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波,李其林(通訊作者)
(重慶市酉陽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重慶 409800)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一種危險性較高的腦血管疾病,是高血壓患者常見的高危并發癥之一,且多發生于中老年男性群體,而且春秋季節是該病的高發期。患病后會導致患者出現頭痛、惡心嘔吐、躁動、嗜睡以及昏迷等癥狀,若病情控制不佳,會嚴重損傷患者的腦神經功能,進而會導致患者出現肢體及語言功能障礙,嚴重者會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如何提升高血壓性腦出血疾病的臨床救治效率,已成為當前臨床重點探討的話題[2]。為此,在本次分析小骨窗開顱手術在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治療中的運用價值,具體情況如下。
選擇2017年11月—2020年11月期間我院接收的80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以隨機數字表分組方式將患者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的男女患者比例為22例/18例,患者年齡為46~78歲,平均(62.0±2.3)歲;觀察組患者有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者年齡46~79歲,平均(62.5±2.4)歲。納入標準:(1)經臨床檢查診斷確診符合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2)患者的臨床基礎資料完整;(3)患者未形成腦疝;(4)身體條件符合手術標準;(5)所有患者和家屬均對內容有所了解,并自愿簽署知情書。排除標準:(1)精神異常以及智力障礙患者。(2)凝血功能異常患者。(3)存在傳染性疾病患者。(4)患有惡性腫瘤的患者。(5)患有腦血管畸形、顱內動脈瘤以及腦創傷出血患者;嚴重肝腎臟器疾病患者。(6)配合度較差的患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大骨瓣開顱手術治療,手術采取全麻處理,通過CT掃描確定患者的顱內血腫部位,在患者的額顳部取弧形或者馬蹄形手術切口,常規開顱后對患者的血腫部位進行清除,若患者出血量過大,應及時采取骨瓣減壓或者電凝止血處理。針對皮層下血腫患者采取距離顱骨最近的骨窗,基底節血腫采取外側裂入顱,偏后部位則采取顳部入路;手術切口大約為12~15 cm。骨瓣直徑大約為8~10 cm,采用銑刀法切除骨瓣,剪開硬膜呈放射狀。最后將血腫徹底清除;觀察組患者采取小骨窗開顱手術進行治療,手術采取全麻處理,通過運用CT檢查確定患者血腫穿刺部位,選擇離顱骨最近的最大面積出血點作為手術切口,擴大至3~4 cm骨窗,穿刺抽出部分血腫減輕顱內壓,隨后取十字形切口切開硬腦膜抵達血腔部位,將血腫徹底吸除,最后進行沖洗和止血處理,術后留置引流管,并對患者再次進行CT復查,及時掌握患者血腫清除情況。
(1)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救治后1個月腦神經功能損傷程度采用NIHSS量表評分,總分值42分,分值越高腦神經功能損傷越嚴重。運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對治療前后患者的上下肢活動度、平衡度、四肢感覺及各關節活動度等指標進行評分,總分值為100分,分值越高則表明肢體功能恢復越好。運用ADL量表評定兩組患者生活活動能力,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指標越好。記錄組間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并對比。(2)臨床療效:治療后患者的生命體征恢復正常,經CT檢查腦血腫完全清除,且腦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較輕,未發生任何并發癥,患者生活活動能力基本恢復則表示治療顯效;患者治療后生命體征基本恢復正常,腦血腫大部分清除,出現輕微并發癥則為治療有效;治療后患者腦神經功能損傷嚴重,生命體征依然處于危險狀態,腦血腫清除較差,則表示治療無效。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腦神經功能損傷程度得分低于對照組,肢體運動功能、生活活動能力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比較(±s,分)
組別 腦神經功能損傷程度 肢體運動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5.5±2.2 15.2±1.2 63.4±1.2 88.3±2.6對照組 35.8±2.3 19.6±1.4 63.5±1.3 74.8±2.1 t 0.5961 15.0918 0.3574 25.5468 P 0.5528 <0.001 0.7217 <0.001組別 生活活動能力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1.2±1.8 85.4±2.3對照組 61.3±1.9 75.6±2.2 t 0.2416 19.4738 P 0.8097 <0.001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7.5%,高于對照組的85.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0%,低于對照組的2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并發癥情況比較[n(%)]
腦出血在臨床上的發病率較高,且多發生于中老年人群體,而高血壓是誘發腦出血的主要因素之一,其發生因素與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有著密切關聯[3]。而發病后患者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使患者的腦神經功能受到嚴重損傷,患者的致殘率和病死率會越高[4]。所以,如何提升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救治效率,盡早清除患者腦血腫,減輕患者腦神經功能損傷程度,是確保患者生命安全以及減輕患者致殘率的關鍵。目前臨床上針對該病主要采取手術治療,而以往采取的傳統大骨瓣開顱手術雖然具有術野開闊的優勢,因此能夠使病變部位充分暴露,達到徹底止血以及快速減壓的效果,但由于手術前期操作時間較長,因此會增加患者腦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而且由于創傷性過大,會增加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從而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5]。而近年隨著醫學水平不斷發展進步,臨床針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采用了小骨窗開顱手術治療,并獲得了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該手術方法是一種微創手術,其具有手術創傷性小以及操作簡單等優點,能夠確保手術在短時間內進入血腫部位進行止血、血腫清除以及減壓處理,從而能夠減少腦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而且在手術過程中利用顯微鏡操作能夠確保手術視野,從而能夠減少手術對腦組織造成的損傷,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最終能夠使患者的腦血腫徹底清除,減少患者術后致殘率,使患者術后生活活動能力得到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結果證實,通過采用小骨窗開顱手術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最終獲得的治療有效性較高,患者的腦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較輕,患者術后肢體運動功能以及生活活動能力均得到良好恢復,且發生的并發癥也較少,而相比之下,采取傳統大骨瓣開顱手術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獲得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兩組數據比較觀察組占據顯著優勢。
綜上所述,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實施小骨窗開顱手術進行治療,能夠獲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及安全性,減輕患者腦神經功能損傷程度,降低了患者的致殘率以及并發癥發生概率,從而能夠使患者術后身體得到良好恢復,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望臨床相關專家和學者能夠再對高血壓性腦出血疾病的臨床治療做更深入的探討分析,探尋一種最佳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提升臨床手術效果及安全性,從而降低疾病對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威脅。