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升,張學智
(1山東省無棣縣魯北高新技術開發區人民醫院 山東 濱州 251900)
(2無棣縣水灣醫院 山東 濱州 251900)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其特征為高血糖,高血糖的發生主要是胰島素分泌缺陷或者胰島素的生物作用受損導致的,當患者身體長期存在高血糖的狀態下,其身體的其他功能也會受到慢性的損害或者功能的障礙,尤其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糖尿病對患者的健康產生嚴重危害,需加強血糖監測,及時控制,減少各類并發癥[1]。血糖監測利于糖尿病方案制定及療效評價。傳統血糖監測方式會加劇患者的痛苦,并且無法對夜間血糖進行有效監測,難以對血糖水平、波動進行動態觀察[2]。如今,臨床上,開始逐漸應用持續動態血糖監測,能夠得出完整、準確的血糖監測圖譜,動態血糖監測是內分泌科的診療技術之一[3],雅培瞬感血糖監測儀由掃描儀、傳感器2個部分組成。本研究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7月期間到本院治療的85例初診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動態血糖監測在初診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7月期間到本院治療的85例初診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3例。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21例,年齡40~62歲,平均年齡(51.35±3.86)歲;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41~61歲,平均年齡(51.44±3.72)歲。納入標準:(1)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具有相關的臨床表現,相關的檢查和病史資料齊全;(2)經胰島素、C肽激發試驗等確診;(3)初次確診,尚未接受藥物治療;(4)患者均簽署知情協議,自愿參與配合。排除標準:(1)伴血液疾病、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系統疾病者;(2)肝腎功能障礙,或者還有其他內分泌疾病者,無法有效配合研究者;(3)妊娠期、哺乳期女性;(4)合并急慢性感染;(5)不依從、不配合及拒絕參加研究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確定監測方案 兩組均實施瑞格列奈(生產企業:丹麥諾和諾德公司;國藥準字H20170053)治療,每次0.5~2.0 mg,3次/d,均治療2個月。于治療前2 d,采用指尖血糖監測對早餐、中餐、晚餐前及餐后2 h、睡前血糖進行監測,7次/d,視監測結果調整藥物用量。觀察組于第3 d實施動態血糖監測(瞬感掃描血糖儀),佩戴14 d,每天隨時讀取血糖數據,及時動態觀察血糖變化,匯報至醫師,視血糖變化對治療方案進行調整。對照組實施指尖血糖監測,7次/d,據此對胰島素用量進行調整。
1.2.2瞬感掃描血糖監測系統 由一枚小巧的一次性圓形傳感器,傳感器內有一根長5 mm、寬0.4 mm的柔性探頭、配套的手持掃描檢測儀、瞬感掃描式葡萄糖檢測儀主機組成,操作者在患者上臂用75%的乙醇棉球進行常規消毒后,將傳感器置于手臂上部外側,再將配套的手持掃描儀置于傳感器的上方,從檢測儀主機處獲得當前血糖數值。
(1)對比兩組血糖達標時間與低血糖發生率。(2)血糖波動:分別記錄治療前、治療1周、治療結束空腹血糖(正常值: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餐后2 h血糖。(3)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血脂水平[4],主要包括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 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C)。采用氧化酶法檢測TC、TG水平,采用直接一步法檢測HDL-C、LDL-C水平。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血糖達標時間短于對照組,低血糖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發生率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比較,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1周、治療結束,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糖波動比較(±s,mmol/L)

表2 兩組血糖波動比較(±s,mmol/L)
治療1周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 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觀察組 43 9.58±1.91 15.21±2.64 5.71±1.33 8.56±1.42對照組 42 9.61±1.88 14.99±2.43 7.25±1.84 9.31±1.25 t組別 例數治療前0.073 0.399 4.430 2.582 P 0.942 0.691 <0.001 0.012組別 例數 治療結束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觀察組 43 5.32±1.11 6.24±1.22對照組 42 5.94±1.42 7.85±2.43 t 2.246 3.874 P 0.027 <0.001
治療后觀察組TC、TG、LDL-C水平低于對照組,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脂指標比較(±s,mmol/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脂指標比較(±s,mmol/L)
組別 例數 TC TG HDL-C LDL-C觀察組 43 3.89±0.47 1.27±0.68 1.59±0.20 2.18±0.17對照組 42 5.16±0.81 2.91±0.25 1.10±0.02 3.78±0.21 t 8.867 14.689 15.799 38.625 P<0.001 <0.001 <0.001 <0.001
在糖尿病治療中血糖監測非常關鍵,其能夠確保患者積極參與糖尿病管理,為飲食、運動及用藥方案制定提供依據[5]。動態血糖監測(瞬感掃描血糖監測)是一種新型持續動態血糖監測設備,具有動態性、實時性、完整性、連續性等特點,能夠縮短血糖達標時間,使得血糖更穩定,相比末梢血糖監測其依從性更高,費用更低,血糖觀察也更全面[6]。這一設備還能夠發揮探頭作用對細胞間液內葡萄糖濃度進行監測,每5 min對血糖值進行自動記錄,能夠對72~120 h的動態血糖變化進行有效監測。在監測結果已知的情況下能夠對患者各時段的血糖水平具備客觀、全面的了解,便于對24 h血糖數據進行全面讀取,從而根據患者的血糖波動情況確定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并及時進行調整。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的血糖達標時間與低血糖發生率(P<0.05);治療1周、治療結束,觀察組患者較對照組更低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初診糖尿病患者中實施動態血糖監測,便于隨時掌握患者的血糖波動情況,及時采取相關措施進行控制,安全性強,極具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在初診糖尿病患者中應用動態血糖監測,能夠縮短血糖達標時間,降低低血糖發生率,改善血糖水平,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