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李 波,李智生,趙安容,周 勇,彭湘芮
(巴中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 四川 巴中 636000)
焦慮狀態、抑郁狀態是神經內科就診患者中最為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情緒及軀體癥狀[1-2]。每一種情緒障礙都與肢體明顯的功能受損、疾病負擔增加及更高的醫療費用支出相關。研究顯示[3-4]:神經內科患者中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病率高達39%~55%,由于就診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癥狀表現比較隱匿,就診時患者的軀體癥狀往往掩蓋了其不良心理情緒,同時由于神經內科醫師往往對焦慮、抑郁情緒的認識不足,很容易造成患者的誤診和漏診。因此,神經內科就診患者焦慮抑郁狀態進行評價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因神經內科疾病就診于巴中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門診的患者,對其焦慮和抑郁情緒的癥狀分布、檢出率特點等進行分析,為患者的及時救治提供依據。
本研究設計為橫斷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在同一時間區間(2020年6月—7月),采用典型抽樣的方式對在巴中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的門診患者250例作為研究組,以同期健康體檢門診的健康體檢人群200例作為對照組。本次調查中研究組共發放調查問卷250份,收回有效問卷224份,有效應答率為89.6%,對照組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6份,有效應答率為98.0%。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家庭收入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采用自填式問卷對調查對象進行調查,調查問卷包括患者一般情況調查、焦慮自評特征(SAS)、抑郁自評特征(CES-D)、社會支持(SSRS)。(1)一般情況調查:主要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家庭收入,住院費用來源、是否了解手術方式、主要的陪護人等。(2)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用于評定焦慮癥病人的主觀感受,共20個題目,SAS標準分值總分100分,分界值為50分,即>50分為陽性,分數越高,焦慮傾向越明顯。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3)抑郁自評特征問卷(CES-D),按過去一周內出現相應情況或感覺的頻度來評定,由20道題目組成,20道題目的得分相加得出總分。
本次調查研究組患者的焦慮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焦 慮 得 分[(52.88±8.97)分vs.(44.25±7.77)分]。研究組患者的抑郁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抑郁得分[(23.17±6.51)分vs.(21.10±5.3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得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得分比較(±s,分)
變量 研究組(n=224)對照組(n=196) t P焦慮得分 52.88±8.9744.25±7.77 10.529 <0.001抑郁得分 23.17±6.5121.10±5.33 3.557 <0.001
根據評分標準,研究組患者中存在焦慮狀態者107例(47.06%),其中輕度焦慮38例、中度焦慮47例、重度焦慮22例;對照組中存在焦慮狀態者55例(30%),其中輕度32例、中度21例、重度2例;兩組患者的焦慮狀態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患者中存在抑郁狀態的比例占34.82%。對照組中存在抑郁狀態的比例占18.37%。兩組患者的抑郁狀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狀態比較[n(%)]
焦慮和抑郁是臨床最為常見的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在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門診就診患者中不僅常見和多發,并且患者常常出現焦慮、抑郁及與其他功能性癥狀共病的狀態。患者焦慮、抑郁癥狀越嚴重,其所伴隨的心理壓力、軀體癥狀以及功能受損程度也越嚴重。與此同時,焦慮抑郁障礙癥狀患者其伴隨的軀體癥狀包括頭暈、頭痛、心慌、心悸、胸悶、胸痛、乏力、疲乏、失眠、腹痛等癥狀,可能掩蓋了患者的主觀焦慮、抑郁情緒體驗。因此,綜合醫院收治的很多焦慮抑郁障礙患者往往到相應的普通門診或相應的專科門診,而少有到心理門診或精神專科就診者。焦慮抑郁障礙患者首次出現病情癥狀到心理門診或精神專科門診的就診間隔時間多數較長,很多患者發病多年,輾轉多家醫院,多個專科門診后才真正發現其存在心理障礙,得到正確的診治,這不僅造成患者大量的誤診和漏診貽誤病情,同時還給患者造成經濟損失,增加了經濟負擔。
本次采用橫斷面調查,針對主訴神經內科疾病就診于巴中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門診的患者,對其焦慮和抑郁情緒的癥狀分布、檢出率特點等進行調查和分析,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焦慮得分為:(52.88±8.97)分,對照組焦慮得分為:(44.25±7.77)分,研究組焦慮得分均高于對照組的焦慮得分。顯示神經內科就診患者中存在較普遍的焦慮狀況,與國內外的研究結果一致[5-6]。研究組患者中存在焦慮狀態者占47.06%,對照組中存在焦慮狀態者占30%,研究組的焦慮狀態檢出率明顯大于對照組。研究組神經內科患者抑郁得分:(23.17±6.51)分,對照組抑郁得分:(21.10±5.33)分,研究組患者的抑郁得分均高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中存在抑郁狀態的比例占34.82%。對照組中存在抑郁狀態的比例占18.37%。兩組患者的抑郁狀態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研究組的抑郁狀態檢出率明顯大于對照組。說明在神經內科就診的門診患者中存在較普遍的焦慮和抑郁癥狀,但患者均不自知,都是因神經內科專科疾病就診,而非精神障礙或心理狀況而就診。很多神經內科就診患者都由于明顯的軀體不適癥狀而掩蓋了情緒障礙癥狀,加之神經內科醫生對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的認識不足,造成部分患者的漏診和誤診,貽誤患者病情同時也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神經內科就診患者往往具有病因不明、情況復雜、精神與軀體癥狀均有等特點。就診患者往往感到無助、并有著一定的病恥感,認為自己得了精神疾病會被周圍人嘲笑。神經內科就診患者疾病種類繁多,各種治療方法可能存在各種各樣的并發癥,有的患者甚至需要長期治療方能達到好的效果。因此,患者得病可能對整個家庭都起著很大的影響。總之,神經內科就診患者焦慮及抑郁癥狀發生率較高,臨床應給予關注并提前給予干預措施。
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選擇的是門診就診時的候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一對一調查,由于門診候診人數較多,對那些等待時間較長的患者入組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同時也不是對每位出診醫生的患者進行隨機選擇,因此研究對象選擇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選擇偏倚;其次,患者焦慮障礙和抑郁障礙的診斷是經由量表評估結合臨床癥狀進行診斷的,未經過心理專科或精神專科醫生的復核,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