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玉斌,何洪武,郭亮亮,房輝強,萬富貴
(連州市人民醫院創傷骨科 廣東 連州 513400)
選取于2019年1月—2020年9月期間在連州市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75例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患者,對改良后側入路治療肱骨干中下段骨折,與傳統手術入路比較,評測創傷大小、手術時間、出血量、并發癥、固定效果、關節功能恢復等,探討改良后側入路在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治療中的可靠性、優越性,為臨床提供幫助。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1月—2020年9月期間在連州市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75例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患者分為三組,每組患者25例。對照1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16~85歲,平均年齡(51.01±2.22)歲。骨折原因:重物砸傷者1例,墜落受傷者4例,機械傷者3例,交通事故傷17例。骨折AO分型:A型13例,B型7例,C型5例;對照2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17~85歲,平均年齡(51.98±2.21)歲。骨折原因:重物砸傷者2例,墜落受傷者3例,機械傷者5例,交通事故傷15例。骨折AO分型:A型12例,B型7例,C型6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16~85歲,平均年齡(51.10±2.20)歲。骨折原因:重物砸傷者2例,墜落受傷者2例,機械傷者4例,交通事故傷17例。骨折AO分型:A型11例,B型8例,C型6例。各組患者一般資料(骨折AO分型、骨折原因、性別以及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1)沒有神經損傷癥狀的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患者;(2)年齡在16歲以上。
排除標準[2]:(1)病理性骨折者;(2)對手術無法耐受者;(3)伴有嚴重臟器功能受損者;(4)同側肱骨干手術病史者;(5)骨折合并神經、血管損傷者;(6)多發骨折者;(7)開放骨折者。
術前仔細記錄患者癥狀、體征及影像學資料。
(1)觀察組: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健側臥位,患肢放置于體位架上,采用后側正中切口,將全厚外側皮瓣從肱三頭肌的表面掀起,通過外側肌間隙分離肱三頭肌并牽向內側,確認并保護肱骨外側皮神經及近側橈神經,顯露骨折斷端行骨折復位,攝片確認復位情況后行鋼板螺釘固定,C臂機下了解復位及內固定情況。
(2)對照1組: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臥位,靠近手術臺邊緣,患肢放置于透X線支撐板上,以骨折斷端為中心沿肱二頭肌外側緣選擇適當長度切口,分離肱二頭肌和肱肌之間的肌間隔,將肱二頭肌牽向內側,確認行走于肱二頭肌、肱肌間溝的肌皮神經并保護,劈開肱肌,解剖游離橈神經,暴露肱骨骨折斷端并行骨折復位臨時固定,攝片確認骨折復位良好后于安全位置放置鋼板,螺釘固定,C臂機下了解復位及內固定情況。
(3)對照2組: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健側臥位,患肢放置于體位架上,切口起自鷹嘴尖,沿后正中線向近端延長,在肱三頭肌長頭與外側頭之間鈍性劈開肱三頭肌,術中仔細解剖游離橈神經,保護橈神經,顯露骨折斷端,復位骨折斷端并臨時固定,攝片確認骨折復位良好后于安全位置放置鋼板,螺釘固定,C臂機下了解復位及內固定情況。
術后處理及康復:術后24~48 h應用抗生素治療,術后第1 d可行腕關節背伸運動,術后第2 d可行肘關節及上臂肌群功能鍛煉。
圍手術期:統計各組手術切口大小、手術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時間。
手術并發癥發生(神經血管損傷、感染、骨折內固定物固定失敗)情況。
所有病例均術后l周內拍攝肱骨正側位X片,每四周復查X片,了解骨折復位維持及骨折愈合情況,由骨折愈合情況決定負重情況。參照Mayo肘關節功能評分標準評估[3-4]肘關節功能,90分以上為優;75~89分為良;60~74分為可;小于60分為差。優良率=(優+良+可)例數/總例數×100%。術后兩周、三個月隨訪,對患者肘關節功能評定。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手術情況對比,對照1組與對照2組術中出血量、手術耗時、手術切口以及平均住院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耗時、手術切口以及平均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1組與對照2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三組手術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1組和對照2組相比,P<0.05;*與對照1組和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耗時/min對照1組 25 231.55±14.05 84.99±4.01對照2組 25 230.43±14.01* 85.00±4.02*觀察組 25 206.91±13.92△ 79.45±3.28△組別 例數 手術切口/cm 平均住院時間/d對照1組 25 15.64±1.70 12.80±1.25對照2組 25 15.65±1.71* 12.74±1.22*觀察組 25 13.02±1.22△ 10.01±1.01△
治療后,觀察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1組與對照2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術后一周、兩周,觀察組肘關節功能優良顯著高于對照1組與對照2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三個月,觀察組肘關節功能略高于對照1組與對照2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肘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n(%)]
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為常見骨折類型之一,由于肱骨神經血管和肌肉解剖的復雜性,采用傳統的肱骨前外側、后側入路,術中需劈開肌肉軟組織、解剖游離神經血管,創傷大,出血多,且醫源性神經損傷風險較大[5-6]。
本次結果表明,手術情況對比,對照1組與對照2組術中出血量、手術耗時、手術切口以及平均住院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耗時、手術切口以及平均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1組與對照2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1組與對照2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一周、兩周,觀察組肘關節功能優良顯著高于對照1組與對照2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三個月,觀察組肘關節功能略高于對照1組與對照2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了,改良后側入路手術效果顯著。其原因是,采用改良后側入路治療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手術入路通過外側肌間隙進入,不劈裂肌肉組織,肌纖維斷裂少,創傷小,出血少,能節省手術止血時間,且手術入路術中橈神經易顯露和辨別,對于無神經癥狀的病例無需特別的解剖游離橈神經,大大降低橈神經的醫源性損傷風險,也節省了手術解剖游離血管神經所耗費時間[7-8]。且患者創傷小,肌纖維的斷裂少,患肢肌群肌力損傷小,手術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患肢的肌張力水平,利于術后可早期功能鍛煉[9-10];而且肱骨后方平坦寬大,易于鋼板固定,且肱骨后方固定符合張力帶原則,固定效果更佳,也有利于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利,恢復快,有效減少住院時間、費用,總的治療效果較傳統手術方式好,可以說是治療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一條安全、療效滿意的手術通道[11-12]。
綜上所述,對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行改良后側入路治療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