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彩珠,譚春婷,王玉華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第二人民醫院 廣東 江門 529100)
當前發展階段,受復雜多樣的主客觀因素影響制約,我國骨外科臨床中確診收治的髕骨骨折手術患者數量,以及脛骨骨折手術患者數量都在呈現出持續增加的變化趨勢,對于因接受手術治療過程而引致的機體局部位置創傷問題,以及因接受術后功能性康復鍛煉而引致發生的疼痛問題,患者能否接受基于臨床醫生要求下的功能性康復鍛煉,發揮著極其深刻且不容忽視的綜合影響作用[1-2]。文章以我院部分接受手術治療的脛骨骨折患者或者是髕骨骨折患者為調查對象,為其實施基于自制下肢關節活動儀設備的術后康復鍛煉,報告如下。
2019年2月—2020年2月,將我院100例接受手術治療的脛骨骨折患者或者是髕骨骨折患者隨機等分為兩組,每組各50例。參照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34~79歲,平均(51.2±2.4)歲。研究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35~81歲,平均(51.4±2.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參照組行常規方法的術后康復鍛煉(形如CPM輔助下功能鍛煉,以及徒手功能鍛煉),研究組實施自制下肢關節活動儀設備的術后康復鍛煉(使用我院自制下肢關節活動儀設備,并且遵照標準化臨床指導規程)。(1)操作原理:以牽拉繃帶為動力,通過木制滑輪腳踏小車在木制軌道上前后滑動,從而帶動膝關節屈伸運動。(2)操作方法:將木制滑輪腳踏小車放置在滑輪軌道平放床上,患者仰臥位或端坐于床頭,患肢足跟放在活動儀木制滑輪腳踏小車上,將繃帶橫跨足底部,并且雙手分別緊握繃帶兩端,通過牽拉繃帶,自主屈伸膝關節,每天3~4次,每次10~20 min。自制下肢關節活動儀見圖1。

圖1 自制下肢關節活動儀示意圖
對比兩組的膝關節屈曲度≥120°達標率指標、膝關節疼痛等級≤2達標率指標、康復鍛煉效果滿意度指標,生活質量評分指標(軀體疼痛評分指標,以及自理能力評分指標),以及接受治療前后的ADL評分指標、膝關節屈曲度指標、膝關節內旋角度指標和膝關節外旋角度指標[3-4]。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膝關節屈曲度≥120°達標率、膝關節疼痛等級≤2達標率、康復鍛煉效果滿意度指標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膝關節屈曲度達標率、膝關節疼痛等級達標率、康復鍛煉效果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的軀體疼痛評分指標,以及自理能力評分指標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指標比較(±s,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指標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軀體疼痛 自理能力研究組 50 91.32±5.06 89.55±4.50參照組 50 81.18±4.60 80.55±6.71 t 10.485 7.877 P<0.05 <0.05
治療前,兩組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ADL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接受治療前后ADL評分指標比較(±s,分)

表3 兩組接受治療前后ADL評分指標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ADL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50 58.44±1.38 76.30±1.39參照組 50 58.25±1.46 70.52±2.80 t 0.669 13.074 P>0.05 <0.05
治療前,兩組膝關節屈曲度、膝關節內旋角度,以及膝關節外旋角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膝關節屈曲度、膝關節內旋角度、膝關節外旋角度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膝關節屈曲度、膝關節內旋角度、膝關節外旋角度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膝關節屈曲度、膝關節內旋角度、膝關節外旋角度比較(±s,°)
組別 患者膝關節屈曲度指標 膝關節內旋角度指標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50 60.78±10.28120.13±8.247.27±1.4825.32±1.97參照組 50 60.47±10.37100.03±8.357.24±1.3519.17±1.86 t 0.150 12.115 0.106 16.051 P>0.05 <0.05 >0.05 <0.05

表4(續)
對于下肢骨折術后患者,臨床醫護工作人員指導支持下推進功能性康復鍛煉過程,有助于結合實際情況動態科學調整優化康復訓練活動的內容構成和總體強度,確保患者順利獲取到良好的臨床康復效果[5-6]。
從流行病學調查數據角度展開闡釋分析,下肢骨折相關疾病在現代西醫外科臨床醫學事業發展進程中較為常見,在患者來院就診之后,全面觀察分析患者的病情表現特點,以及輔助運用種類多樣的臨床檢查干預手段,判斷確定患者的下肢骨折疾病發生部位和嚴重程度,繼而擇取恰當方法為患者開展手術治療和術后康復干預,能支持患者獲取良好臨床結果[7-8]。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針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脛骨骨折患者或者是髕骨骨折患者實施基于自制下肢關節活動儀設備的術后康復鍛煉,效果顯著,值得引起臨床醫生的密切充分關注,并且予以推廣普及運用。
綜上所述,在骨外科臨床中,針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脛骨骨折患者或者是髕骨骨折患者開展自制下肢關節活動儀設備的術后康復鍛煉,為其開展常規方法的術后康復鍛煉,能有效改良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優化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和生存體驗質量,適宜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