效。
在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隨機抽取6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知情同意并簽訂協議,隨機分組,實驗組30例,男女依次是20例、10例,年齡介于34歲至78歲,中位46.5歲,對照組30例,男女依次是21例、9例,年齡介于35歲至77歲,中位46.0歲。統計學對比分析兩組患者以上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診斷標準:西醫參照“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2008年制定),中醫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納入標準:確診,年齡34歲至78歲,配合治療,未接受相關頸椎手術治療,知情入組。
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完整,頸椎疼痛原因不是頸椎退行性病變,合并嚴重肝腎、心腦血管、內分泌系統、造血系統等疾病,合并老年骨質疏松、骨關節結核、腫瘤等疾病,合并嚴重精神障礙,哺乳期、妊娠,中途退出研究,治療期間使用物理治療及藥物治療患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手法治療:參照《北京按摩醫院診療規范》,利用基礎手法完成患者治療。患者取俯臥體位,醫者在患者旁邊站立,利用拇指對患者頸部兩側肌肉實施撥揉,目的是將患者肌肉放松,反復操作3遍至5遍,隨后對風池、百勞、頸根穴、壓痛點進行點按,利用拇指對患者項韌帶進行撥揉,重點是壓痛點、陽性反應物,反復操作3遍至5遍,對患者兩側斜方肌進行拿揉,反復操作3遍至5遍,隨后對肩井穴進行點按,利用掌根對患者胸椎兩側(T1-T7)和肩胛骨內側緣進行撥揉,反復操作3遍至5遍,隨后對局部酸痛點進行肘壓或者指壓,對肩外俞穴、肩中俞穴進行點按,利用掌根對患者岡下肌進行按揉,反復操作3遍至5遍,隨后對岡下酸痛點、天宗穴進行點按。患者取仰臥體位,醫者在患者頭部上方坐下,對患者頭部督脈及膀胱經、膽經路線進行3遍至5遍反復揉推,對患者頸枕部和兩側顳部進行重點按揉[2],對患者風池、太陽、風府、百會、率谷、頸根穴進行點按。患者取坐位,醫者在旁邊站立,利用雙手對患者患側上肢進行拿揉,隨后對患者曲池、合谷穴進行點按,若患者棘突偏歪,可以選擇定位扳動法。
實驗組采用師氏舒肝理筋手法+常規手法治療,除了以上操作,增加以下操作:患者保持局部放松狀態并采取側臥位,醫者在患者側后方站立或者坐下,利用雙手拇指對患者翳風至風府穴進行反復3遍至5遍按揉理順,利用按揉理順法為患者風池至第七頸椎兩側旁開5分處頸根穴提供反復3遍至5遍操作,利用雙手拇指,對患者心俞、厥陰俞、膏肓、神堂、腎俞、肝俞、魂門、志室進行分別半分鐘按揉,患者得氣為準,重點按揉理順患者頭部兩側沿少陽經率谷至完骨穴及后枕部膀胱經,反復3 min至5 min。
兩組患者均開展1次/d治療,共計治療20 d。
治療后,體征、癥狀消失,頭痛頭暈均無,恢復正常頸椎活動,完全可正常工作,為治愈;顯著緩解體征、癥狀,偶爾輕微頭暈,基本正常頸椎活動,基本可正常工作,為顯效;緩解體征、癥狀,減少頭暈次數以及程度,輕度受限頸椎活動,正常工作輕微影響,為有效;其他情況,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做χ2檢驗、t檢驗,表示形式為計數資料(%)、計量資料(±s),P<0.05為數據比較有顯著差異。
實驗組療效明顯更高,與對照組進行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例)
實驗組臨床癥狀以及體征評分均明顯下降,與對照組進行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以及體征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臨床癥狀以及體征評分對比(±s,分)
分組/指標 n 視線模糊評分 惡心評分 頭痛評分 頭暈評分實驗組 30 0.86±0.36 1.04±0.71 0.96±0.57 1.05±0.44對照組 30 1.45±0.62 1.91±0.96 1.86±0.62 1.78±0.51 t 4.507 3.991 5.853 5.936 P<0.05 <0.05 <0.05 <0.05
實驗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明顯改善,與對照組進行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對師氏舒肝理筋手法進行臨床分析,有機結合診治,手法主要是按揉理順,將其應用于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治療過程中,高效可行,對師老學術思想進行研究,是筋骨失衡、重在治筋,筋包括經筋和筋結,筋節是患者損傷后逐漸形成的結節,可以表現為米粒狀、條索狀等,在“五體”范疇中包括“筋”與“骨”[4],生理狀態下,兩者平衡,若內外界因素打破這種狀態,會導致“筋骨失衡”,各種疾病會發生,師老認為,針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來說,在推拿治療中,筋起到的作用更為重要,因此,應加強診治患者筋傷,若患者同時存在骨錯縫,治療原則也是先治筋后調骨或者只治筋不調骨,總結而言,師老認為,筋攣骨不正,筋松椎自復。師老提出,筋骨平衡可以理解成陰陽平衡,若失衡,會導致相應臨床癥狀出現,因為內外平衡即陰陽平衡,若患者存在骨錯位、錯縫等情況,不要對患者關節位置進行盲目調整,否則患者攣縮筋節沒有松解情況下,患者骨錯位、錯縫會反復發作。分析這一手法,主要包括幾個特色[5-6]:體位調整、結合診治、手法操作簡單,掌握度較高等,在配穴上,師老認為,眩暈密切相關肝腎不足,治療原則是調理肝腎兩經。
臨床實踐得出,利用師氏舒肝理筋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價值較高,從現代醫學、傳統醫學角度分析,從這一疾病病機入手[7],利用手法操作按揉理順患者頭部、頸肩及背部,可促進患者經氣暢通,可將患者交感神經根處粘連解除松解,可將患者因為交感神經受異常刺激引起的椎動脈痙攣有效解除,可促使患者椎關節失穩引起的小關節紊亂有效糾正,可明顯松解患者深部組織,對患者肌群、椎骨關節囊、椎間韌帶、滑膜進行有效改善以及調整,達到平衡。利用局部肌肉放松,可促使患者頸部肌肉緊張以及僵硬等情況明顯改善[8],促進患者局部血液循環明顯改善,利用對癥點穴辦法,利用關節復位辦法,可達到“筋松則椎自復”目的,分析整個手法,可以發揮安神定眩、調整經絡以及調整患者局部氣血目的,可促使患者肌群失衡明顯改善,患者頭痛、頭暈等癥狀均會明顯改善。
此次實驗得出:實驗組療效明顯更高、臨床癥狀以及體征評分均明顯下降、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明顯改善。
綜合以上得出,椎動脈型頸椎病采用師氏舒肝理筋手法治療的臨床療效滿意,可明顯改善患者療效、臨床癥狀以及體征評分、血液流變學指標,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